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中生有到聚沙成塔!青岛国际院士港缘何引凤来巢?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4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位于青岛市李沧区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从无到有,历时4年的发展,面向国内外招引知名院士特别是外籍院士及其团队,构筑起国际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
最近,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氢燃料催化剂研究专家甄崇礼,正带着团队和福建一家企业对接,他们研发的氢能废弃燃料电池将用于这家企业的内部发电,可以给对方降低成本20%以上。
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院院士甄崇礼表示:“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源应用在化工行业里,在国内是首次这样去组合。可以说,在这边合作的速度跟我以前在澳大利亚的一般研发产业化的时间表相比,最少快了4-5倍。”
甄崇礼从去年10月带着7个项目签约院士港,到今年4月第一个电堆产品下线,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像他这样,4年里,已经有32名院士带着团队、项目和资金,在院士港扎下了根。
青岛市李沧区副区长张在厚表示:“所以说排除万难,无中生有。目前有118个项目,主要聚焦于交通、能源、生物医药,还有智慧制造和智慧建造,今年我们整个产值一共要突破400个亿,税收也是能过30个亿。”
李沧区曾聚集了青岛最大的工业集群,但随着青岛一汽、青钢等57家传统企业因环保搬迁,陆续带走了全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原有产业体系衰退瓦解。
青岛市李沧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于洋说:“GDP也搬走了,税收也流失了,就业岗位也没有了。如果真正的李沧区要高质量发展,我们只有建设自己的科技创造创新创业的这种平台。因为青岛是因港而行,港一般是经营货物的,院士港是经营人才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从“经营货物”到“经营人才”,理念很好,但李沧区一不靠海、二不靠山、三没有高校,科研基础基本是空白,能给院士提供科研楼宇、扶持资金的基础配置,当时在全国各地也比比皆是。
张在厚告诉记者:“到雁栖湖和国际院士去交流,追着院士从青岛坐飞机赶到了重庆,从重庆又到武汉,只要你想做,用这种真诚还是能打动院士的。”
精诚所至, 2017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团队的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项目成为院士港第一个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作为全职引进院士,陈璞占股不低于11%,每年在院士港工作3个月以上。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告诉记者:“目前,生物医药研发的所有的实验室已经健全了,在化学合成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合成多肽,也就是小蛋白。”
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一般要经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重重测试,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为提升转化效率,青岛国际院士港按照“科学城+产业城”模式,布局院士工作站、研究院、产业试验区和加速器,形成了一条“科研流水线”,同时与金融租赁等机构合力打造“科技发展银行”,只要具有生产价值的产品涌现,就马上投入生产。为帮助成果找东家,院士港还搭建了“一周一院士”项目产品推介平台和百余个重点展会信息资源库。在2019年的活动中,陈璞项目现场签约49亿元,达成合作意向110亿元。
陈璞表示:“我们现在在院士港,不是做了一个公司,现在所看到的是一个生物医药公司。其实在2019年,我们做了第二个公司,是一个新能源公司,这都是我们实验室最早的科研成果,变成了现在的可以转换成商业的可能。”
4年间,青岛国际院士港开辟了面向33个国家和地区56个科学院、工程院的招引合作渠道,与108名院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国外院士占到了85%以上。此外,院士港还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共建“同清湖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合作模式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