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青岛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13.3% 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青岛新闻网12月31日讯(记者 宋波鸿)今天上午,青岛市海洋局发布了“十三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十三五”期间,青岛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发起经略海洋攻势,聚力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场硬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3%;“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
加快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约占全国1/9。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诞生了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海洋工程装备,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成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管华诗院士团队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药物“GV-971”成功上市、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22.4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1/5。围绕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全市海洋领域产业联盟达到5个。三是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组建了总规模110亿元的三支海洋产业基金。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均成立了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提供各类融资支持超过200亿元。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凤凰岛(金沙滩)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海洋节会享誉国内外,“十三五”期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以上。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每年滚动推进100多个涉海重点项目,海洋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左右。今年1—11月,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达到年度计划投资的102%。同时,我们围绕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总投资300亿元的中鲁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配套渔港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等重大项目,以及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深海装备制造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全市海洋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瞄准百亿级大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梳理了10条海洋领域重点产业链条,与戴德梁行、上海宝茂集团等专业化招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今年1—11月,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2097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的新加坡Tuff海工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加快引进落地。
加快汇聚优质海洋创新要素,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继续走在前列。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期,超算升级项目落户。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蓝”号等先进科考船入列。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
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赤潮灾害处置等11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载人深潜器等国家大型科技设施群项目顺利推进,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世界纪录。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2019年,全市完成涉海技术交易6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增长15.6%。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加快推进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构建“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在青岛打造海工装备领域国内离岸人才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时,积极推进北大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在青岛设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均已有明确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