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在瓷板上画青岛老建筑 为传承文化他曾拒绝卖画赚钱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李倍 图片、视频/张力伟
把画画在纸上很常见,但把画画在陶瓷板上的并不多,如果在这块瓷板上再加上一层“宣釉”,让陶瓷板变成“宣瓷”,有了宣纸的效果,从而让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墨色晕染发挥到极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正是王巧璞的“独家”瓷板画。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瓷板画在业界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王巧璞透露,他曾用20分钟画了一幅栈桥瓷板画,有买家愿意出近4000元的价格收藏,但他拒绝了。在王巧璞看来,瓷板画上的青岛老建筑更应该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载体,“山海景观很多城市都有,但历史建筑每个城市都不尽相同。”
在瓷板上勾勒青岛,源于王巧璞对青岛老建筑的一次速写机会。他出版的《鲁东速记》一书中,收录了30多幅青岛老建筑的绘画作品,这让本不是青岛人的王巧璞对青岛历史建筑着了迷。而彼时,他已经掌握了瓷板“制宣”工艺,让青岛老建筑与中国传统陶艺相结合,作品可以成为历久弥新的城市符号,王巧璞认为,这才是对青岛文化的传承。
如今,不只局限于作画的王巧璞还拿起了相机,对青岛老建筑的前身、故事做起了探访,拍摄的作品在社交平台上赚足了眼球的同时,王巧璞的目的是留住本该属于青岛的文化,“保护历史建筑,青岛现在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这种发展能更快一点。”
他画画30年还会烧陶瓷 创作瓷板画成功率却只有50%
说起做瓷板画的经历,就不得不提到王巧璞长达30年的美术功底。都说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7岁开始,王巧璞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绘画占据,曾经也有过一晚上画20多张竹叶的“惨痛”经历。
尽管直到大学,王巧璞都是念的美术专业,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却得益于他会烧制陶艺,这位来自“瓷都”淄博的80后小伙如愿成了一名陶艺老师。而美术功底加上制陶手艺,这也为王巧璞日后的瓷板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瓷板画的创作比较特殊,一幅瓷板画从毛坯到成品,除了要进行绘画外,还要进行烧制。”在王巧璞的画室里,他拿起一副尚未创作完成的基督教堂瓷板画给我们讲起其中的奥妙。
陶瓷的烧制过程充满变数,瓷板画也不例外,有时王巧璞几个月的心血会因为窑变而功亏一篑,“有50%的成功率就很好了,失败对陶艺工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我都是抱着‘最好的画永远是下一副画’这样的心态。”王巧璞拿出一副弯曲的瓷板画向我们展示起来,“这幅画就是烧制之后瓷板弯了,我们叫它‘残’了,这样的残次品最后都是摔碎处理。”
两年速写37幅青岛老建筑 他把纸上的老房子“搬上”瓷板
从2011年开始尝试在瓷板上画作品,王巧璞的创作对象有人物,也有青岛美景。而原本画在宣纸上的中国水墨画被“搬”到瓷板上,对王巧璞来说,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但说到用瓷板画描绘青岛老建筑,还要从王巧璞出版的一本叫作《鲁东速记》的书说起。
“这是一本邀约作品,要全国画师画本地建筑,淄博已经有人画了,我在青岛生活十多年,就让我来画青岛。”王巧璞说,接下这个工作,有一大半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我本身就很喜欢研究历史建筑,国内现存的百年历史建筑我基本上走了个遍。”
从做调研、写文案、四处写生,再到出版,前后历时两年时间,这两年里,青岛天主教堂、总督官邸、帝国法院旧址、老舍故居等地都留下了王巧璞写生的身影,最终收录进书中的作品共有37幅。也正是这两年的写生经历,让王巧璞对青岛历史建筑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一直认为最具青岛特色的文化不是山海,而是建筑,因为山海很多城市都有,但老建筑是历史造就的,每个城市的历史都不相同。”用王巧璞的话来说,越了解就越喜欢,越喜欢就越想留住。“关于青岛老建筑的画册不少,但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应该有更独特、更新颖的文化载体?”
彼时,王巧璞的“宣瓷”技术已经成了业界的“青岛独家”,在青岛独有的瓷板上,描绘青岛这些独特的“老房子”,留住本该属于青岛的文化,王巧璞认为,这才是手艺人该有的担当。
20分钟画的“栈桥”能卖4000元 他为传承文化不愿出手
艺术品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瓷板画作为陶瓷艺术,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巧璞创作的青岛老建筑瓷板画收藏价值如何?王巧璞闻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我曾经在一块装饰画大小的瓷板上用几笔就画了一座栈桥,画面很简单,下面几个色块,就画了20分钟,但这幅画我自己非常满意。”在之后的景德镇全国博览会上,王巧璞这幅画受到不少藏家喜欢,他们之中有人出价近4000元想买走这幅瓷板画。
艺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话放在王巧璞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这幅画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画面很灵动,出手相当于忍痛割爱。”思虑再三,王巧璞最终没有卖掉这幅栈桥瓷板画。
在常人看来,画20分钟就能卖到近4000元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王巧璞始终认为自己是艺术工作者,而非商人。“我画这些画的目的是为了传承青岛文化,留住这些老建筑在此时此刻的样貌。如果让我捐到博物馆,我绝不犹豫。”王巧璞说,“再说艺术品创作的背后是艺术家多年的积累,秉承的艺术理念,这些对艺术的‘修行’是无法用创作时间和利润率来衡量的。”
“老建筑是青岛文化的魂,我想为这座城市再做点什么”
画了近百幅瓷板画,王巧璞称他对青岛老建筑已经到了“闭着眼都能画”的地步。但同时,他也意识到,文化传承绝不仅仅是画出来这么简单,“去年年初,我和朋友去老城区待拆的建筑上逛了逛,在一座待拆的筒子楼最高层,我从一扇破烂不堪的窗户望出去,窗外是一片错落有致的红瓦,周围有绿树映衬,再远处就是海天一色,就是那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才是青岛的风景,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与众不同的风景。”
透过这扇窗,王巧璞更加肯定了老建筑是青岛文化的魂,也让他在那一刻决定,要用短视频的方式进一步记录下青岛独有的城市文化。于是,“青岛不拆”的短视频号上线,王巧璞将拍摄的青岛老建筑景色,和他所了解到的背后故事摆上网络,让网友们通过网络了解到青岛历史建筑的传奇故事。
“近年来,青岛越来越重视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其实在我看来,青岛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区域,可以说青岛整座城市都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对于王巧璞来说,这座生活了15年的城市就是他的第二故乡,留住本该属于青岛的文化,这件事他已经坚持了5年。“我曾经也想过会不会有一天离开青岛,但现在青岛对于老建筑的保护,对于文化的复兴,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想为这座城市再做点什么,让它的文化发展能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