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力”全球海洋中心 让海洋优势“更具优势”
青岛“发力”全球海洋中心
——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蛟龙”号试验性港池演练。(本报资料照片)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在2月2日开幕的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被写入了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此时,距离2020年9月我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提出这一目标,仅仅过去了4个月,却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
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也已将其定为“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随着全国城市间海洋领域竞争的白热化,青岛必须面对现实、凝心聚力,从日渐缩小的优势中奋起。
如何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保持和扩大自己的优势?如何在竞争中开拓创新、补足短板?记者连线采访了出席省两会的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让海洋优势“更具优势”
代表、委员纷纷呼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尽快出台相关意见和实施方案。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贸易中心和货运物流中心,而且是海洋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应兼具全球城市、海洋城市、中心城市三大特征。”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孙松研究员认为,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道“命题作文”,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从全球海洋角度制订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和中长期规划任务,促进科研与产业建立创新联合体。
孙松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想要将海洋物流、智慧海洋建设、全球海洋观测、海洋大数据建设、国际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险等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应进行有效组织和策划,使青岛能够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潮流,同时成为全球航运、贸易的重要空间节点,以此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海洋治理、“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上合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战略、方法和标准。
港口之外,青岛也应在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细致谋划。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莫照兰认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规划应有的放矢,发展重点跟沿海其他城市有所区别,做好做强优势产业。
海洋渔业,就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养殖空间的逐步压缩、不足,青岛已由传统的大规模陆基养殖向陆基集约化与深远海养殖统筹发展转变。省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态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陈四清认为,围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的最前端和制高点——育种业。
“青岛是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鱼、贝、藻类海水养殖的首席科学家都在青岛,发展育种业,青岛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陈四清表示,育种业是一种“总部经济”,可以立足青岛,辐射全国全球。例如,目前国内食用的南美白对虾,其良种掌握在外国手中。一对南美白对虾亲虾(种虾)的价格约200美元,我国每年进口南美白对虾亲虾需花费上亿美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水产良种是蓝色粮仓的“渔芯片”。“青岛发展育种业,需因地制宜建设水产种苗研发中试基地,制定长期海水养殖品种选育计划,设立蓝色粮仓‘渔芯片’相关政策、专项资金支持,以实现蓝色粮仓产业质的飞跃。”陈四清说。
提高海洋领域硬实力
目前,我国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等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应该借鉴先进城市的先发经验。
“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据了解,深圳海洋新兴产业比重占全市海洋产业比重的31%,而青岛只有11%左右,亟须破题。”省人大代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介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发展优势,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下,大力发展海洋中药产业,是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个着力点。
为此,张国防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支持明月海藻等海洋生物龙头企业创设海洋中药研发生产企业,支持其引进人才、整合资源,创建海洋中药创新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第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省内海洋中药一体化协作平台,打造区域海洋中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中心(海洋中药CDMO),切实推进海洋中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青岛是国内海洋药物研发的高地,不过,由于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多年来鲜有成果产出。”张国防说,明月海藻拥有全球最大的海藻基地,目前已提取出甘露醇、海藻酸、海藻酸钠和岩藻多糖等4种海洋活性物质,在降血压、抗肿瘤、抗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通过科研机构、企业和医疗机构合作,建立海洋中药CDMO,能够打通海洋中医药的“最后一公里”,只需两到三年时间即可申报国药准字号,大大加快海洋药物面世速度。
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省人大代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原主任、党委副书记于洪军关心的话题。“在深海领域,深圳已建有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和装配基地等海洋相关基地,与此相比,青岛的谋划布局显得落后。”于洪军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基地,2020年11月在此成立的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是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第一个培训和研究中心。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方面应该加快在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国家深海基因库等方面的布局,另一方面也应该依托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等机构,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开展深海环境与深海生态、深海采矿与深海技术等国际海底热点领域的合作研究,建立国际话语权。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产业是支撑,人才队伍是基础。省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建议,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基础上,追加出台新的配套政策,进而将院士港提升为“院士创新特区”,吸引外籍院士集聚,探索打造人才、知识和技术跨国流动充分便利化的“试验田”,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一带一路”的区域性创新高地和国际科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