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关乎未来的新赛道高手如云,青岛靠什么“卡位”?
新经济,正在掀起新时代的滔天巨浪。谁又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在刚刚过去的11月,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主持评出的“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集体亮相。
紧接着,12月6日,36氪创投研究院主导的“2020年新经济之王500强公司”评选也尘埃落定。
相关评选此起彼伏,说明新经济风头正劲。数据显示,2019年新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上升至16.3%,同比增长11.7%,几乎是GDP增幅的两倍,势头相当强劲。
疫情之下,新经济更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机遇期。发展新经济,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进阶的“必由之路”,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纷纷布局。其核心要义是什么?该如何发展?接踵而至的相关榜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研究新经济的窗口:人和环境是新经济成功的两大关键要素。
新经济时代,人才的价值更甚于以往。创业者要实现梦想,除了自身硬核,还需要优渥的创业环境来成长。这种环境并不多得,因而新经济企业的城市分布集中度极高,北上深杭四座城市几乎瓜分了85%的份额。
但后面的城市从未停止追赶。
错过了数字化和消费互联网发展浪潮的青岛,绝不肯再错过新经济的“风口”。眼下形势紧迫,所幸,机遇尚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有不同的内涵。过去10年,是以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黄金十年。作为互联网下半场的主角,工业互联网将成就新经济下一个黄金十年。
这恰恰与青岛的产业优势和城市定位高度契合。
当下,青岛正在新经济的赛道奋力奔跑: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创业之城,营造“4+1”发展生态,“顶格”发布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的意见……
但未知的前路不会一马平川。青岛要全力破除观念和意识的阻碍,让“关键的人”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事物、勇于探索新事物,敞开胸怀,真正地拥抱新经济。
01
创始人的核心竞争力
“新经济”一词,早在2016年就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019年新经济已占据我国GDP总量的16.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新”经济增加值在国内GDP中的占比连续三年走高,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疫情之下,新经济复苏动力更强。从数据端看,高技术产业生产和投资显著改善,超出市场预期。疫情甚至成为新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催化剂。
发展新经济,已经成为创业者、城市乃至全球各国的共识。想获得长足发展,首先要研究新经济。此起彼伏的新经济评选应运而生,成为我们研究新经济的重要窗口。
36氪创投研究院在今年10月启动了2020年中国新经济之王年度公司评选。其中,评选出的100家“最具竞争力企业”更年轻、更活跃,其门槛是在2019年1月1日至今有过不低于一次股权融资经历,在所属行业细分领域有着强有力的成长潜力、资本价值,同时在研发和创新投入方面也稳居行业前茅。
竞争力是企业实力的核心要素,而创始人则是新经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别于传统经济,新经济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据算法,追求的是需求个性化、产品差异化、迭代速度化。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才是最核心的资产。尤其新经济企业的创始人,成为创业成败的关键。
纵观100家上榜企业,强大的创始人几乎成为标配。
他们有的是“商业奇才”。曾参与创建美团外卖的沈鹏转身打造了中国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第一平台的水滴公司;不到5年时间,从公关经理做到智联招聘CEO的赵鹏,创立了互联网垂直招聘App:Boss直聘。Boss直聘成立五周年,服务用户超6000万,年营收规模达10亿数量级,跻身行业前三。
他们有的是“技术大拿”。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兼CEO余凯,是慕尼黑大学博士,人工智能专家,国际知名机器学习专家。曾任百度IDL常务副院长,百度研究院副院长,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他在中国率先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创立地平线机器人是最成功的学以致用。
他们有的是“天才少年”。新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年轻化,不仅企业年轻,创始人也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颠覆了传统企业的发展规律。有“AI四小龙”之称的旷视科技,创始人是三位毕业于清华“姚班”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仅32岁。而能入“姚班”的学生,都是各省理科高考前三名。经过4轮融资后,旷视科技的估值已超40亿美元。
02
传统与新贵
货拉拉的创始人周胜馥说,每一次面对选择,自己都会选择一些更为有趣且鲜为人知的“路”,创立货拉拉也是如此。
优秀的新经济创业者大抵都有这样的能力和精神,支撑他们在新经济领域埋下了一粒粒种子。然而,新经济的种子想要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适宜的环境来成长。
所谓环境,就是城市发展新经济的软实力、生态圈。这一门槛,很高。
从多个新经济企业的榜单来看,新经济有着极高的城市集中度。观象君梳理了2020年中国新经济之王100家“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注册地发现,北京占据半壁江山,高达47家;上海、深圳、杭州分别为 17、13、8家;广州3家,绍兴2家,而嘉兴、东莞、苏州、郑州、南京、香港、厦门、海南、天津等各1家。
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主导评出的“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从城市分布上看,新经济500强企业分布呈现四大梯队:北京独占第一梯队,聚集新经济500强企业最多,数量达到115家,比例高达23%;上海、深圳、杭州为第二梯队,新经济500强企业数量分别为61家、60家、42家,在新经济城市中表现优异。
在这一榜单中,青岛有海尔智家和海信集团两家企业入围,位列第37和38位。这两家企业都曾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今,正在奋力与新时代新经济共频共振。这说明,发展新经济,青岛有基础。但更需要看到的是,青岛与前排城市的距离还很大,新经济的后浪未能成势,前浪也寥寥可数。
究竟那些领跑新经济的城市做对了什么?
