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青岛“十大新时代最美劳动者”名单公布 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0日讯 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可敬。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新时代最美劳动者”活动,得到了各行各业职工的广泛关注,网络投票人数近400万人次,经过层层评选,在百名最美劳动者的基础上选树了“十大新时代最美劳动者”,他们作为岛城职工的代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正是百万像他们的一样的岛城劳动者,奋力建设着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苏雅琼:
不向命运低头 让生命绽放最美的样子
苏雅琼,青岛农商银行员工。曾先后获得山东省百姓宣讲一等奖,感动山东提名奖,青岛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市南区“道德模范”、青岛农商银行“十大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
2015年,只有24岁的苏雅琼在病理检查中,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伴随多处转移,被医生预估生命仅剩一年的时间。恰巧此时正值国家深入推进医疗改革,苏雅琼打的靶向药正式纳入医保范围,成为医疗改革的受益病人之一。面对死亡威胁,她在国家政策关怀下,在青岛农商银行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积极调整心态,以顽强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她立志要将这种来自国家和青岛农商银行的温暖关爱传递下去,回报国家社会。
2016年7月刚刚出院不到一周的她,主动申请回到工作岗位,从那天起她开始坚持一边化疗一边上班,到目前为止,五年多的时间,她每21天要去医院做一次化疗,已做了近50次化疗,除了化疗的当天,她几乎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全勤上岗,有时甚至于打完化疗就径直回单位继续上班。2018年12月12日,她做了左肺转移瘤切除手术,13天以后,做了右肺的转移瘤切除手术,两次肺部转移瘤切除手术从住院到出院共用了44天,就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不仅如此她还多次参加省、市、区,金融系统、单位的多种活动,多次获得演讲、朗诵、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一、二等奖。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和同事主动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帮助湛山社区进行抗疫工作,为外来归青、归国人员做记录、量体温,为社区抗疫工作奉献在第一线,在这次全市普及新冠核酸检测中,她又身先士卒,主动加入了为社区居民登记信息的志愿队伍中。她立志要在顽强战胜病魔,爱岗敬岗、奉献岗位的这条宽阔的大路上努力奔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王向先:
干最脏的活 做最美的人
王向先,中共党员,现任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公司公厕维修班长。
参加工作22年来,他一直与“污浊”打交道,用始终不变的劳动热情诠释着“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新时代环卫精神,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时传祥”。 2019年,新区武当山路公厕经常发生堵塞冒溢问题,公厕被迫关停,给新区市民生活购物带来不便。王向先多次到现场查看公厕整体结构和排污管布局,分析堵塞因素,并对排污管进行试探性拆卸和取样,终于查明了堵塞的根本原因,当天王向先就利用商业楼夜间停业时间,对公厕所有污水管线拆除、清掏和盐酸除锈清理。经过12小时鏖战,次日早上七点才从地沟里爬出来,解决了冒溢问题。
2017年适逢重大活动,他带领工人加班抢赶工作任务,安排了工人换岗,自己却36小时连轴转,期间母亲住院20余天都是托付给妹妹照顾料理。20多年来王向先几乎没有休过假,他带的团队平均年龄50岁以上,遇到夜间应急工作,他总是一个人奔赴现场,“伙计们年纪比我大,经不起连轴折腾,我是党员我得带头!”王向先还是公司里出名的技改明星,他带领队员采取“晴天搞维修,雨天搞技改”的作业模式,钻研出一系列小发明小创造。对老旧垃圾点设施改造,一改昔日污水横流脏乱差的面貌,极大提升了城区环境品质;通过给电池添加电解液、高压充放电等技术手段,延长环卫电动三轮车电池使用寿命30%,理论上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36万元;针对现有清洗车对水泥墩隔离护栏清洗效果差的问题,研究提出清洗车技术改造工作建议。任劳任怨又不甘人后的他,每年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年徒步行走5200余公里,维修的公厕年处理粪便污水5万余吨,服务质量达标率100%。
许丽琴:
因儿时梦想从医 心系患者保全民健康
许丽琴,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医师。
