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字当头,“干”字为先! 开局之年,市委书记这样为青岛开局起步……
没有片刻喘息犹疑,刚刚跑完2020年“极不平凡”赛程的青岛,又快马加鞭,开启了2021年新行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开局之年的“开局”至关重要。
2021年的首个“工作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便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参加会议、进行工作部署。除了1月6日去省里开会外,天天有活动,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1月3日下午,到市南区和市北区调研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指出,努力让百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成为青岛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新燃点、新经典。
1月4日上午,到城阳区和青岛高新区,调研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康复大学建设情况,指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策划大项目,创意大项目,招引大项目,落地大项目,凝心聚力推动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
1月5日上午,到西海岸新区,深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调研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情况,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创业城市建设,创新发展模式,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四新经济”,让更多青岛企业新“金花”竞相绽放。
1月7日上午,批示疫情防控工作,指出,务必把各项防控措施抓紧抓实抓到位,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大家一起竭尽所能,以顽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工作,为全市人民守住平安与祥和。
1月8日上午,出席“上海企业家走进青岛”活动暨青沪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大会,指出,深化青沪间交流合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
只有拼出的精彩,没有等来的辉煌。再好的计划和蓝图,如果不能落实,就只会停留在纸上。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青岛发展的思路已经清晰,“穴位”已经找准,路数打法也已经明确,“十四五”要做的就是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开局之年,青岛“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快马加鞭!
1、马不停蹄,狠抓项目落地
2020年12月30日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在项目建设上体现落实。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2021年的“工作日”是从1月3日开始的。
这天下午,王清宪和青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豪志带队来到市南区和市北区调研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进胡同、钻楼洞、下工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现状看了个明白,把“穴位”找了个清楚。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清宪对怎么看、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论述,对下步工作作出部署。
首先是“定调”:“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面向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的一项历史性工程。”
然后是“定位”:“努力让百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成为青岛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新燃点、新经典!”
还明确了路数和打法:“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点定位、一体推进,高水平做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善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加快集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青岛是一座充满年轻活力而又拥有厚重文化的城市。历史城区是百年青岛的发祥地,是青岛的根和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涵盖了当代人对城市的精神诉求,深化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头和动力。站在未来看今天,城市更新更多的还是基于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健康与活力考量。
为此,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王清宪已经六次调研或者专题研究。如此密集,透露出的是城市主政者对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笃定。
1月5日上午,王清宪来到西海岸新区,深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调研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情况。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城市的立市之基。如果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任何城市都无法有效应对疫情的冲击,无法从容面对不确定性,更无法走向未来。2020年,青岛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六稳”“六保”取得扎实成效。规上企业3月就率先全部复工复产,2020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实现了相当不易的逆势增长。
当然,在疫情的倒逼下,产业必须加快迭代升级。走访中,王清宪在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后,鼓励企业围绕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补链、延链、强链中推动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形势,青岛更加注重引进和培育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成长性、未来引领性的“四新”经济项目,“四新”经济正在加快崛起。一年来,青岛的发展已经从内部开始、从细胞的层面上发生裂变,内生的新动能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青岛理应把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作为补链、延链、强链的重要抓手,作为发展“四新”经济的爆破点,不断增强青岛产业的内生动力。
2、青沪合作,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1月8日上午,“上海企业家走进青岛”活动暨青沪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王清宪出席大会并致辞。
这个联谊会源自半年前,王清宪带队到上海学习时的一个想法。
青岛与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携起手来,共促未来,是两地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2020年下半年以来,王清宪先后于7月7日、11月5日两次带队到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并举行两地合作交流对接会,推动青岛学习上海持续走深走实。
随着两地交流的深入,双方企业家越来越觉得需要一座有分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桥梁,来实现两个城市以及企业、企业家加强沟通交流、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尤其是通过两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发挥的“催化剂”作用,青、沪企业家的化学反应更加璀璨而热烈。在两地企业家共同倡议下,青沪企业家联谊会应运而生。
在王清宪看来,深化青沪间的交流合作,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更需要市场主体间的深度互动。成立青沪企业家联谊会,就是要为两地企业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预见,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引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谋划城市的未来,必须在这一主题下进行。
面向“十四五”,开放仍然是青岛最大的机遇和优势,但开放的形势和特征都较以往有所不同。随着中央提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RCEP签署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征更加明显,青岛要想赢得未来,必须更好地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作用,加快利用国际资源向内辐射,利用国内资源向外辐射。
开局之年,青岛就要积极行动起来,穿针引线,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3、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疫情防控是开好局、起好步的前提。
1月7日上午,青岛召开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会议,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任务。王清宪在会前作出批示。
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青岛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特别是面对突发疫情,应对处置科学精准果断、有力有序有效,以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落实力,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疫情防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事关转型发展全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反弹,青岛疫情防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
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唯有如此,才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创造良好条件。
王清宪指出,全市上下务必把各项防控措施抓紧抓实抓到位,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大家一起竭尽所能,以顽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工作,为全市人民守住平安与祥和。
1月4日上午,王清宪来到城阳区和青岛高新区,调研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康复大学建设情况。
在疫情的影响下,健康需求迅速凸显。这些年,青岛的公共卫生服务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但与疫情防控的要求相比,与市民对健康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项目是国内首个具备平战转换功能的医院,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后竣工落成,实现了多项建设之“最”:配备13种综合管线总长度达到40公里,数倍于普通医院;高端设备配比为普通医院的2倍以上;拥有国内一流百级负压数字化手术室等智能设备。
2019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在青岛筹建康复大学,这是中国首个以康复应用为主导的新型大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360亩,总建筑面积约53.5万平方米,办学规模暂定10000人,总投资约60亿元。目前,4座宿舍楼、校医院、学生活动中心、能源中心等7栋单体建筑已经封顶,另外21栋建筑已进入地面以上施工阶段,整体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能不能开好局,关键在人。青岛要创造新的辉煌,必须依靠1000万青岛市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就要让全市人民心气儿更顺、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受疫情影响,青岛的医改、医联体和智慧医疗建设等工作有所滞后,部分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还存在薄弱环节。今年,必须下更大力气,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加快聚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把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身处特殊历史方位的这一年,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外部环境,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肩负国之重任的青岛,必须鼓足干劲,开好局,起好步。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周”,青岛用最昂扬的状态开启新一年的新征程,开局起步不错。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