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青岛海鲜养成记之对虾:已在青培育出5个新品种 一生约50次蜕皮

2020-09-05 06:40    青岛早报

开栏的话

9月1日开海以来,海鲜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除了活蹦乱跳的海鲜端上市民的餐桌外,水产品是如何培育养殖的,也成为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在青岛,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率先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相继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2号”、大菱鲆“丹法鲆”、牙鲆“鲆优1号”、海带“黄官1号”、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刺参“参优1号”等13个新品种。日前,观海新闻记者走进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听科研人员讲述了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幕后故事。

即日起,观海新闻推出“青岛海鲜养成记”系列报道,带您一同去探索这些水产新品种培育背后的奥秘。

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大虾或海捕对虾,是我国的特种虾。由于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耐低温、品质好,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沿海优良的养殖对象。对于爱吃海鲜的青岛人来说,大虾可是逢年过节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品。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国对虾已经培育出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是怎么来的?它们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观海新闻记者走进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邀请黄海水产研究所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室主任孟宪红为大家揭秘。

一场病害带来的种群没落

“中国对虾自然种群主要分布在黄渤海近海,朝鲜半岛西海岸和南海岸也有少量分布。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们正式对它们展开研究,并逐渐突破了中国对虾的生活史和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孟宪红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人工培育对虾苗种的数量和养殖对虾的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而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更是占到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可以说,当时,中国对虾在全世界对虾里无论是味道还是产量,都可以说是No.1。”

可惜好景不长,1993年,席卷全球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流行病给全世界虾类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中国对虾家族同样也没能幸免于难,当时十之八九的对虾都在这场病害中不幸死亡,只有少数活了下来。“白斑综合征流行病的暴发,给全世界对虾养殖业带来了难题,这种病毒甚至到今天也没有特效药,只能从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着手,所以导致养殖户自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养中国对虾了,餐桌上也吃不到了。黄海所老一辈的对虾养殖和育种专家,包括赵法箴院士、王清印研究员、李健研究员、孔杰研究员迎难而上,从1997年起,开启了中国对虾选育的篇章。怎样才能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这是老一辈科学家当时在考虑的问题,而‘黄海1号’和“黄海2号”新品种就是分别以生长和抗病为主攻方向。”孟宪红表示,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黄海1号”和“黄海2号”应时而生。

用6年培育出“黄海1号”

“选育的第一步,需要把不同地理区域的种质资源都收集起来,然后再分析不同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等特点。再把不同来源的虾,放在同等环境条件中,让它们站在同一起跑线生长、测试,去记录分析它们的表现。”孟宪红说,“通过这样的累代测试,我们就可以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综合排名,优胜劣汰,然后再对它们的交配组合进行科学设计,从而培育出更优秀的后代。”

选育的方法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可是这个过程并不简单。“‘黄海1号’从1997年开始,经过了6年的时间才算完全培育成功,而‘黄海2号’则用了10年的时间。”据孟宪红介绍,一个新品种至少要经过4代的连续选育,再经过至少2年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直到确定它的优良性状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才具备参加新品种审定的资格。而中国对虾,从1997年开始,两个科研团队同时攻关,至今已经培育出5个新品种了。

“其实研究对虾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对虾出生的时候,只是0.2毫米左右的虾卵,受精后孵化为无节幼体,再经过12次蜕皮、三次变态成为仔虾,这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虾的‘缩小版’。中国对虾一生要经过约50次的蜕皮,才能长到商品规格,也就是我们平时吃到的虾的大小。”孟宪红说,“虾蜕皮的过程十分神奇,对虾蜕皮一般都在晚上,蜕皮过程中,在周身肌肉剧烈地震颤、腹足的拍击和尾肢的互相折叠等一系列动作的配合下,头胸甲和腹部背面连接处的外骨骼破裂,对虾整个身体从裂隙迅速向后方抽出,就完成了新旧壳的分离,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时间,然后迅速吸收大量的水分,新的表皮逐渐钙化。”采访中,从孟宪红的表情和话语中,看得出来,她十分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也把自己20年的青春和精力全都投入到对虾选育中。

“黄海4号”不久也将面世

据孟宪红介绍,“黄海1号”的名字有三层含义: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来的;亲虾是从黄海而来;“1号”是指我国养殖对虾的第一个新品种,而且是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新品种。虽然“黄海1号”早就已经是中国对虾新品种里的前辈了,但它的历史意义不会被替代;如今,它们的升级版“黄海2号”“黄海3号”和“黄海5号”都已经面世,成为了深受对虾养殖户青睐的水产新品种。“‘黄海4号’其实也已经培育成功了,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尽早和大家见面。”

记者了解到,2019年共繁育中国对虾“黄海3号”“黄海5号”苗种5.23亿尾,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推广养殖面积10.75万亩。中国对虾作为重要的土著养殖品种,通过多年来的遗传改良,抗病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性能不断提升,持续生产出大规格、高健康的中国对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虾,可以说它们的颜值出众,味道鲜美,营养也很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孟宪红说。

链接

“黄海系列”家族成员

“黄海1号”

“黄海1号”2003年培育成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及遗传结构稳定的特点,同比体长比未选育群体平均增长8.4%,体重增长26.8%。“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海2号”

水产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2号”是采用群体、家系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具有多个优良性状的海水养殖新品种,2008年培育成功,该品种生长速度快,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

“黄海3号”   

中国对虾“黄海3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对虾抗逆新品种,2013年培育成功,在相同培育和养殖条件下,新品种仔虾Ⅰ期抗氨氮能力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收获对虾体重提高11.8%。池塘连片养殖成功率达90%,亩产量较商品苗种提高20%以上。

“黄海5号”

中国对虾“黄海5号”是以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抗性和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2017年培育成功。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中国对虾苗种相比,WSSV抗性平均提高30.1%,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6.52%。

“黄海4号”

中国对虾“黄海4号”是以耐高pH胁迫和收获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2020年培育成功。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新品种耐高pH胁迫成活率分别较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黄海3号”平均提高32.2%和16.3%,收获体重分别提高5.1%和10.7%。(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四家央媒专访王清宪:如何乘势而上育新机开新局?

2020-09-0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引领未来教育 青岛授牌8个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

2020-09-05    青岛新闻网

效果图曝光!青岛这些地方将大变样 医院、学校、住宅...

2020-09-05    青岛新闻网

实拍埠西市场!第一批海鲜到了 顶盖肥螃蟹最贵只要……

2020-09-05    在青岛

华大基因在青建类器官研究中心 癌症诊断水平准确性有望提升

2020-09-05    青岛日报

9月青岛将有77楼盘入市 部分新盘密集区或有价格战

2020-09-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司机:江西路大尧三路路口以后这样通行

2020-09-04    青岛交警

城阳首个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顺利完成依法强制征收程序

2020-09-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