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她参与过3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刻冲在一线,保全民健康。曾先后获得“山东省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先进个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突出贡献个人、优秀科主任、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1998年爆发大流感期间,她逆势而行,主动请缨去门诊,每天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工作半个月。2003年非典突发,疫情初期,在除了纱布口罩没有其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她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报名参加抗击非典一线工作,连续工作2个月没回过家。2009年H1N1爆发,虽然家里不到2岁的女儿还正发着烧,但她仍然毅然决然的请缨去一线,带着对女儿的牵挂参加到一线工作中,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作为医院防控办公室主任,她争分夺秒,从筹备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到组织人员培训,从制定各项防控制度、流程到协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从组织专家组会议,到督导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已经50岁的她连续工作3个月,每天只睡3-5个小时。
许丽琴还利用休息时间,主动联系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对7家卫生院医护人员,及辖区所有村医,进行急性心梗、脑梗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宣教,共组织培训26次,参加培训4千余人次。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辖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有效控制率升高20%,区域内急性脑梗、心梗病人规范救治人次提升了3.5倍,大大地降低了相关死亡率和致残率。2019年她所在的青岛西海岸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脑卒中防治中心评审认证,评审专家组对她在心、脑卒中中心建设中出色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闫飞:
危难面前“玩转”多重身份
闫飞,中共党员,青岛市即墨区水利局办公室职员、团委副书记。
2020年的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即墨区紧急动员,第一时间规划落地防疫部署,迅速组建即墨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在志愿队第一批报名名单里,闫飞的名字正在其中。作为首批志愿者,经组织研讨,决定闫飞到青银高速即墨南泉检测点担任防疫志愿服务队统计一组组长,负责对来往车辆进行信息统计及排查。
“身份证出示一下”“到什么地方去?”“有没有经过疫区?”身处青岛最北端高速咽喉要塞,闫飞每天统计近7000多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一班12小时连轴转,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在这一个月里,闫飞已经重复了几万遍。几天下来,闫飞的嗓子已沙哑的说不出话来。闫飞深知自己身上担负着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的使命。为了不耽误任务,他含着含片,忍着疼痛,继续坚守高速路口,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进入车辆进行车辆及乘客的信息登记,与现场交警、交通、公安、卫生等多个部门通力配合,统计进入青岛市的车辆及人员数据,对隐患车辆进行拦截。
2月27日,由于本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境外疫情开始扩散蔓延,闫飞又接受组织安排,转战到省道S218执行联合巡逻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上”的抗疫精神。
面对今年7月份降雨暴增的险情,闫飞又投身于防汛工作当中,为奋战在河流、水库和水坝间的水利人做好后勤保障,确保汛期期间的的水域安全和人民人身生命保障。
闫飞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展现着青岛“最美劳动者”的风采。
周光耀:
玩转简单绳缆 写意“匠人生活”
周光耀,中共党员,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染整技术员。
他热爱绳索后整理事业,十五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绳索后整理技术,突破了多项行业技术难关。登山绳的后整理技术是国内行业内的一大难题,后整理的好坏关系到绳缆本身的品质。周光耀通过百余次的高温高压后整理实验,在增加绳缆的柔软性的基础上,加大了延伸率,大大提升了绳缆对登山、攀岩人员的保护性能,最后在全国率先通过欧盟CE和国际UIAA双认证。
2018年,海丽雅集团为蛟龙号研发生产的第二代安全保护绳缆,这条绳缆长达9000米且整条绳缆无接头。公司还从来没有染过9000米的整条绳缆,尤其是整个行业也没有相符的染整槽轨,从接到任务、制定方案、反复实验再到最后生产研发前后历经几个月的时间,最终周光耀带领工人们经过24小时不间断染色,顺利的完成了9000米无接头绳缆的染色与拉伸工作,开创行业新纪录。同时他还参与研发太空环境的垂挂吊索,填补了国内深空领域绳缆的空白。为实现返回舱的转换功能,他与研制团队采用新型材料,最终制作了耐高温、耐磨损的高强度垂挂吊索,绳索在极端的温差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创造了中国第一温度。同时他个人申请国家专利6项,参与研发的特种绳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专利优秀奖、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等,其个人被评为城阳区“工人先锋”,并多年评为公司大工匠。他所参与研发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海洋、航天、军事、应急安全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并应用于“蛟龙号”国家863重大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南极专项,以及“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和大型宇宙船等重点项目。他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以一颗匠人之心,谱写出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曹明飞:
