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记者探访 | 九大国棉厂:六处已“变身”住宅区

2020-09-09 06:24    青岛日报

blob.png

国棉九厂老厂区已出租。

blob.png

国棉二厂地块大部分已建成新小区。

记者探访

九大国棉厂:

六处已“变身”住宅区

纺织业在青岛有着特殊的地位,昔日的九大国棉厂不仅撑起了青岛“上青天”的美名,也在城市的规划布局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进入新世纪,随着各国棉厂陆续关停、搬迁或改制,老厂区的利用成为新课题。据了解,九个国棉厂老厂区境遇各异,有的已化身创意产业园,有的则被彻底拆除,其不同的境遇引发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九个国棉厂老厂区中,国棉五厂老厂区变身“纺织谷”,国棉六厂老厂区被打造成跨境电商产业园,都得到相对妥善的保护利用,但其他七个老厂区目前的状况都难言理想。其中,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七厂、国棉八厂老厂区被拆除,建起了居民小区,国棉一厂、二厂老厂区局部被保留,大部分地块变成了住宅。

国棉九厂老厂区的情况则更为特殊。这座最早由实业家周学熙投资建设的纺织厂如今已变成华新工业园,厂房和仓库全部用于出租。记者近日实地探访时发现,该厂区整体已经非常陈旧,个别区域更是残破不堪,很难与当年声名远播的棉纺厂“挂上钩”。

与大部分前途未卜的国棉老厂相比,国棉五厂老厂区无疑是最幸运的。如今这个老厂房已成为纺织谷。走进其中,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和极具年代色彩的老厂房,瞬间把人带入了几十年前,那个青岛纺织工业无比辉煌的时代。只是如今,这里不再有机器的轰鸣,文化创意成为主旋律,昔日繁忙的老设备也都停了下来,成为独具特色的装饰品。个性化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除了拖家带口的市民,还有不少新兴行业的从业者。在纺织谷,记者遇到了一位专门为商品拍照的摄影师,他每周都要到这里多次。“今天是过来拍鞋的,这里的火车、机器、老厂房在青岛很少见,拍出来效果特别好。听说青岛还有不少老的国棉厂区,希望都能好好保护起来。”

青钢老厂区:仅保留部分构筑物

青钢老厂区也是我市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在2017年6月公示的《胶济铁路沿线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中,青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文明的代表被列入其中。

据了解,青钢老厂区精华部分位于厂区西侧,靠近贵阳路一线,包括炼铁厂、第一炼钢厂和第一高线厂三部分,总用地面积超过20公顷。而记者近日探访时发现,昔日满满当当的地块如今大部分已是黄土朝天,遍布西片区的铁轨已经拆除。三大核心部分中,除了南侧第一高线厂还算保留完整外,第一炼钢厂目前完全也被拆除,地上已空无一物;北侧炼铁厂庞大的上料系统虽然得以留存,但原有的4座高炉也被拆除了大半。

如此现状,让不少关注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的人士感到很痛心。一位长期关注青钢发展的人士告诉记者,西片区对于青钢工业遗产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其完整保护影响深远。“这是一条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工艺线,集中展示了钢铁工业的力与美。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使得这条工艺线被彻底打断。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青钢老厂区已经‘丧失了灵魂’。”

调研

市场开发不够 亟需价值认定

青岛理工大学教师贾超长期关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2018年3月开始,他带领团队围绕青岛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详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经过近20年的积极探索,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政策支持和个别项目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在整体价值认定、保护途径等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改进。

据悉,该团队对我市101处潜在工业遗产进行了全面田野调查和整理分析,将青岛工业遗存分为纺织生产类、港口运输类、食品加工类、重工机械类和其他类五个大项。其中,纺织生产类共调研工业遗产17处。总体来看,青岛纺织业遗产现状并不乐观,国营九大国棉厂中的三厂、四厂、七厂、八厂均已被拆除,一厂、二厂仅保留局部,目前具有保护身份的纺织工业遗产仅存6处,与青岛纺织业“上青天”的身份并不相称;港口运输类共调研相关遗产30处,其中港口遗产10处,铁路遗产20处。总体来看,港口运输类具有保护身份的工业遗产主要包括办公建筑、站房、灯塔等8处。由于管理上的相对封闭,在其活化利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食品加工类共调研工业遗产16处。总体来看,食品加工类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情况也较差,目前已改变使用功能的有3处,其中仅2处变身博物馆,其余均为闲置或租赁状态;重工机械类统计的工业遗产共9处,7处已改变生产性质。其中青岛北海船厂已改造成为奥帆中心,并顺利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合峰会。四方机车厂、青岛一汽解放汽车厂、青岛钢铁厂、青岛纺织机械厂虽拥有工业遗产保护身份,但前景并不明朗;此外,其他类工业遗产包括水电供应类、石油化工类、商品加工类等,目前有的仍在使用中,有的却或闲置,或被拆除。

