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是澳柯玛!青岛国企改革步步为营,背后有这些深意…
继海信、双星之后,青岛国企混改再放大招。这一次,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澳柯玛。
2月4日,A股上市公司澳柯玛(即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接到控股股东澳柯玛控股集团转来的青岛市国资委《关于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的通知》,将青岛市国资委持有的澳柯玛控股集团100%产权无偿划转至海发集团,即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事实上,这场关于澳柯玛的国企改革谋划已久,且步步为营。
在划转海发集团之前,澳柯玛公司控股股东青岛市企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企发投”)已经先将持有的部分股份协议转让至澳柯玛控股集团。
也就是说,澳柯玛控股集团先成为控股股东,紧接着再被纳入到青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海发集团麾下。
这背后当然是青岛国资的深层次布局。
早在2019年,澳柯玛控股集团已被列入市属国有企业混改的名单之中。随着双星、海信在集团层面的混改基本完成,青岛的国企混改新路径愈加清晰:即将国企股权交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并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为国企带来更多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的资源。
从目前的走势来看,澳柯玛也正在践行这一改革的新路径、新打法。
不过,在改革的道路上,青岛国资仍需为澳柯玛“量体裁衣”,至少思考并探索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曾与海尔海信并称青岛家电行业“三朵金花”,经历过辉煌、遭遇过低谷的澳柯玛,眼下改革的意图更为迫切,这一次混改能否成为企业涅槃的契机?华通之后,又引入海发集团,青岛两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齐聚澳柯玛,是否能为澳柯玛带来更好的资源?
01
澳柯玛混改分步推进
近期,澳柯玛的国企改革动作频频,大有全盘布局之后分步落子的架势。
2020年11月3日,澳柯玛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青岛企发投与澳柯玛控股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79,918,327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以非公开协议的方式转让给澳柯玛控股集团,并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159,037,471股的表决权不可撤销地委托与澳柯玛控股集团行使。
改革的第一步总是至关重要。
本次权益变动事项完成之前,澳柯玛控股集团并未直接持有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而是其直接间接全资子公司青岛澳柯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现持有公司股份301,15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4%。
而转让后,澳柯玛控股集团直接持有公司股份达总股本的10%,合计拥有公司表决权比例为29.90%,成为澳柯玛的新控股股东。
外界将这一动作视为澳柯玛推进国企改革的一个重大进展。对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澳柯玛控股集团显然是一个比青岛企发投更专注、更专业的管理平台,于自身发展更有有益。
事实上,以澳柯玛控股集团为核心的混改“才露尖尖角”。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于2017年1月成立,属于青岛市属国企,公司所属及管理的主要企业有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益佳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及青岛澳柯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
早在2019年,青岛市国资委为推进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布了109户混改企业名单,包括24家市属国企以及78家市属国企子公司混改项目。澳柯玛控股集团就在24家市属国企混改名单之中。
在成为控股股东后,澳柯玛控股集团的混改快马加鞭赶往下一站。
2021年2月4日,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再发公告:青岛市国资委持有的澳柯玛控股集团100%产权无偿划转至海发集团。划转完成后,澳柯玛控股集团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及比例不变,仍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仍为青岛市国资委。
02
引入“两类公司”的混改路径
海发集团的现身让澳柯玛的混改路径愈加清晰,且似曾相识。
2020年7月,双星完成集团层面的混改。青岛市国资委将持有的双星集团全部股权划转至青岛城投集团持有,引进启迪科技城、融控集团、鑫诚恒业三家战略投资者,并实施员工持股。至此,双星由市属国有独资企业转为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随后,海信集团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旗下最大二级子公司海信电子控股为主体,引入战略投资者青岛新丰,同时海信集团公司股权100%划归华通集团,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不再列市直企业管理。
上述“三朵金花”在集团层面的混改,都有青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身影。从城投到华通,再到如今的海发集团,这三家公司的介入,释放出青岛“两类公司”改革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青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正在逐步被放大的信号。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被称为“两类公司”,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将国企股权交给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并为国企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平台、培育机制和市场活力,成为地方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
