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争取国家示范试点!缺水的青岛手握“秘钥”,要把“水”做成千亿级大产业!

2021-01-24 05:30    青报观象山

这几天,一场场密集举行的15个攻势质询答辩会一点点勾勒出青岛的2021。

1月23日下午,经略海洋攻势质询答辩会上明确了3.0版经略海洋攻势的五大“加快”打法,“扩大海水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示范试点落地青岛”,成为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路数”之一。

而就在“项目落地年”开局前夕,一个为城市“解渴”的新项目破土动工。2020年12月30日,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又一个10万吨级的海水淡化项目落地开花。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一方面将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将有效解决地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世界上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有人预言,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可能争水。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海水淡化利用的未来,作为一种“开源”的海水资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水危机的重要途径,更被视为“解渴”沿海的首选。

作为一个极度缺水的海洋城市,青岛早在10多年前就掌握了这把破解水资源瓶颈的“密钥”。目前青岛海水淡化产能达22.4万立方米/日,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近六分之一、占全省的60%多,这组数字还将在今年滚动提升,延续领跑全国的态势。

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城市和产业化基地、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我国最大市政海水淡化项目……对于海水淡化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来说,面临“由大变强”的命题,在整体产业链迎来初春的情况下,打造本土化核心竞争力的正面效应正在持续显现。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在海水淡化这条赛道上已经取得领先的青岛,应当发挥好这个先发优势,不断突破被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海水淡化产业链,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成本的降低,下一步,青岛的海水淡化有可能培育成一个千亿级产业。”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说。

海水淡化能否成为青岛下一张“国字号名片”,步子不妨再迈的大一些。

01

水危机依旧在,“向海要水”成为必选项

过去一年,围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青岛乃至山东动作不断。

8月4日,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在青成立;8月15日,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在全省“排兵布阵”产业发展布局;12月21日,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在青成立,推进山东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抱团发展”;12月30日,青岛百发海淡二期上马……

事实上,比这一系列动作更为急切的,则是青岛“缺水”的历史和现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拿着水桶排队打水,全家共用一盆水洗脸,洗完脸后再洗抹布,洗完抹布后再用来冲厕……想必对于老一辈青岛人来说,这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场景。

青岛是极度缺水城市,最新数据显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水资源短缺当然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长江黄河水上: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通水,201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客水调引暂时缓解了青岛的缺水现状。单说近四年来,青岛每年调引的长江水黄河水平均在4亿立方左右。

然而“远水救不了近渴”,水危机依旧存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用水量不断攀升,现状的客水调引工程已不能满足青岛的供水需求。根据市水务管理局统计数据,青岛年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为6.7亿立方米,预测到2035年,城市需水量为16亿立方米,缺水9.3亿立方米,这个缺口可着实不小。

水资源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安身立命之本。水资源枯竭,可以毁灭一座城市,这不是危言耸听。尽管地球71%的地区被水覆盖,但在全球水资源领域,人们可以真正使用的淡水量,只占地球总水量0.26%。面对浩瀚的海洋,人们曾经只能望洋兴叹,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向海要水喝”的无限可能。

在拥有较长海岸线的山东,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海水资源极其丰富。从长远来看,不能单纯依赖客水调引,还要想办法“把水杯端自己手里”,利用好家门口的海水,变短板为长板。而已有100多年、先后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目前日产能达1亿吨的的世界海水淡化史为中国也为青岛提供了借鉴。

当“向浩瀚的海洋要水”这一标语出现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的墙壁上,青岛海水淡化相关“打法”就此显现,并渐次落地。

02

起步虽早,产业规模化尚需“爬坡过坎”

事实上,密集释放的政策利好早已将海水淡化推向风口。

国家发改委2016年底印发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4年内,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将达到近200万吨/日以上,无疑为海水淡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020年山东出台政策,定下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超过100万吨/日的目标。而《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确定了全市海水淡化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其中提出到2030年——海水淡化日产能90万立方米。

青岛之所以敢有如此大手笔的产业规划,那是相当硬朗的底气使然。时间回到二十一世纪之初,当海水淡化产业刚刚在全国开始谋篇布局时,青岛抢抓机遇,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年,青岛第一家海水淡化公司百发海水淡化应运而生。2013年,青岛第一个成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开始供水,设计日产能10万立方米。这样的量级不用说7年前,就是放在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是凤毛麟角。

可以自豪地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个实现满负荷运行的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项目。