青岛是我国较早进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城市之一。2001年被改造成博物馆的青岛第一啤酒厂,是迄今为止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最为成功的代表。但在其他早期的保护利用中,部分项目对工业遗产价值挖掘不够,仅对厂区的空间进行二次利用,以致失去了厂房的工业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随着老企业搬迁的推进,2008年以来,我市陆续确立一批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的工业遗产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4月,青岛市政府批准下发了《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优秀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在明确了工业遗产保护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保护”,即厂房、设备、技术、人文档案、历史渊源的全面保护工作,并为工业遗产改建博物馆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一批博物馆、产业园相继涌现,但由于利用方法单一,缺少市场支撑,许多项目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2012年,青岛市政府发布了《青岛市“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对市内老工业区的重要工业遗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活化利用方案。在政策的鼓励下,具有开发条件的工业遗产陆续被改造成创意园区,着力发展第三产业。该阶段对青岛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进行了深入探索,无论企业、政府还是个人开发都加大了开发力度和资金投入,活化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均优于早期活化利用案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然而,依托创意产业活化利用工业遗产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城市政策支持、经济导向影响较大,持续性较弱。

探因

外延发展方式所限 项目开发模式单一

作为较早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城市,青岛近年来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在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的王斌(化名)看来,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困境与城市的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当下,青岛的城市发展仍处于“外延扩张”阶段,大拆大建相对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精雕细琢的工业遗产保护有些“费力不讨好”,因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王斌告诉记者,在老企业搬迁过程中,他曾经针对一些老厂区的保护利用与有关部门对接过,得到的反馈并不理想。“有关部门反应很冷淡,认为老厂区保留价值不大,适合拆除重新建设,即便是要保护,针对部分区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全面保留。”

近年来,老城区拆迁中的资金“就地平衡”政策,使得项目开发资金只能从项目本身出,也无形中推动工业遗产落入“拆旧建新”的窠臼,影响了保护的“成色”。“对于商业项目而言,资金就地平衡没问题,但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定要严格执行的话,就只能引导项目走向大拆大建。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近来工业遗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资金就地平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王斌如是说。

已活化的工业遗产如何有效地后续开发利用,也决定其是否能有更强劲的发展后劲。“经过调研发现,青岛一些工业遗产项目活化利用后,效果并不好,这种情况值得关注。这一方面会影响单个工业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更会影响后续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贾超遗憾地说,“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青岛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相对单一,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自足创新能力和市场机制,开局可能不错,但持久性较差。”

破题

加强顶层设计 全面精耕细作

依托技术创新 积极对接市场

工业遗产是青岛的宝贵财富,将其保护好、利用好,不仅关乎遗产自身,对传承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新型竞争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采访中,许多关注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有识之士认为,青岛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精耕细作、依托技术创新、积极对接市场,尽快为我市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提供最切实的发展策略。

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教授欧斌认为,保护利用工业遗产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塑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尤其是树立企业主体对工业遗产的正确认识。“工业遗产从来都不是什么包袱,而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企业很多时候可能更关注眼前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的方式,出台专门的政策,提高企业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

市政协委员、青岛博物馆研究员史韶霞非常认可欧斌的观点。从事博物馆工作超过30年,史韶霞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青岛市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这些年来,青岛市民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但与市民的积极主动相比,企业、集体的遗存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导致城市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见证物,尤其是工业类的遗产,像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一些工业局改制前原有牌匾等,令人非常遗憾。目前,青岛正在建设国际时尚城,加强工业文化遗产、遗址保护,不但能丰富国际时尚城的文化内涵,更是对青岛历史全面的记录和宣传,更好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丰富休闲娱乐的内容,提升城市自豪感和企业荣誉感。”

