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20多年200多片、每年举办展览......收藏红瓦,他是青岛“第一人”

2020-11-12 07:07    青岛早报

每一名青岛市民,对独特的红顶建筑都有着深厚的情怀,红瓦的记忆也早已经渗透进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一些遗留在城市角落的红瓦默默地诉说着青岛几代人浓浓的乡愁。今年61岁的市民厉永昌,和所有青岛人一样热爱着“青岛红”。20多年来,他痴迷于收藏青岛的德式红瓦,走遍青岛的各条老街巷,从一个个角落、一堆堆废墟中收藏起200多片珍贵的红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瓦的故事,他每年都要举办几场红瓦展,免费为市民、游客讲述红瓦文化。初冬,早报记者走近岛城第一个红瓦草根收藏者,听他讲述关于红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寻宝

走街串巷搜集红瓦

和每一名青岛人一样,厉永昌有着一个红色屋顶的童年回忆,这让他对青岛的红屋顶产生了特殊的亲切感。尽管那时,他并不懂这些红屋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个百年故事。“大约从30多岁开始,开始对红瓦有了浓厚兴趣,但那个时候收藏得很少,只是经常去一些老建筑附近转悠。”厉永昌说。

刚结婚那几年,开始多多少少捡几片红瓦放在家里,开始家人并不理解,觉得他不务正业。随着对红瓦的痴迷,厉永昌经常瞒着家人去老街上捡。有一次,厉永昌和妻子回岳父家,到了吃饭时间,还不见他的人影,最后才知道,厉永昌听说附近一处老建筑要改建,没来得及和家人打招呼,就直接跑去“寻宝”了。

因为厉永昌在学校工作,平时没有多少空闲,他只能利用双休日,一个人背着背包,坐上公交车,一条老街一条小巷地转悠,有时候在建筑垃圾中看到一点红色,立即用手扒开看看,如果是一片红瓦,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如获至宝。记不清有多少双休日,厉永昌都会在老街道上转上一圈,有时候忘记了吃饭,天黑了还恋恋不舍。尤其是这10多年来,厉永昌每年都会收藏到几块完整的精品红瓦。他把这些“宝贝”拿回家,包起来珍藏在木箱里,没事时会拿出来,边欣赏边保养。这些年他收藏了200多片红瓦,时间长了对红瓦文化也多少了解一些。厉永昌说,刚开始在青岛生产的红瓦,宽度在14厘米,长度在34厘米左右。后来,宽度和长度都稍微大了一些。

讲述

红瓦故事如数家珍

“德国租借地时期,青岛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孕育了巨大商机,包括对红瓦的大量需求。青岛吸引了大批德国人前来‘掘金’。其中就包括罗伯特·卡普勒父子,大量的红瓦就出自这父子俩之手……”收藏红瓦的同时,厉永昌开始慢慢研究青岛红瓦的历史文化。所以,说起青岛红瓦的故事来,他总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条形脊瓦、筒瓦构件、马鞍形脊瓦、龙头脊瓦,还有收藏最多的牛舌瓦。

这种红瓦,厉永昌起名叫“马鞍瓦”。

厉永昌从箱子里拿出一片片红瓦对记者说,刚开始收藏这些小东西时,并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只知道这是德式建筑构件。后来经常向青岛一些文史专家、学者学习,加上见得多了,也就能叫上名字来了。但也有一些红瓦,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名字,有待进一步考证。

厉永昌说,在青岛城市化早期,曾有过延续使用青砖、黑瓦的模式。直到1901年,建筑屋顶不再使用瓦楞铁,一概改用红色陶土瓦。由此才奠定了青岛百余年的城市基调与色彩。那个时期的青岛,德式的红色屋顶与高耸的塔楼高低相衬,错落有致,红砖取代了中国常见的青砖,建筑外墙以灰泥抹面后涂上明快的颜色——红色屋顶、黄色海滩、绿树、蓝天、碧海,五种颜色相协调,呈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域情调。康有为曾称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后来演变成一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流行语,成为青岛城市风貌的诗意写照。

传承

每年举办多场展览

因为喜欢青岛的红瓦,厉永昌的微信名就叫“红瓦绿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内,有不少民间收藏者,大家对厉永昌痴迷收藏红瓦很是佩服。翻阅厉永昌的微信朋友圈,大都是一些关于红瓦的图片,每次对红瓦文化的传播,都会引来不少点赞,这里包括不少青岛的历史学者,还有许多普通居民、学生。而厉永昌总是亲切地称点赞的人为“瓦姐瓦妹,瓦兄瓦弟”。

5年前,厉永昌收藏的红瓦已经达到了150多片,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每年都会在不同场所办红瓦展。随着厉永昌收藏红瓦的名气越来越大,在青岛文化圈内,有不少场馆邀请他去办红瓦展。不管多忙,厉永昌总是爽快答应,并客串起红瓦文化的解说员,为学生、市民和游客讲述这片片红色瓦片背后的故事。

这些年,厉永昌带着他四处收藏来的“宝贝”,在邮电博物馆、嘉木美术馆、道路博物馆、青岛书房、奥帆中心等场馆展出。前不久,厉永昌还应社区邀请举办了一次红瓦展,因为退休在家,他全天候守在展出现场,只要有人来看他就认真地讲解。许多市民就是通过厉永昌的红瓦展,了解到青岛“红瓦绿树”的由来。

/幕后 /

老建筑屹立百年红瓦功劳大

在厉永昌收藏的红瓦中,有不少是牛舌红瓦。每一片牛舌红瓦上面都烧刻有“青岛刘子山监制 LIU TSZE SCHAN TSINGTAU”的中文和德文字样。厉永昌发现,这些牛舌红瓦的质量相当好,所以那些德式老建筑保存至今仍完好。而刘子山是继罗伯特·卡普勒离开青岛后的又一名烧制红瓦之人。

“一片红瓦,跨越了一个世纪。在10多年前的‘红顶工程’中,青岛延续了德式建筑风貌,这也是对青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厉永昌说,收藏红瓦期间,他又对烧制红瓦的窑厂旧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多次走访过大窑沟等遗址,认为当时城市建筑需要大量的红瓦,肯定不止这一两处窑址。在一些红瓦上,厉永昌根据上面的文字,慢慢了解到青岛还有不少红瓦窑厂,像福和永窑厂等,但窑址具体在哪里需要探究。他通过收藏来的红瓦可以肯定,这些建筑百年基本无损,和红瓦等建筑构件质量有很大关系。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青春之岛 创业之城 | 市南:发力“二次创业” 诚邀“最铁合伙人”

2020-11-12    青岛日报

仗爱执甲,谱写“生命至上”的凯歌

2020-11-12    青报观象山

“双11”亮眼数据背后,“青岛制造”需要更懂新消费!

2020-11-12    青报观象山

【青青岛观察】从废弃矿坑中"掘金" 莱西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20-11-12    青岛新闻网

青岛早知道|青岛18项市办实事提前完成目标,潍莱高铁计划本月底通车,整改后世博园重新招商

2020-11-12    青岛新闻网

民生在线: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郭健明日14:30做客民生在线

2020-11-12    青岛新闻网

齐鲁蓝谷医院、华润万象汇、青大附属学校……一大波项目建设传来新进展

2020-11-11    青岛早报

权威发布!市南区政府领导班子最新分工

2020-11-11    青岛市市南区政务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