北京以创业为引领,上海以“四新”为引领,深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杭州以“互联网+”为引领,路径虽然不同,却都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动能。
在新经济领域,杭州打破了固有的“北上广深”四强格局,其晋级的路径更值得思考。
杭州的新经济始于阿里。这座诞生消费互联网龙头的城市,培育扶持阿里成长,继而拥有了强大的产业平台,撬动了整个城市,发展数字治理、数字经济,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在一流的营商环境下,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创业“新四军”跨界颠覆,“数字经济第一城”按下快进键。
去年9月,杭州就布局了以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双引擎”驱动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宏远蓝图。从数字化防疫,到新制造企业逆势而上,从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到优化平台建设、集合资源要素……杭州新经济发展的动能得以持续强劲。
可见,领跑城市的成功更多在于城市管理者对新经济种子的发现、培育、引导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03
用工业互联网“切入”
新经济的强弱不仅影响着当下城市的竞争力,更为城市的未来埋下伏笔。城市间,竞速新经济的意愿很迫切。比如青岛。
从最初的IT产业、中兴华为等网络设备产业,到腾讯等移动互联网产业、微信等社交平台,青岛都错过了不少机会,以致于产业结构明显落后,新经济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
在新经济企业城市分布高度集中的当下,青岛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
新经济是指新的经济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有不同的内涵。过去10年,是以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黄金十年。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达到顶峰,市场趋近饱和,高增长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作为互联网下半场的主角,工业互联网或将成就新经济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率先找到答案的青岛已经在这条路上驰骋开来。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的加快形成,青岛鲜明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8月,青岛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1个国际领先、1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10个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和线上服务平台。
至此,工业互联网明确成为青岛发展新经济的重要路径。
新经济涉及范围广,业态极其丰富,而且新的业态还在不断涌现,青岛立足自身实际,精准切入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服务、新金融服务等四大领域。其中,在自身禀赋“势能”与率先起跑“动能”的双重作用下,青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已经“领先了半个身位”,并通过营造“4+1”发展生态,优化新经济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青岛将瞄准工业互联网集中发力,进一步整合、发挥在产业基础、创投风投资本、应用场景、卡奥斯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在参与全球工业互联网竞争与合作中占据主动。
04
症结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近两年来,青岛发展新经济十分刻苦。2018年印发实施《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9年强力发起15个攻势,新经济贯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等多个攻势。
成效很显著。青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25.8%提高到2019年的30%。疫情冲击下,青岛新经济高歌猛进,上半年投资占比为49.5%,增速为40.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势头起来了,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新经济总体规模还较小,标杆引领性的企业仍是空白,新经济的生态体系还没有形成。
怎么做才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地追上差距?
学习北上深杭这些城市的成功之处,青岛要在“人”的层面继续下功夫。
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人的思想,是人的精神,人的能力。搞活新经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
一座城市的主政者、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这样“关键的人”,他们的发展思路和视野决定着产业的高度,进而影响着城市的未来。
值得欣喜的是,青岛的决策层在经历了新经济洗礼后,透彻地学习研究了这一不断进化的新物种,凝练出了适宜青岛发展的新理念,完成了新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统一了思想认识,确定了路数打法。
为了给青岛找到一条精准、有效的“崛起之路”,青岛的主政者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进行了潜心研究。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精读的相关论著超过200万字,绝对算得上是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型官员。
正因为如此,青岛在新经济的赛道上虽然起步晚,但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步伐坚定。
按照这样的观念和视野,青岛还理出了13条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由一位市领导牵头,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动。
看得出,发展新经济,青岛的领导干部下了很多苦功夫,从思想上不断突破自我。但正如企业家的感受——顶层非常给力,但基层需要跟进。我们个别负责招商引资的基层干部,观念、意识仍是短板。
有企业家吐槽:青岛有些区市的招商引资干部头脑中的传统产业观念根深蒂固,简单以投资额的多少来衡量项目,“一听投资额可观的项目,热情洋溢;一听轻资产项目,或者只有几个员工的小企业落地,顿时热情大减。”
必须承认,这些个别“关键的人”固守传统旧观念,更倾向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项目大投资,对轻资产或“小而美”的新经济项目重视不够。“过于现实就是短视,对新经济不能拥抱欢迎甚至吸引的话,我们错过的不仅是现在,更可能是未来。”一位企业家这样表示。
症结存在于头脑中:观念意识因循守旧,路径依赖、认知不足,不善于学习新事物,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看不懂”新经济项目蕴含的巨大潜力……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思想问题。
我们只有打开了思想的枷锁,打破了发展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事物、勇于探索新事物,树立新经济思维,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新经济、发现新经济、拥抱新经济。
附:“2020年中国新经济之王最具竞争力企业”名单
作者 |长亭 策划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