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三五"经济目标总体完成 人均GDP有望达1.9万美元
青岛新闻网12月10日讯(记者 刘倩倩)今天上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新成就。“十三五”前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9年达到1.17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人均生产总值今年有望达到1.9万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青岛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2%,高于全国、全省1.5、0.3个百分点。
综合实力:
人均GDP今年有望达1.9万美元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五年来,青岛紧扣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城市能级蓄势跃升。
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发展。“十三五”前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9年达到1.17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人均生产总值今年有望达到1.9万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2倍和2.4倍,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这两个指标包括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的收入,过去都跟2010年有一个比较,我们所说的翻番的指标,我们三项指标分别是提前一年、提前两年、提前三年实现了翻番的目标。
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转型,新增集装箱航线20条,货物吞吐量接近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01万标箱。流亭机场新增国内航线46条、国际航线13条,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将形成35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济青高铁、潍莱高铁、青连铁路等相继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46公里,全面进入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时代。
国际影响力全面增强。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重大活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国际城市战略迈出积极步伐,全球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80个。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4个国际客厅开门迎客。截至今年10月,累计有1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343个项目。
动能转换:
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五年来,青岛创造性地抓攻势、建平台、引项目、促投资、优环境,打出系列“组合拳”,实现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一共66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青岛占了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7%。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新动能投资爆发性增长。依托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开放投资平台,全市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推动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空客直升机、芯恩协同集成电路、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等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高质量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四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11.5%。
优良产业生态加快塑造。发布“青创十条”,加快形成“4+1”发展生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重点产业,也就是书记提到的13个重点产业专班抓的产业,统筹推进强链、建链、补链,10大产业入选山东省“雁阵型”产业集群,13家企业成为全国领军企业。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异军突起,主要是这两年的发展非常快,吸引落地私募基金804支,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全市过会及上市企业达到65家。人才总量超过230万人,获评2020全国最佳引才城市、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科技创新:
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7个
五年来,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引领城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耐盐碱水稻试种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2019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381件,相当于“十二五”末2015年的4.1倍。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快,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三大攻坚战:
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
五年来,青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是小康社会当中中央提的非常重要的三项工作。
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实现28535户、638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脱贫质量、脱贫成效持续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十二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市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海域面积比例达到98.8%,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14.46%,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青岛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债务安全可控,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1.15%,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区域协调: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全面起势
五年来,青岛抢抓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格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海湾型都市区加快建设。胶州湾东岸城区开展有机更新,中山路片区、邮轮母港区、李沧东部片区、金家岭片区等正在积极推进转型提质发展。西海岸新区打造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古镇口融合区等重点板块,发展不管从质量和建设的水平以及建设的进度来讲都是非常好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第5位,这是青岛的国家级新区,这是当年国家批复的第9个新区。北岸城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综合功能逐步完善。即墨撤市设区,胶州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
平度莱西加快崛起。实施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跃居全市前列。平度智能家电、莱西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聚集度显著提升,正在加快培育面向国际的现代产业集群。姜山、南村加快迈向现代化小城镇。
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粮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年产能300万吨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13家,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0个。即墨、平度、莱西北部的一区两市,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全面起势。这两天胶东五市在北京搞了一个推介大会,让全国、全球看到胶东强合聚群、抱团发展的阵势。“3+N”决策、协调、执行机制全面构建,与黄河流域城市签署“9+5”合作倡议,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17个联盟成立运作,“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筹划实施,整个胶东正在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这是对胶东新名字,五兄弟握指成拳、抱团发展,要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改革开放: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 对外投资280亿美元
五年来,青岛把握开放发展大势,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和大数据、双循环重点领域的“双节点”。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全市上下“学深圳、赶深圳”,纵深推进十五个攻势和九大改革攻坚,“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三化三型”政府加快建设,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营商环境排名持续提升。蓝谷、高新区等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岛模式,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商协会蓬勃发展,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成为全市的行动自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成为广泛共识。
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凸显。上合示范区落实省级经济管理赋权清单108条,开展国家赋予的27项政策先行先试。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98项试点任务全面破题,形成68项创新性成果,新增2.4万家市场主体。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持续推进43项改革试点任务,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雁、排头兵。“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对外投资280亿美元,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十二五”末2015年的1.4倍,从结构上来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
民生福祉:
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到884万人
五年来,青岛聚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
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十三五”以来,累计实现城镇就业341万人,扶持创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
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6.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全市普通高中录取率提高到68%,这是市民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康复大学开工建设。
健康青岛全面建设。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建成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大附属医院东院二期等一批医疗项目,全市卫生健康机构达到8317家,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数达到6.3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98人,养老总床位增至6.8万张。全民健身行动普遍开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43岁。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十二五”末净增64.1万人、55.1万人和50万人。连续16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到884万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3万套(户),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15.6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