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宪接受四家中央媒体专访 展现青岛经济发展成就
近期,四家主要中央媒体密集关注青岛,集中报道青岛经济发展成就,并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进行了专访。
9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权威访谈·乘势而上奋勇前进 |王清宪:用高水平开放服务双循环格局》,对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进行了专访。
山东青岛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在建项目比去年同期增长40%。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下半年,青岛又有怎样的发展思路?
在刚刚结束的2020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率队和华为等一批知名高科技企业洽谈合作。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青岛招商的脚步加紧加密,网签6608亿元,投资同比增长4%,新登记市场主体16.2万户,增长4.7%。逆势增长的背后,是青岛在稳投资、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举措。
山东省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我们理出了13条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由一位市领导牵头。带着相关的部门或者是区市(负责人)来听投资的企业家给大家来讲他的投资方案,需要多少个区,需要多少个部门,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持,当场讨论,当场回答,节省了投资者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制造业是青岛的基础优势,门类齐全,如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青岛瞄准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青岛已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揽子政策。
山东省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我们今年提出来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是我们青岛发展、甚至产业方向上的一个重要选择。技术改造过程当中,通过海尔的工业互联网赋能之后的企业,平均的成本下降20%,利润率提高20%。抓住这一波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重大机会,不仅仅是对企业,对中国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都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1—7月,青岛实现外贸进出口3418.1亿元。青岛以建设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为抓手,打造山东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国际客厅”,为想“走出去”和“走进来”的国内、国际企业及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一个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
山东省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我们要服务于全山东,也要服务于全国,(通过“国际客厅”)真正地来推动更多的国际资源、优质资源、资本到中国,形成了青岛开放发展的大势,真正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开放发展。
9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王清宪专访《以改革开放创新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今年上半年,山东青岛市生产总值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2.2%,工业投资增长11.4%,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3.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4%。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形势,青岛是如何推动经济加快复苏发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记者:青岛是如何围绕“六稳”“六保”推动经济发展的?
王清宪: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任务,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找方向、找方法、找答案,把中央的各项部署要求扎实落到工作中。
在“六稳”“六保”工作中,我们下大力气保市场主体。保住市场主体,就是保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疫情防控初期,我们就相继出台稳岗就业、财税扶持、房租减免等支持举措,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159.07亿元,其中通过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112.98亿元,用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我们还梳理所有的惠民惠企政策,制作成“青岛政策通”二维码海报,广泛张贴于市场、车站、商超、社区等公共场所,方便老百姓知晓政策,倒逼政策兑现落实。同时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万户企业”“千名金融服务专员联系万户企业”活动,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今年1至7月,青岛城镇新增就业47.39万人,增长3.8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记者:今年1至7月青岛投资增长4.8%,青岛在稳投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清宪: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关键要抓好投资服务。投资是经济增长问题、结构优化问题、自主创新问题,也是财政收入问题和民生问题,投资稳住了,预期也就稳住了。年初,我们就向全球发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线上洽谈、远程签约,每月举办“网上签约周”,确保抗击疫情期间招商引资不停步。上半年,实现网上签约项目588个,总投资6608.8亿元;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18个,同比增加5.8%;在建项目比去年同期增长40%。
去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坚持把抓投资、抓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是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化发展环境。要想突破发展,必须用平台思维做乘法。会议会展、行业协会、头部企业、企业社交平台以及各类基金等,都是我们抓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二是顶格化抓投资建设。对企业和招商项目的需求,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每名市领导、区市和部门“一把手”,都带头走出去拓展信息源、项目源,顶格为企业和项目建设服务。三是实施社会化专业化招商。鼓励引导成立专业化的招商公司,完善社会化中介招商公司服务体系,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招商引资格局。四是创新招商方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线上洽谈、远程签约,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招引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仅今年6月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超过500个,月度投资规模接近1000亿元,创近3年新高。
记者:青岛有句响亮口号,“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青岛靠什么吸引投资人来投资、发展?
王清宪:青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21个经济社会发展部门设立市场配置促进处,专门研究本部门如何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加快建设世界创投风投中心,举办“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截至今年6月底,已吸引备案私募基金656只,增长42.6%,管理基金规模达949.2亿元,增长33.8%。去年开始,我们先后派出4批607名干部到深圳的大型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实训。今年6月,又选派首批51名干部赴上海开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实训。我们坚持做这些,就是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的政府,持续增强青岛对投资人的吸引力。
记者:疫情倒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青岛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王清宪:根据产业基础和城市特质,我们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重点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其中,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路径、方式、动力和工具。
青岛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工业大类,海尔卡奥斯平台集聚全球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今年3月,我们鲜明提出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研究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短期看,工业互联网在帮助企业找订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长远看,工业互联网能够统领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细分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科技应用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生态,推动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
记者:作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流,青岛是如何持续保持发展优势的?
