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搞技术、抓质量、重人才 青岛汉缆正开启国际制造企业新征程
【编者按】企业是产业的主体,企业强,则产业强。作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中国制造业名城,青岛正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在高端装备领域奋力奔跑,实现从“青岛制造”到“青岛智造”的跨越。近日,为了解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成果,青岛新闻网记者聚焦我市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实地走访多家制造企业,陆续推出系列报道,看青企如何向高端迈进,持续擦亮岛城“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倍 宁冠宇)
1982年,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汉河村,一间生产裸电线的小厂子成立,启动资金仅3000元;38年后,这间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能为客户提供电缆、材料及附件、电力设计、输变电施工、竣工试验、运行监测维护及服务、氢能源应用系统等全套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的大型公众公司,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达61.7亿元,这就是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传奇”。
风云4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浮浮沉沉,有的一跃成为最亮的星,有的一路下滑终一蹶不振。都说企业的发展需要推手,谁能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但这只是“表象”,是否能乘上改革开放的东风,还需要企业各自的“修炼”。
汉缆集团如何能在岁月的洗礼中自我强大?总经理张林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汉缆重视人才和技术,而产品质量是我们深入到骨髓里来做的。”正如张林军所说,技术、质量和人才是汉缆集团的三大“法宝”,也是企业的核心命脉,汉缆集团正是依靠这三件宝将自己锻造成青岛制造业的新“金花”。
穷村建起小作坊 一根电线撑起一个村
38年前,崂山区沙子口汉河村还只是青岛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全村人守着山沟沟中的200余亩薄地听天由命,日月全凭着国家的统销粮和救济粮来打发,村里没有一个工副业项目,一个青壮劳力一年所得不过百元,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想要改变现状就要站上“风口”,而那时的“风口”就是改革开放。
彼时的村两委清醒地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汉河村想要“突围”,唯一的出路是“工”字。于是,时任村支书的张思夏带领五个村民用3000元钱在牛棚里建起了电线厂,专生产大厂不爱干的皮电线和裸线,“青岛汉河铜铝材厂”成了汉河村腾飞的起点。
随后的十几年里,从裸电线到10kV、35kV及以下交联电缆,再到船用电缆、矿用电缆……厂子每年都在产品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到1996年,汉河村总收入达到4.1亿元,当年的穷村已然变得“富甲一方”。
技术创新屡填空白 “交钥匙”工程让它成为行业唯一
厂子生产稳定了,村里村民富裕了,但“汉缆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九十年代中期,城市电网使用的高压电缆要依赖进口,国内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1995年,110kV、220kV交联电缆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汉缆以此为机遇,引进芬兰NOKIA公司220kV超高压立式交联电缆生产线,生产110kV交联电缆并进行220kV电缆研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也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在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先进技术”的展板上写了近十项“国内第一家”,而这些“国内第一”背后的技术创新,也彰显了一个民族企业的骨气。副总工程师张涛拿起一个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附件向记者介绍,这个附件产品用于连接电缆,其一头是半导体,一头是绝缘体,用于均匀电缆末端电场,便于电缆与其他设备连接。
“早在90年代时,我们国家进口这一套设备要花200万元,而且外国企业对中国人谢绝入内,因为难度不是很高,业内人一看就会。”为了填补这项国内技术的空白,也为了争一口气,“汉缆人”痛下决心自主研发,“现在我们自己生产出来后价格不足20万元,而且我们的安装周期要比外国人快得多,可靠性也高的多。”
电缆附件国产化后,汉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电缆及附件的全套解决方案,即“交钥匙”工程。也就是说,电缆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施工敷设、全寿命后期检测,以及后期的运维检测都由汉缆“一手包办”,让客户深切体会到:我是汉缆,这是我的产品,不管将来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你可以直接找我,我负责到底。
这是汉缆对自家产品技术的底气。而之所以推出这样的“一揽子”工程,张涛向记者道出了缘由。“原来一项电缆工程由多家企业共同完成,你负责电缆,我负责附件,各家担一块,如果出现问题很难找到源头,因为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厂时都是合格的,但在匹配上由于生产商不同,往往会出现问题。”张涛说,“交钥匙”工程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问题,让客户用得放心、用得安心,而“汉缆人”在技术上的突破,也让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唯一能给客户提供高压电缆及附件全套解决方案的中国企业。