在海水淡化产业及技术领域,青岛不仅全国遥遥领先,更是山东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个,产能达37.6万立方米/日,居全国首位,且不乏多个万吨级及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而青岛一市的产能就达22.4万立方米/日,占了全省六成。山东规模最大的2个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项目都在青岛,除了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还有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产能均达到10万立方米/日。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二期预计今年年底就可建成投产。如此一来,青岛海淡规模可达到30万吨的量级,而这仅仅是迈入规模化的门槛。

如今放眼世界,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2万个,产能规模达1.23亿立方米/日,解决了3亿多人的用水问题。海水淡化已经在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东地区大规模应用,其中以色列海水淡化水已占供水总量的70%-80%。国际上海水淡化呈规模化发展趋势,50万立方米/日及以上项目相继建成落地。

纵观国内,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小,仅占世界总产能的1%左右。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15个,工程规模1573760吨/日,而万吨级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仅有37个,2019年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最大规模为18万吨/日。

规模经济效益是海水淡化成本核心竞争力。百发二期建成后,青岛海水淡化项目单体规模将突破2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项目,仍处于全国领跑的势头,但把目光放大,从世界来看,在海水淡化产业实现规模化上我们尚需“爬坡过坎”。

03

产业业风口正劲,青岛“下一步”很关键

一直以来,淡化海水给人们的印象是成本昂贵,这也是制约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说到成本,不得不提到16世纪英国女皇颁布的一道嘉奖令:谁能想出廉价的淡化海水的办法,就可以得1万英磅的奖赏。然而这道嘉奖令发布后的400年间,却没有人能拿到这笔奖金。原因只有一个,海水淡化的方法虽多,但耗费都比较高。

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所面临的多重制约因素中,技术并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产业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两大掣肘:一是很多地方没有将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战略增量来布局,对企业支持力度较弱。二是海水淡化水没有纳入常规化政府补贴定价的水价体系,在价格上与自来水比处于劣势,制约了大规模应用。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设备国产化程度提高、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链延伸,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例如2016年建成投产的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设计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售水价格仅为4.25元/立方米。与调引客水来比,具备了竞争优势。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经测算,规模化海水淡化项目(30万立方米/日以上)制水成本低于4元/立方米。考虑浓盐水提溴、提镁等增加的收益,海水淡化制水成本可低于3元/立方米;若配套建设自备电厂并享受水利设施同等政策,制水成本还可一降再降。

“青岛具备海水淡化的先发优势,关键是通过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链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努力实现设备国产化,成本将不再是限制因素。”青岛水务集团董事长魏成吉表示。

从全球产业发展转移角度看,海水淡化是伴随着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整体上分布于中东与美国,然后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逐步向中国、新加坡、韩国转移。而近年来,这一产业正在加速向国内转移,尤其是国产海水淡化技术正在崛起。海水淡化厂建设及运营除能量回收装置的核心技术及设备仍处于攻关阶段,其他设备及反渗透膜等耗材均已实现国产化。

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驱动,催暖了当下资本市场对海水淡化产业的预期行情,而等着“掘金者”们的,将是急邃增长的市场投资体量。全国海淡龙头企业青岛水务集团在核心装备制造上开始落子布局,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投资2亿元组建青水津膜高科技公司,开建年产200万平方米海淡超滤膜项目,延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又依托青水津膜公司,开展海淡膜技术应用研发,不断形成海淡装备核心竞争力。还与多部门合作成立50亿元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推动产融结合,扩大青岛市海淡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海水淡化产业缺少“中国制造”的局面,正在改变。当然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不只是一道简单的加法,在规模的叠加、技术的突破、链条的延伸之外,综合施策才是王道。

业界普遍预测,随着海水淡化产能日渐走高,仅就制造工程环节就可达到百亿级别。海水淡化产业风口正劲,青岛海淡的“下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已经处于领先位置的青岛,有实力谋求更高远的未来。

作者|吴帅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平度两例感染者病毒来源确定!密接和次密接者三轮核酸检测全为阴性

2021-01-23    青岛新闻网综合

韩世军任即墨区委书记 此前任龙口市委书记

2021-01-23    青岛新闻网综合

雾气不断!青岛气温持续升高 未来三天最高10℃左右

2021-01-23    青岛日报

政协青岛市李沧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1-01-23    青岛新闻网

栖霞笏山金矿事故救援最新进展:5中段井下10名矿工转入恢复正常饮食阶段

2021-01-23    大众日报

深圳发现1例新冠肺炎核酸阳性人员

2021-01-23    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硬核岗位来了!青鸟计划云招聘会第二季岗位揭开神秘面纱

2021-01-23    青岛共青团

一批涉疫奶枣流入!山东一地紧急寻找密接者的密接者

2021-01-23    齐鲁晚报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