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青岛造”
2020年全市整车产量近120万辆,连续3年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近13万辆,跻身全国前列——
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青岛造”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也加速向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布局
■一汽解放青岛分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岁末年初,青岛各产业数据相继出炉。要说其中最值得说道说道的,当属汽车。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已连续3年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5%。
放在全国汽车大盘看,这样的表现也丝毫不逊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总体仍呈下降态势。新能源汽车领域,青岛已跻身前茅,全国平均每10辆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亮眼数据背后是一个量质齐升的青岛汽车产业。过去一年中,蓄势多年的青岛汽车产业加速蝶变,不仅车型日益丰富、项目日益增加,还在高端豪华车、总部企业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面对未来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的汽车业新竞争,青岛将会是最有力的城市竞争者之一。
从“备选”到“首选”
能否成为车企布局最核心产品的首选地,是衡量一座城市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很多业内人士还记得青岛本世纪初引进汽车项目的那段艰辛往事。彼时,只有一汽解放商用车一家车企的青岛为圆轿车梦四处找寻合作,多方接洽最后才有上汽通用愿意将交叉型乘用车,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微型面包车放在青岛生产。此后,青岛陆续引进多个整车项目,在争取车企产品布局上,却有些“力不从心”,尤其在核心新产品布局上,青岛只能充当“备选项”。
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新车型的落地,就是最好的例证。
2020年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黑马”,五菱宏光MINI EV就是青岛制造。售价3万元左右,瞄准下沉市场的这款“国民神车”,是中国车企应对特斯拉这条“鲶鱼”、在细分市场找寻新空间的代表作,一上市便将国产特斯拉挤下销售冠军宝座,到目前为止,持续占据月度销量榜首。依托这一“国民神车”,青岛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无独有偶。去年下半年,新款奥迪A3在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正式下线。这款车是奥迪品牌为重塑中国豪华A级轿车市场格局,所落下的关键一子。而对青岛乃至整个山东来说,该车型的落户则填补了一直以来的高端车空白。一些网友看到相关报道后写下了充满兴奋之情的留言“终于圆了豪车梦!”
未来,诸如此类激动人心的“场面”相信会成为常态。“目前,青岛已经有整车企业4家,零部件配套企业170多家,其他相关配套企业近900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体系,足够支撑车企对供应链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青岛出台了奖补力度居全国前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产业环境也更具吸引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装备产业处处长仲思卿表示。
从“工厂”到“总部”
车型越来越多、产线越来越忙、规模越来越大,但要成为一座真正的“汽车城”,青岛不能仅仅只是汽车制造的“工厂”。只有具备研发创新中心和总部企业,在产业中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
中国传统5大汽车城长春、上海、广州、重庆、柳州,无一不是车企总部所在地。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绝大部分都从这些地方发端,继而才传导至其他城市。强大的总部效应也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行业资源加速集聚。
青岛太需要一个总部企业了。“青岛汽车产业想要再上一层楼,必须要在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要有技术引领能力,否则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当加工厂!”类似的声音已成共识。
正在莱西姜山镇如火如荼建设的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整车制造总部基地产业园,终于让青岛实现了一线品牌总部“零的突破”,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事实上,要引进一个车企总部绝非易事。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格局已定。此次引进北京汽车制造厂,恰逢企业也正处于布局调整的关键时刻。
北京汽车制造厂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兴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很多人记忆中经典的“北京吉普”,便由这家企业出产。北汽集团曾是企业股东,但2016年完全退出,民营企业家陆付军成为“掌舵人”。
从对接洽谈到签约落地再到开工建设,项目一路跑出“加速度”,足见青岛之重视。2020年4月5日,双方初次接洽;5月6日,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就已正式注册;7月6日,项目正式开工。“目前基地建设和产品研发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今年12月第一款车型下线。”不久前,北京汽车制造厂总裁兼青岛公司总经理魏勇透露了项目的最新进展。
从“补课”到“前沿”
错过了燃油车发展黄金期的青岛,正在加速“补课”,而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青岛则在最“前沿”加速布局。
技术迭代向来是改变产业原有竞争格局的最佳机会。特斯拉市值超过丰田等传统汽车巨头、蔚来市值跻身全球车企前三,新能源时代的造车新势力证明了这个定律在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青岛也一直希望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实现换道超车。
2020年,青岛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布局上取得若干新突破,算得上是真正站上了产业变革的前沿。
克服疫情影响完成建设的美锦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新能源汽车一直有电动和氢燃料电池两条技术路线。早在2014年,青岛牵手北汽集团,落地了北汽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第一家京外分公司。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国轩电池随后也落户莱西。青岛新能源汽车埋下了第一颗“种子”。随着上汽通用五菱和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相继在青岛投产新能源车型,青岛在电动汽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产能在全国名列前茅。“美锦项目将填补青岛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空白。”仲思卿说。
据悉,在取得国家各项资质后,项目预计春节后便能投产。同时,青岛也将以整车企业为龙头,招引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等关键环节配套企业,形成完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则有望酝酿更多颠覆式创新,为青岛带来更多围绕汽车产业的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去年10月,《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吹响了青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号角。
与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正在开展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应用不同,青岛另辟蹊径,在国内首个提出“全域全员全场景”示范应用,力图通过大规模应用快速聚拢行业资源,在巨大的车联网生态中找到更多产业机会,也进一步带动青岛汽车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型。
2021年,以奇瑞青岛基地项目、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项目也将加快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岛汽车产业就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