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青岛开讲: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国走向航天强国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2日讯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讲堂邀请了中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做讲座,这次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和青岛出版集团主办,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即墨区图书馆、首页传媒、商周刊具体承办,是青岛市即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及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戚发轫院士以“我的航天情结”为题,从“天”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结合中国航天的发展史,讲述中国在从一无所有到成为航天大国的过程中,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以“自力更生”为核心的航天精神和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支撑着一代代航天人,激励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当今时代,如果在航天上没有地位的话,在国际上也没有发言权。”爱国、使命、奉献,这是航天人的特质,而所有这些光荣与梦想,都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奉献与付出。
部分精彩观点分享:
今年有四件大事,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已经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第一件大事,5月,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升空,搭载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
第二件大事,6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
第三件大事,7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第四件大事,年底,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到月球进行月壤采集并返回地球。
天是什么?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个环境,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当今时代,如果在航天上没有地位的话,在国际上也没有发言权。
为什么各个大国都要“上天”?除了延伸国家的主权范围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求资源、寻求人类能够生存的环境。天上有三类资源: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能够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当下,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中国是继美国、苏联,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有了“上天”能力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重达173千克,重量比前四个国家发射的卫星重量加起来还要重,中国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从那时起,我国的运载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已经可以把25吨的有效载荷送到近地轨道,跟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我希望中国人都有点航天情结,能够了解航天、关注航天,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真正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三个日子我们应该记住。第一个是197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日子,因此我们把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第二个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第三个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首次实现绕月探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0多年以来,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一靠党的领导,二靠全国人民的支持,三靠航天人的努力,这个努力来源于航天精神。航天精神由24个字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其中的核心是“自力更生”。
1999年国家提出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航天精神丰富、升华了,核心是“热爱祖国”。一个人如果没有爱,是不会把他最宝贵的东西拿出来的,有爱才有奉献,一个人最大的爱是爱国。爱国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了,就是爱国。(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