如何提升工业遗产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毛振鹏认为,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应当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赋能城市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下,青岛正在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城市走向精耕细作,这给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相比城市中的其他建筑,工业遗产容积率相对较低,造型多变,非常适合打造区域的中心客厅,为新产业新行业发展提供平台。”毛振鹏告诉记者,在这方面,上海提供了很好的样本,通过精心勾勒,上海杨浦滨江由昔日的“工业锈带”成功转身“生活秀带”,对青岛很有借鉴意义。

依托技术创新,积极对接市场,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走出困境的重要抓手。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绍勋认为,当前,工业遗产主要有两种利用方式,一是打造产业园,二是建设各类文化设施。打造产业园时,应更加注重市场导向,营造独特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吸引新型企业和人才入驻;打造文化设施时,要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将“文化味儿”和“科技范儿”有机融合,持续吸引关注度。“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新形态和必然趋势,它淡化了实物、数据和人之间的界限,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我市博物馆类型的工业遗产不在少数,能否对这些博物馆进行技术升级,比如利用5G网络,让观众能够秒获各类服务设施信息。通过AR/VR等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工业文明时代老青岛的魅力。通过将传统博物馆打造为‘网红场所’,全面提升场馆的吸引力和粘合力。”吕绍勋表示。

编辑点评

从“历史存量”向“产业增量”跨越

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印记,已融为地方记忆乃至城市认同的一部分,植入一个城市的历史基因。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利用工业遗产,打造特色城市文化,扩展城市文化形象。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和较早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城市,青岛工业遗存可谓门类齐全,具备极大的开发潜力。但近年来,囿于青岛城市发展“外延式扩张”,大拆大建颇多,精雕细琢稀少,工业遗产的保护存在许多“短板”。九大国棉厂六处“变身”住宅区,青钢老厂区建筑物已被大半拆除,这些细节让我们管窥到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究其原因,活化利用效果差,缺乏创新内涵、开发模式单一、市场对接不足等难辞其咎。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看待工业遗产保护价值存在单一认知倾向,往往只重视物质遗产中的建筑使用价值、空间可利用价值,而忽略了非物质历史文化价值。因此,除了入选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少数“幸运儿”外,大部分散落在城市中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未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主题。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上海显然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好样本。作为近代工业的中心和我国最早提出工业遗产保护的城市,上海目前已经拥有300多处工业遗产建筑。从杨树浦水厂、苏州河水果仓库等单体建筑的保护,到莫干山路M50、红坊艺术园等工业建筑群空间再利用,再到黄浦江沿线大规模的整体保护,上海已具备由“文物、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想要从城市文化发展和推广的层面保护工业遗产,顶层规划、顶层设计必不可少。青岛正在建设国际时尚城市,加强工业文化遗产、遗址保护,不但能丰富国际时尚城的文化内涵,更是对青岛历史全面的记录和传播。因此,如何高标准、高站位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规划,是未来决胜之关键。

在操作层面上,应积极借鉴先进城市,做好合理规划下的市场化开发,邀请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本,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同时,利用高科技对工业遗产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工业遗产的“高体验”感,吸引更多人气。未来,希望青岛能有越来越多“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工业遗产能积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被精心打造为文化创意园、休闲街区、爱国主题教育基地,真正实现历史存量变产业增量的跨越提升。(本报撰稿/摄影 邱正)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如期而至!青岛这个“言中未来”的重磅盛会,今年更有看头!

2020-09-09    青报观象山

青岛海域地震丨崂山当地居民:震动其实并不大

2020-09-09    青岛晚报

李沧北新增一处山体公园 老虎山公园一期基本竣工

2020-09-09    青岛新闻网

2020城市好奇心大数据:杭州、青岛、苏州女孩最不愁嫁

2020-09-09    大众网

H5|@青岛司机,你以为的“酒醒”不是真“醒”了!拒绝酒驾,这些知识点了解一下

2020-09-09   

个税扣缴方法调整 两类人员到手工资变多 ​青岛近7000人已受益

2020-09-09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财神节想放鞭?青岛一级禁放管控举报最高奖500

2020-09-09    齐鲁壹点

她是青岛地铁“通号一姐” 打破魔咒当上女工班长

2020-09-09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