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申同潮】潘伟:解析上海全球会客厅 为青岛国际客厅找"门路"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刘倩倩、蔡知芳 图/姜舒骞 视频/刘硕)
“从培训到实训阶段,专业实训期间每天都非常充实。”青岛首批赴上海实训队员,青岛中德生态园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潘伟如是说。00年到03年,潘伟就曾在上海读过书,在投入工作后,与上海之间的缘分也未曾断开。“过段时间就会往返上海培训,每次变化都很快,感触颇多,但是上海依旧保持着她一贯的繁荣。”潘伟感慨道。
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里,潘伟参与了许多国内外的讲座论坛,同上海的地方企业进行沟通接洽等活动,为青岛的发展探索到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潘伟接受青岛新闻网记者采访。
为“国际客厅”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
作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的一员,潘伟此次来到上海实训的一大收获,便是为青岛五大“国际客厅”找到了“门路”。
两座城市的国际客厅有哪些差异?
潘伟说,首先在定位上,上海致力于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这也意味着国际一流的服务标准,而青岛更多的是提供区域化、特色化的服务。
另一方面,上海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她的“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的差异化。”说到这一点,他还专门列举了上海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星巴克“前店后厂”的模式得以落实、让盒马鲜生旗下“盒小马”打破限制获得了食品许可证等事例。潘伟说,结合现状,青岛的中德和中日“国际客厅”则可以根据不同国别企业的特点确定“能给他们什么”,“能放开哪些权限”。
此外,上海的服务精神,尤其是精细化、专业化类服务也让潘伟印象深刻。“上海很多专业化的中介、咨询机构已经推向市场,青岛目前还是比较依赖功能区政府和平台公司来运作。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服务机制,深化服务模式,对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服务。”他说。
用便利和包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便利性和包容性,是上海留给潘伟的深刻印象。
关于便利性,他解释道,一是政府服务方面,企业的需求可以很顺利地得以解决;而是餐饮住宿交通等都十分便利,从市中心几乎一小时车程覆盖大部分地方。
“上海真的是个包容的社会。”潘伟说,上海的包容性很强,大家都很随意,但又保持着秩序。
“这些城市特质,大概是上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很重要原因。”他补充道,陌生人的社会和契约精神应该也是她吸引人才的一大特质。
接近采访的尾声,潘伟直言道,来到上海实训一趟是难得的,作为首批体悟队员,他一定要将在上海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带回青岛,结合青岛的特色与实际,为青岛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