青岛区市经济迎来标志性变局:即墨GDP首超市南,主城三区增速垫底
冰火两重天。
近日,青岛市统计局公布了各区市2020年经济发展数据,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青岛各区的表现,可以简单总结成开头那5个字。
在所有区市中,如果算上功能区,高新区GDP增速最高,达7.1%。若不算功能区,即墨以5.8%的增速高居第一。而且即墨以1278亿的体量,反超市南的1272亿,成为青岛经济“第二区”。
胶州、城阳的增速也都超过了5%,分别为5.5%和5.1%。传统主城区的市南、市北、李沧继续低迷,增速分别为2.2%、2.4%和2.1%,全市垫底,与周边区市的强势形成强烈反差。
市南被誉为青岛的金边,也是青岛服务业发展的高地。即墨反超市南,可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胶州、城阳也已对市南带来实质性挑战。
位次变化背后,是青岛经济重心向周边演进的大趋势,也反映出青岛实体经济的复苏以及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失速。
1
即墨的逆袭,再次证明,实体经济是青岛的立市之本。
2014年前后,市区开始大规模的“腾笼换鸟”,110家老企业陆续搬离主城区。
失掉企业,意味着失掉了经济支柱,失掉了GDP。从那时起,主城区就逐渐陷入方向迷茫,至今仍未闯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后工业时代的高端服务业,没有像预期得那样顺理成章地形成生态,填补企业搬迁造成的经济空白,主城区反而被“空心化”反噬。
与此同时,周边区市利用土地优势,吸纳城区企业,并加大招引力度,比如即墨的汽车产业链,城阳的动车小镇等等,逐渐形成了自身优势。
今年即墨“两会”透露的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630.19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71.20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汽车产业产业已突破千亿。
当即墨、胶州、城阳等突飞猛进时,市南等向服务业转型的主城区要么沉浸在辉煌之中,缺乏进取;要么陷入有限资源的内部争夺,市南与崂山在金融业上的争抢最为典型;要么就是找不准突破方向,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有限。
数据滑坡在所难免。
2018年市南、市北的GDP增速尚能超过平度莱西,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当。到了2019年,市南市北的增速一举被平度莱西超越,并落后全市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前两年还“坚挺”的李沧也大幅滑落,三区与全市3.7%的增速均相差不少。
崂山是个例外,这两年不但金融产业聚集,成功抢了市南的风头,还引来包括歌尔声学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新兴产业机构,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发展质量和势头,均有傲视其他区市的资本。
2
投资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潜力,2020年主城区的这一组数据还算不错,由此也带给外界一丝信心。
2020年,市南、市北的固投增速均为8%,李沧弱一点,为4%,但也超过全市3.2%的平均速度,崂山挺高,超过20%。最突出的是莱西和平度,高达21.5%、30.1%。
相比而言,即墨、胶州要平淡不少,一个4.4%,一个4.5%。西海岸遭遇了“滑铁卢”,固投增速仅为1.5%,全市最低,但西海岸凭借强大的工业体系,GDP增速3.9%,不算低。
2021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1月初公布了200个重点项目名单,计划总投资5050.2亿元。从名单上看,今年主城传统三区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200个项目中,市南仅有4个,分别是海大生命中心项目、鲁商中心1C区项目、海天大酒店改造项目一期工程项目、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改造项目。市南、市北、李沧三区合起来,也仅仅20多个,与即墨、西海岸等地动辄几十个的项目比起来相形见绌。
换句话说,未来一段时间,周边具有工业优势的区市,将对传统主城区带来持续压力。
目前,胶州与市南的GDP差距不足50亿,城阳与市南的差距也仅仅60多亿,未来数年中赶超市南将是大概率事件。
2020年,或许会成为青岛区域发展史上具有拐点意义的一年,拉开了周边区市反超传统强区的序幕。
各区市的崛起,对传统区市发展服务业也是一个机遇。多年来,青岛一直没有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总部在主城区,车间在周边区市。随着周边区市工业起势,必然对服务业提出更多需求,并需要在资本、人才、商业汇聚之处建立总部基地,如此主城区将迎来更多机会。
3
主城区该怎么办?
从2020年新任市南区委书记赵燕的反思中,可以找到主城区落后的原因所在,以及突破点。
“我们的政策没有竞争性,我们没有人家优。已经有的政策也不精准,没有研究透企业、企业高管、企业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
“我们对企业的服务不到位,各种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政策都有,但落实的不好。企业基本上感受不到政府的服务在哪。”
应该说,赵燕的分析点出了市南多年未道破的症结,营商环境成为阻碍区域发展的硬伤。
同时,也说明另一个问题:土地空间并非市南真正致命的“短板”。深圳的发展空间更为有限,为何GDP亩产出奇的高?问题在于自身,在于发展思路。
所以,传统主城区首先要做好“人”的文章,搞活“关键的人”,将营商环境做出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招来优质企业,也才能让辖区企业茁壮成长。
市北区委书记张新竹同赵燕的看法类似。
“要想科技创新型人才涌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就必须得有匹配的营商环境,对此,市北提出打造中国北方营商环境最优的主城区。‘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我们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进一步深化流程再造,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把营商环境改革成效落到实处。”他说。
一个经济健康强大的青岛,既要有强劲的工业,也要有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当青岛的工业逐步回暖后,主城区承担的发展服务业的功能应及时跟上,不能成为整座城市的短板。
主城区的警醒,必须化作更强有力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