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岛快评|31岁的博士生,被单亲妈妈“拖”成“恐婚女”?
最近,在青青岛论坛里,一个网友的帖子令人深思,大意是妈妈的婚姻不幸福,自己也不敢、不想结婚了——
31岁的大龄“剩女”,却成了“恐婚族”。当然,这名网友的“剩”是一种主动的剩,不是因为条件不好,相反,条件却非常不错,有着博士高学历,也有着高收入,按说在求学和就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机会谈恋爱,但因为心中对于婚姻的恐惧以及母亲的“过度的爱”而选择了单身。
妈妈因为婚姻的不幸而变得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在局外人看来,有一些可笑。从感性经验出发,把特殊情况看成是一般规律,如果要上纲上线,这属于经验主义的错误吧?这种错误似乎每个局外人都能觉察出来,但对于局中人来说,这种影响确实是根深蒂固难以破除的。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来。父母是家庭的全部,在很多子女的心中,父母的爱情也代表着婚姻的全部,父母的婚姻很糟糕,代表着婚姻本身很糟糕,会令子女望而却步。特别是妈妈的不断“言传身教”,做女儿的很容易言听计众,被植入、嫁接了不正确的婚恋观。
但对于能够主动接受教育的人来说,是应该且有能力改变这种观念的,至少是部分改变,一直躲在经验主义的巢穴里不想出来,是一种逃避,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读到了博士学位,婚恋观却还如同婴幼儿一样的幼稚,并不能算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高学历与高见识、高情商无法划等号。
其实,做任何事都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特别是婚姻,有多少情侣一生恩爱到白头,还有多少夫妻劳燕纷飞难相守。因为害怕失败而避免了开始,是何等的愚蠢。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并且很多事试过了,无论对错,才算对得起人生。否则,人生该是多么乏味:感觉婚姻有风险,选择不结婚;感觉工作有压力,“我是绝不会打工的”;感觉社会好复杂——却无法找到世外桃源,尘世是我们惟一的修炼场所。
错了又有何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我们被动地来到人世,又被动地离开,难道,还要被动地放弃自己的人生,只是通过感受别人的人生,假装自己也经历过了?
作为一个31岁的博士生,早已经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人生了,把不婚的原因归咎于妈妈,纯粹是一种避重就轻,与其说是妈妈的唠叨劝阻,不如承认自己中了毒,并且不想寻求解药。
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怕出错,而要学会及时纠错。如果遇到错的婚姻,无法挽救了,就及时止损,早日结束。当然,明智地结束,与武断的分手是有区别的,头脑不冷静,按照新规定,要加上一段“冷静期”。“冷静期”不是阻止离婚,而是有一段重新思考婚姻意义的时间,如果感情真的已亡,那就在一个月后,一别两宽。
有意思的是,针对“冷静期”,不少网友表示,结婚更需要冷静期。有人无限怀念地说,“以前的爱情,一生只够爱一人”。这其中藏着“认真”二字。婚姻不是儿戏,要认真地审视,认真地开始,认真地经营,而不是天真地逃避,天真地扼杀它。
就像顾城那首《避免》的诗: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