把质量深入“骨髓”里 它为国家级大项目用电“保驾护航”
技术过硬,让汉缆在自主创新之路上奋发向前,1998年,公司与胜利油田共同合作研发交联海底电缆,以超前的眼光做好了企业的技术储备,同时打造出过硬的产品质量。因此,当机会降临时,汉缆才能一把抓住。
彼时,汉缆虽然已经研发出了交联海底电缆,但由于项目对海底电缆的质量和可靠性都要求很高,2006年以前,中国的海底电缆技术还处在依赖进口产品的大环境中。有产品,没市场,这是汉缆当时面临的窘境。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林军介绍:“2006年,中海油在天津平台有一条电缆发生故障需要抢修,由于进口方是日本的一家公司,抢修周期长、费用高,海上油田项目又时间紧、任务重,中海油找到我们予以协助。”
就这样,一次“捡漏”的机会,为汉缆“捡”来了自己的机遇。“汉缆人”不辱使命,迅速铺装好自主研发的海底电缆,“我们的电缆安全运行后质量很好,中海油因此奖励给我们80万元。也正是利用这个契机,我们得以迅速切入中海油的海上市场。”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它可以让企业赢得市场,也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
在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封封感谢信,一张张纪念证书,都见证着这家青岛制造企业的腾飞之路。在服务北京奥运会期间,汉缆的技术人员是和武警在一起站岗的,为的就是保证奥运场馆供电情况万无一失。能承担起这样的大项目,背后是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正如张林军所说,“产品质量是我们深入到骨髓里来做的。”
2008年奥运会鸟巢、水立方,2010上海世博会、建国7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十九大、上合峰会、海淀500kV电缆系统工程等等,皆由汉缆产品为其输送动力和信息,能为这些国家级大项目的用电“保驾护航”,是对汉缆产品质量的最高褒奖。
2019年10月,汉缆成功中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电缆项目,这是又一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供电工程,意义重大。“这次能为冬奥会供电,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这也印证了汉河电缆在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地位。”张林军说。
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林军
落户、教育、住房全都有 它为人才打造出“一条龙服务”
创新技术、保证质量,企业不断前进的车轮离不开人才的助力,人才与技术、质量并重,都是汉缆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都说企业强大的背后一定是全员变得强大,在汉缆,全员强大的背后,是公司自成一套的“人才战略”。
2008年,汉缆被青岛市人事局授予“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我们注重自己的人才培养,每年通过委培和与高中合作培养人才,这些人才会吸纳到我们的研发团队里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造就我们自己的人才。”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曲宝康说。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总经理张林军深知,福利待遇和保障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你看我们这里现在有了汉河小学,还有崂山五中,也就是以前的汉河中学,我们汉缆每年都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我们职工子女的入学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面向五湖四海广招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汉缆发展与成功的秘诀。秉承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的理念,除了青岛市提供的人才住房之外,汉缆也建起了自己的人才公寓,汉河村改造出的一片片高楼,就是汉缆为人才们安得“家”。“房子都是套二、套三的精装房,员工在职期间,视业绩、工龄等情况,可免租金或以低于市场价格认购的方式获得住房。”曲宝康说,在落户、住房、教育、以及人才配偶就业等方面,汉缆打造出了“一条龙服务”,真正是全方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职工最关注的是什么,一个是收入,一个是待遇,他们想要长期在企业干下去,企业也绝不会亏待他们。我们明年1月1日要做企业年金,民营企业做企业年金的不多,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获得感,要留住人。”张林军说。“接下来,我们要在平度和女岛建立我们的材料生产基地和高压海底电缆生产基地,按照最近提出的倍增计划,我们将争取把汉缆打造成青岛、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电缆制造企业。”张林军说。
走进汉缆118米高的立塔生产车间,这里正生产着代表当今电缆工业最高技术水平的500kV超高压电缆,汉缆在这项技术上的突破,成功弥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从立塔车间向外望去,正午温暖的阳光普照整个汉河村,为近处的厂房和远处的人才公寓镶上了一层金边。38年来,曾经的小作坊变成了“金凤凰”,带领这个穷村趟出了一条致富路。而如今,营业收入达61.7亿元的汉缆集团凭借“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企业核心理念和三大“法宝”开启了问鼎国际知名制造企业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