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观察】青岛老城传来重大利好 未来这个片区将迎来发展新动力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倍)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直是形容青岛西部老城区的词句,成群坐落的德式老建筑,蜿蜒曲折的小路,秋风起后飘落的黄叶,这些景色“合力”构成了青岛独具特色的“大地标文化”。
然而多年来,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情怀”成了西部老城区的代名词,区域发展在众多老城区中渐渐处于尴尬地位。如何在“情怀”中走出发展之路?近年来,西部老城区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总结问题、积累经验,如今正在迎来一场“凤凰涅槃”。
它将复苏的第一支接力棒交予百年里院广兴里的重建,随后总投资超300亿元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工。而近日,中山路要打造全国首条直通大海的国际化商业步行街的消息让西部老城区再次站在了区域发展的“聚光灯”下,紧接着,李村路建地下四层公共停车场的规划接踵而至。在“情怀”中谋发展,西部老城区正展开一场涅槃重生的“接力赛”。
“缝合”东西部差距 “谋发展”成老城蝶变的关键词
爱伦·坡在《致海伦》中曾写道“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西部老城区的光荣,便在于历史的延续,其曾经的区域优势在于政治、经济、商业、旅游、居住的全面“统领”地位。
然而,当辉煌只能与曾经“并行”,在城市发展的潮流中或许注定会被落下。当青岛的政治、经济、商业、居住等领域全面向东部转移之际,东、西部的差距开始显现,谋发展成了西部老城区需要直面的问题。
老城复兴的题目,青岛已经“构思”了许多年。其中,中山路最早一次的改造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初的规划是把中山路改造成类似于上海南京路那样的商业步行街,但最终因为交通症结而搁浅。随后,市南区又历经了多次“手术”,但与昔日相比,辉煌程度再不可同日而语,这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老城,急需一场真正的变革。
重建百年里院、打造邮轮母港区 这是一场自我救赎的“接力赛”
老建筑是青岛的“魂”,但同时也是改造的“砍”。有知情人士曾透露,对老建筑的保护成本高、改造难度大,且利润微薄,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尽管难以得到“助力”,但老城复兴的脚步却不能停止,在“情怀”中谋求发展之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很快,青岛西部老城区展开了一场涅槃重生的“接力赛”。
复兴的第一棒,是百年里院的重建。2019年,青岛市启动了四方路广兴里片区改造工作,并于今年5月底正式开街。广兴里,作为青岛最大的老里院,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经过修旧如旧的改造,百年老里院重获新生,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打造“青岛设计”新名片。
广兴里的开街,引来人潮“围观”,这样的“流量”在老城区已是多年未见。而就在广兴里开街前不久,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开工暨全球招商推介仪式举行,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将打造集聚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板块,布局文化消费、购物餐饮、商务办公、邮轮旅游和创新居住五大功能的新城。
“情怀”的提升加上经济支点的引入,代表着西部老城区“修修补补”式缓慢发展的历史已经结束,老城区复兴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显然,这样的“开场”还不够隆重。
“挖地”找车位、打造直通大海步行街 老城新貌不再遥远
如何缝合现代化的东部和相对落后的西部?从这些年发展上的差距来看,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况且,再建一片现代化新城,这并不是西部老城区想要走的路。
差异化发展,留住青岛“底色”,老城区结合自身优势,以中山路为主线,打造全国首条直通大海的步行街。这条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了青岛人的朋友圈,沿着中山路一直通往青岛的地标栈桥景区,沿街将青岛特色“里院”全部收入眼底。
根据规划需要,国风大酒店正式拆除,而青岛湾广场的后续拆迁项目,还包括青岛人熟知的自来水公司、华联商厦、老“广电局”等建筑,“不破不立、破旧立新”,这道理是老城区经历多次改造后“学”来的。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姜德志介绍,国风大酒店所在的青岛湾广场项目地块是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节点之一。青岛湾广场更新旨在优化区域的交通组织及城市风貌,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打通火车站至栈桥的视线通廊。地下空间将与地铁1号线相衔接,建设地下商业、旅游、停车等空间。
按照目前规划,中山路步行街核心区将于明年夏天开放,也就是说,西部老城区将很快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与此同时,李村路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案也已进入批前公示阶段,这处向地下“借”空间的停车场将建设地下四层,提供不少于450个公共停车位。
有人说老城区残破,如今它正在革新;有人说老城区空间不足,如今它正在“掘地三尺”;有人说老城区改造难度大,如今它当机立断,正在“破旧立新”,秉承着这样的态度,我们相信老城新貌,不再遥远。
“面朝大海,邂逅最美风景;扬帆起航,不负时代韶华。”配合着青岛湾广场启动拆迁,市南区为项目设计了这样一句slogan,这句slogan里既有市南对未来的期望,也蕴含着青岛对于老城复兴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