将鸡毛蒜皮的事儿干精干细
曹明飞,中共党员,现任职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综合执法支队园林与环境执法大队。
曹明飞先后在执法支队执法协调与督查处、市违法建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筹备工作组等部门参与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获得了领导与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筹备工作三等功、年度考核优秀等多项荣誉。无论从事哪项工作,曹明飞总是冲在第一线,“专挑硬骨头,专拔硬钉子”。“美丽青岛行动”初期,为了抢时间、抢进度、抢效果,他“早6晚12”的超负荷运转几乎成为常态,曾连续三天两夜不眠不休,提前完成了工作方案拟定、汇报材料起草等紧急任务,为领导决策部署和后续工作开展赢得了时间。在从事违法建设治理、环境执法、市容秩序整治、人行道违法停车治理等工作时,曹明飞承担了从文件起草、沟通联络、现场督办到会务组织、检查考核等多项任务。在接手环保领域行政处罚相关工作后,他钻研学习了环保领域20余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与相关部门和区市兄弟单位广泛深入交流,储备了丰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接手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全局环保执法业务的“老专家”;而对于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整顿、人行道违法停车治理等新生业务,曹明飞经历了短时间的调研学习后,成为独当一面统筹组织全市相关工作的“关键少数”。
曹明飞同志时刻以新时代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要求鞭策自己,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稳健扎实的业务功底,为城市管理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改善老百姓对新时代城管的印象。
冯伟:
为病人手术保驾护航 22年践行医学理想
冯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麻醉科副主任。
2020年2月9日,冯伟作为山东省第七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驰援武汉。为抢占治疗先机,提高重症型及危重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2月14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战时医务部整合4支援鄂医疗队的12名麻醉医生联合同济医院麻醉科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气管插管小队”,其中青大附院有5名麻醉医生,冯伟担任青大附院麻醉小组组长。气管插管是大家公认的最高危操作,为此,他同大家练习好基本功的同时,多次组织队员反复练习防护服的穿脱,把每次练习都当做实战。每当队员从污染区出来以后,他都仔细询问操作的具体过程,对于每一步可能存在失误的细节,加以归纳总结,为下一次安全进入污染区提供经验,大大提高了大家个人防护的安全性。
同时,根据在光谷院区实际的工作经历,他会同小组成员一起制订了《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麻醉医师气管插管标准流程》,并与插管小队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分享,按照本标准流程,安全、高效、规范地为各病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做到工作防护两不误。在援鄂的52天里,青大附院麻醉小组成员参与气管插管51例,还参与气管拔管2例,气管切开1例,腰穿3例次,股静脉穿刺2例,所有操作均顺利完成,无一人感染,为抢救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光谷院区领导及各病区同仁的赞誉。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三部委授予他们20人的插管小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青岛市总工会授予“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
郭素萍:
三尺讲台育桃李芬芳
郭素萍,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郭素萍从教高中英语29年,担任班主任25年,带过15届毕业班。曾获得过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十大优秀母亲、青岛市教育局三八红旗手、青岛市最美教师、青岛市百名魅力教师、青岛市工人先锋等荣誉称号。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获评“青岛市先进班集体”。
