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器件关乎产业安全与未来,青岛要用它“突破”工业互联网!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感知世界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智能传感器复刻人的眼鼻耳舌及触觉,为我们打开一扇加速通往智能世界的大门。
12月29日,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大会暨第三届先进材料前沿学术会议在青岛举行。近百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及产业带头人围绕“智能传感产业互联”这一主题,聚焦传感器元器件及其关键材料等热门分支,采取线上直播、线下交流的活动形式,通过产业政策解读、学术报告、产业分析、技术报告、企业展览等活动内容,讨论和解决目前传感器领域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难题,共谋技术与产业创新。
这场重磅会议,蕴含着青岛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智能传感器,关乎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也是工业互联网边缘层的核心环节。对率先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来说,智能传感器产业正是重要的突破方向。
近年来,青岛已经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有所布局,但与智能时代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相比还不匹配,需要加速汇聚更多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资源,引进、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以多方合作实现生态共赢。
这次会议无疑是绝佳的平台。作为东道主,青岛收获颇丰:行业专家为青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一批重点项目在会上落地;青岛市智能传感器产业专家智库、青岛市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揭牌。
青岛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用意”,那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契机,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速嵌入青岛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青岛愿提供全面丰富的传感器应用场景,围绕传感器产业链打造‘4+1’发展生态,在推动传感器产业发展中与大家共同探索实践。”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大会致辞上说。
1、这个“底层技术”亟需突破“卡脖子
这是一场探讨和思考智能传感器产业定位、发展方向的头脑风暴。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欧洲科学院院士李长明,以及来自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赛迪顾问、歌尔股份等研究机构、知名企业代表发表主题演讲,阐述他们对传感器产业的认知和预判。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姜龙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后移动时代,下一个风口将聚焦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万物互联产业,智能传感器是其中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提出,“柔性电子是智能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
“传感器已经‘上天入地’无所不在,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领域价值无限。”欧洲科学院院士李长明阐释了这样的观点。
在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副总裁朱佳骐看来,智能传感器背后是千亿级别的物联网应用空间,MEMS技术成为传感器信息化的最优选择。
……
通过顶级专家们的精彩论述,智能传感器这一生涩专业的概念逐渐清晰立体起来。
感知,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传感器就像人的“五官”能感知到被测量的信息,实现数据的搜集、存储、转换、输出。智能传感器则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它可以创造出新数据,从而让设备智能、互联。
例如,智能传感器可以使机器人具有类人的五官和大脑功能,感知各种现象,完成各种动作。
可以说,智能化最前端所需要的态势感知,基本都要从传感器开始。无论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还是智能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再庞大的智能系统,都要从传感器的“针尖”上开始。它是智能时代最核心的底层技术之一。
在万物互联时代,智能传感器无处不在,需求广阔,市场规模或达到万亿级别。但机遇伴随着挑战,与芯片领域类似,中国的智能传感器市场也面临“卡脖子”的境遇,应用端繁荣,越靠近设计、制造端越薄弱,呈现出低端过剩,中高端被国外垄断的市场格局。
据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传感器(技术和产业)发展蓝皮书》统计,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都在95%以上。
大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传感器是关乎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产业,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2、发展传感器产业的“青岛逻辑”
迎接挑战意味着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对青岛来说,抓住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机遇,还有一个重要“由头”,那就是工业互联网。疫情倒逼之下,互联网加速迈进工业互联网这一新阶段。青岛抓住这一城市崛起的重要契机,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细分产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科技应用服务等产业在内的全产业生态。青岛正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的3.5亿用户、400万家生态资源,快速形成覆盖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优势。智能传感器是数据的入口,作为工业互联网边缘层的核心环节,正是青岛要重点突破的方向之一。
当然,选择布局这个产业,也是青岛基于自身产业禀赋作出的理性选择。发展传感器产业,青岛有着独特的优势。
有场景。传感器技术升级与性能提升,在于通过具体应用场景的不断优化。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智能传感器应用场景丰富。已累计发布了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150个“未来城市”场景,未来三年内将突破3000个。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将为传感器提供更大范畴的场景。
有市场。立足产业基础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青岛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加快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地,这其中,包含大量传感器市场需求和应用空间。
更何况,青岛的传感器应用场景和市场绝不只是青岛,而是面向更广阔空间。
“在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拥有“双节点”价值,这对促进各类市场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循环、联通有着独特的枢纽作用。”王清宪认为,在胶东半岛,由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组成的胶东经济圈,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在黄河流域,青岛联合沿黄9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与胶东5市发出“9+5”城市“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这对传感器企业更好融入中国北方、全国乃至全球智能传感器应用与创新体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在智能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经具有良好基础,涌现出歌尔微电子、中电仪器、智腾微电子、三元传感等一批优秀的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企业。其中,歌尔微电子在2019年全球MEMS产业企业收入排名中位列第9位,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企业。
但以目前的产业实力,还不能匹配青岛的雄心。
王清宪表示,青岛要打造传感器产业高地,就要集聚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感器企业、项目,形成传感器的全产业链,就像深圳发展通讯产业,一小时内配套全齐,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3、青岛如何“感知”未来
青岛的愿景已经十分清晰:推动智能传感器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互动,共同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传感器产业链正在青岛加速构建,青岛通过一场大会,向行业展示出自己的雄心,更诚意邀请城市“合伙人”在青岛共谋产业发展。
在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姜龙提到,歌尔选择将全球研发总部、微电子产业放在青岛,是基于对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认同,“青岛是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沃土。”
正在打造创业城市的青岛,有着吸引创新创业企业的强大气场。
今年以来,超过2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企业入伙青岛,他们都是行业的独角兽、瞪羚、哪吒,朝气蓬勃的创业团队为青岛补齐产业链、丰盈了工业互联网生态。
为吸引更多的传感器企业、项目集聚青岛,青岛正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路数和打法。
王清宪提出,青岛将围绕传感器产业链,加快布局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打造“4+1”发展生态。
智能传感器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离不开产业资源的汇集和支持。目前,青岛正围绕产业链、做实资金链,全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成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重点投资赋能包括智能传感器产业在内的“四新经济”;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知识培训,推动更多智能制造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人才是产业创新的关键。在传感器技术领域,目前已建设了北航-歌尔微电子创新技术研究院、中科传感(青岛)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研发平台,青岛还将加快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由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为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青岛提出建设创业城市,出台了涵盖“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的“青创十条”,聚焦创业的重点方向,其中就包括传感器产业。
为了给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舒服、舒心的环境,青岛提出,在政务服务方面,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持续打造“三化三型”政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一起来到青岛,围绕传感器产业创意创新创造。”会上,王清宪向业界发出诚意邀请:青岛将全力打造“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为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与支持。“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青岛愿意在推动传感器产业发展中与大家共同探索实践,让我们一起感知未来、链接未来、拥抱未来!”王清宪如是说。
作者|长亭 策划|沈默 摄影|傅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