青岛是探索实践该路径的先行者,并不断深化改革。
去年,青岛率先启动了城投集团、华通集团、海发集团、国投集团这4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完成改革后,4家企业将充分发挥资本运作平台作用,优化国有资本的投向,向核心领域集中,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
根据青岛国企改革顶层规划,未来除4家试点企业外,青岛其他市属国有企业将逐步完成混改,国有股权全部划归四大平台实施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的资本运作管理。
由此看来,在推进澳柯玛国企混改中引入海发集团,背后一定有着青岛国资通盘、深度的考量和规划指引。
03
澳柯玛突围诉求
通盘布局固然好,但在改革的道路上,“量体裁衣”同样重要。
澳柯玛面临的现状是什么,混改最大的诉求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青岛国资需要充分考量并做出应对。
1987年澳柯玛以冰柜起家,在90年代曾经占据中国电冰柜行业老大地位,一时风光无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亦是澳柯玛巅峰时期的心境写照。
但后来澳柯玛却因过度“多元化”遭遇了危机。2006年,澳柯玛开始“断臂求生”。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以冰柜起家的澳柯玛砍掉多余的业务,重新回归主业,聚焦制冷技术,业务重心也从家用电器转向商用及医疗领域。
一系列求生举措的效果很明显。澳柯玛终于“活”了下来,并于2015年提出“互联网+全冷链”战略,将冷链作为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和未来收入的增长动力。
从其财务数据来看,聚焦冷链的确对盈利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至2019年的年报表现抢眼,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4.64%、36%、114%、176%。即使疫情之下,澳柯玛的业绩仍实现大幅增长。根据公告,预计澳柯玛2020年度净利润同比增加45%到65%。其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聚焦“互联网+全冷链”发展战略,商用冷链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虽然有优势、有机遇、有成绩,但眼下的局面还容不得澳柯玛歇脚喘息。
在冷链行业,澳柯玛的竞争对手如云:同在青岛的海容冷链已经是商用展示柜的龙头老大,海尔、海信在医疗冷链领域内和澳柯玛也有直接竞争。海尔生物系布局医疗冷链较早,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本土企业。
与对手相比,澳柯玛的规模体量、品牌影响力还有一定差距。无论从技术还是行业地位上看,澳柯玛想要成功突围,应该还有不少硬仗要打。
通过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已经被澳柯玛视为突围的契机。此前,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就曾公开自己的诉求:公司正在寻求与公司产品有关联度,业务紧密,产业、产品构成上下游关系,能够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或者拥有一定的知名品牌,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特别是具有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优势和条件的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增资扩股、股份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战略合作。
换言之,已经重新步入增长轨道的澳柯玛要借混改引入资源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自己不仅能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
04
海发的优势资源平台
对混改企业来说,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入驻,除了有效监管,带来更多的是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本运作,和平台资源。
双星就是直接受益者。青岛城投集团是汇集了大量资本、人才、创新等优质资源的专业投资运营平台,它的介入为双星突破发展瓶颈、激发活力提供了平台机遇。从经营效果看,由于疫情原因,橡胶行业海外市场受到重创,但双星在去年下半年的经济效益却出现了三位数以上增长。
海发集团能为澳柯玛带来什么?
2012年,为加快西海岸新区建设,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海发集团。此后8年多来,海发集团急速成长。尤其2020年,列入青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海发集团不仅在资本市场活力四射,业绩更迎来大爆发:总资产由年初的300亿元跃升至750亿元。
不仅发展迅猛,海发集团的优势特色更加突出,其立足并服务于西海岸新区建设发展,聚焦主产业主航道不断汇集优势资源,围绕功能区开发建设开展战略性资本投资和财务性资本运营。
目前,海发集团已经形成“城乡建设产城融合开发、现代产业园区开发运营、股权投资和资本运营”三大主营业务布局,紧扣开发建设、影视文化、金融控股、智慧科技、资产运营、医养健康、高端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搭建供应链平台体系。
澳柯玛的总部位于西海岸新区,正是海发集团专注建设发展的“大本营”,二者地缘相近,更容易产生联系、协同发展。而海发集团产业集聚所形成的优势资源平台也正是澳柯玛做大做强所急需的。
与此同时,海发集团有着娴熟的资本投资运营能力,疫情之下抄底北京文化、三宝科技等上市资产,通过补链、强链、延链,优化青岛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级的同时,也为澳柯玛的资本之路提供更多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海发集团,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还有另一个同样重磅的间接股东,就是青岛企发投背后的华通集团。两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各有特色,资源各异,如今齐聚澳柯玛,能否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为混改企业带来更好的资源、更高的平台,并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我们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