郭素萍全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被学生和家长公认为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老师。她教学成绩突出、业务能力强、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获评青岛一中高考突出贡献奖、“黄晓明优教奖”。郭素萍每天坚持做高考试卷,天天看英语节目频道,练口语,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她所带的学生取得过青岛市英语单科第一名的好成绩,班级的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分均在135分以上。在2017年和2019年高考中,班级一本达线率100%,80%多的学生被军校和211、985院校录取,被家长赞誉为“高考神话”。
郭素萍在工作中时刻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帮助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青年教师拜师学艺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师傅”。新冠疫情发生后,她率先举行线上班会——“战疫”有我,通过班会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上好每一节线上课程,用勤奋的学习态度向奋斗在抗疫一线的人们表达支持和加油。她通过腾讯会议自习室,在线上和学生天天面对面,每天坚持和学生一道自习,上课从不缺席,为学生批改作业、答疑,电话鼓励学生、为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到深夜。她爱心育人,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关心备至,多次在经济上、精神上帮助学生度过难关,资助学生学费、生活费金额达几万元,其爱心事迹曾被《青岛晚报》报道。
李美玲:
22年用心呵护 “折翼天使”绽出灿烂笑容
李美玲,现任青岛市儿童福利院胶州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主任。
她从事儿童福利工作22多年,在基层任劳任怨为近200名孤残儿童服务,负责孩子的康复护理、特殊教育、吃喝拉撒等,是这些“折翼天使”心中的好“妈妈”。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在保育区工作时,李美玲一人照顾22个残疾孩子,不仅要照料他们吃喝拉撒,还要负责换洗尿布,打扫卫生,“忙里偷闲”哄抱撒娇的宝宝们,满足宝宝对于母爱的渴望。后因工作需要,李美玲被安排到距青岛市区90公里的胶州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工作,新的岗位要求每周一至周五驻守,既要负责全中心的特教、寄养、康复、学前、早教、后勤、办公室等日常管理事务,又要协助有关部门为近200名寄养儿童提供医疗救治、康教、评估监督等工作。多年来,她始终秉承“做父母,献真情”的工作理念,强化责任心,确保孤弃儿童利益最大化。
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单位实施全封闭管理,她24小时坚守值班达100多天常驻胶州工疗中心,和同事负责环境消毒、发放疫情防疫物资,排查安全隐患的工作,并走访寄养家庭疏导其家长的心理压力,帮助解决困难,关心了解儿童在寄养家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恢复和增强儿童的身体功能,使这些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李美玲不断探索创新,与员工一起用鲜活的案例,诠释特殊教育的内涵,她主编完成13万字的《儿童幸福成长康教活动100例》,此书的出版将填补本土孤弃儿童康复教育范本的空白。她始终战斗在儿童福利事业第一线,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刘学东:
千锤百炼坚守防线 做不停歇的陀螺
刘学东,中共党员,青岛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集团医务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作为一名资深的呼吸科专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刘学东便投入到高压紧张的工作中。1月18日,刘学东被任命为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呼吸组组长。当天上午,她在全市新冠病毒工作培训会上做业务主讲;下午,参与制定全市防控救治工作方案;当晚十点半至凌晨一点,参加青岛市首例确诊病人会诊。作为全市核心专家组的成员,从工作体系机制建立,标准流程确立,指南的培训和解读等等,她都提出了清晰流畅的工作意见。作为全市呼吸组组长,她参加了全市各医院50多例患者的会诊和救治。同时作为医务科主任,刘学东还承担着医院本部院区的防疫救治工作。她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制定完善防控工作方案,反复梳理校验分诊、接诊、会诊救治流程,组建救治梯队,强化培训演练。疫情形势瞬息万变,国家连续颁布多版诊疗方案,刘学东带领团队逐字逐句研读、细化落实。
从医近30年,刘学东在呼吸与危重症的临床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带领学科团队成功开展的多项支气管镜技术填补了医院乃至岛城空白,在重症肺炎救治、复杂疑难疾病救治方面取得突破。荣获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青岛市特殊津贴专家、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等荣誉称号。在刘学东身上,始终有一种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精神。她用专业精神、勇敢担当和仁心大爱,诠释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八个字的分量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