王清宪:我们坚定不移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足用好建设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家战略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具体来说,一是加快建设“国际客厅”。目前,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国际客厅”、山东会客厅已开门迎客,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和央企“国际客厅”也将于今年开业,推动更多优质的国际资源在青岛的平台上互动整合。今年8月8日,青岛联合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与胶东经济圈五市,举办“2020·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共同签署青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间的开放发展协作。
二是多元化开拓外贸市场,出台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39条具体措施。今年1至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3418.1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3%,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1.4%,对欧盟进出口增长9.9%。
三是促进外资增长。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点对点服务在谈和在建项目,增强外商在青长期投资信心。今年1至7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39亿元人民币,稳外资成效明显。
9月3日,新华社发布王清宪专访《保市场主体、促创新发展、迎“四海宾客”》
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肩负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重要使命……山东省青岛市在落实“六稳”“六保”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做出权威解答。
问: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青岛市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青岛市把保市场主体作为“六稳”“六保”的重中之重。今年2月,青岛市制定促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相继采取“减免缓”税费等措施,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159.07亿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青岛市梳理稳岗就业、财税扶持、房租减免等惠民惠企政策,制作成“青岛政策通”二维码海报,张贴于市场、车站、商超、社区等场所,让老百姓知晓政策像买菜一样方便,倒逼政策兑现落实。
此外,青岛市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万户企业”“千名金融服务专员联系万户企业”活动,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截至目前,24家金融机构为1.7万户企业累计放款2195亿元,累计授信4498亿元。1至7月,青岛城镇新增就业47.39万人,增长3.89%。
今年3月开始,青岛市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已收到97万余条诉求和意见,让全体市民都参与到“六保”工作中。
问: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背景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关键要靠投资、靠项目,青岛市如何依靠稳投资来稳预期?
答:年初,青岛市向全球发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线上洽谈、远程签约,每月举办“网上签约周”,上半年网上签约项目588个,总投资6608.8亿元;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18个,同比增加5.8%。6月,青岛市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下更大气力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
1月至7月,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8%,增速居山东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问:今年青岛市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与落实“六稳”“六保”有何内在逻辑与联系?
答:面对疫情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路径、方式、动力和工具。
目前,海尔卡奥斯平台已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独角兽”,山东4.8万家、青岛1.13万家企业正通过海尔卡奥斯平台赋能发展。青岛市抓住疫情下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更为迫切的“窗口期”,充分发挥海尔卡奥斯平台优势,大力营造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青岛市研究出台了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发布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依托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带动引领中小微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资本、人才、技术、企业、市场等资源要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集聚、互动、耦合,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智慧城市产业生态。
问:稳外贸、稳外资是“六稳”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市在这方面如何作为?
答:青岛市坚定不移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足用好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青岛市大力推进“国际客厅”建设,为有意进入的国际市场主体,以及有意对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目前,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国际客厅”,以及“山东会客厅”已开门迎客,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和央企“国际客厅”也将于今年开业。
通过“国际客厅”,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地走进青岛、走进山东、走进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和“一带一路”更广袤的空间。
此外,青岛市出台《关于稳外贸保主体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等6方面的39项具体措施。1至7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3418.1亿元,增长2.7%。其中,青岛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3%,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1.4%,对欧盟进出口增长9.9%。
9月4日,经济日报刊登王清宪专访《用创新思维在危机中育新机》。
“面对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两难多难’,必须拿出一系列超常规、大力度、突破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做到‘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举、非常之策、非常之人’,以此把‘六稳’‘六保’落到实处、细处,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8月30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清宪认为,“六保”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保住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疫情的蔓延,对企业恢复生产造成了更大压力,青岛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全社会帮助企业找订单。同时,制定实施促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意见,相继出台“减免缓”税费等政策,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159.07亿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还开展了‘千名干部联系服务万户企业’‘千名金融服务专员联系万户企业’活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24家金融机构为1.7万户企业累计投放贷款2195亿元,累计授信4489亿元。今年上半年,青岛的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了2万亿元,增长率都超过15%,这体现了金融机构对青岛企业主体的成长有信心。”王清宪说。
稳住了市场主体,也就保住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得益于全市复工复产的稳步有序推进,1月至7月,青岛城镇新增就业47.39万人,增长3.89%,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抓住投资这个关键,通过稳投资促进稳预期。”王清宪介绍,今年年初,青岛就向全球发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线上洽谈、远程签约,每月举办“网上签约周”,上半年网上签约项目588个,计划总投资6608.8亿元;6月份起,又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放松,下更大气力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1月至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8%,增速居山东首位;全市在建项目5262个,同比增长34%;新开工项目1953个,同比增长19.4%,仅6月份当月新开工项目就超过500个,月度投资规模接近1000亿元,创近3年新高。“这些亮眼的数字,展现了青岛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充足韧劲,彰显出投资人对青岛发展的巨大信心,也给我们稳预期吃了‘定心丸’。”王清宪表示。
投资如此强劲,与青岛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密不可分。“我们提出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什么是平台?就是能够整合资源。”王清宪说,譬如,围绕青岛要发展的重点产业搞会展,这个会展就不只是会展,而是成为一个聚集优质要素、开展招商引资的平台;再就是让具有整合优质资源能力的企业组合市场要素,比如启迪集团就给青岛引进了40多家企业,去年以来多家基金也为青岛引进了上百家企业。
“把‘六稳’‘六保’工作与长远转动能、调结构结合起来,我们抓住工业互联网这个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路径、方式、动力和工具,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王清宪说,海尔卡奥斯平台已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代表,山东全省4.8万家、青岛1.13万家企业正通过海尔卡奥斯平台赋能发展。抓住疫情下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更为迫切的“窗口期”,青岛充分发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优势,大力营造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据悉,青岛已研究出台了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发布了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依托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带动引领中小微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资本、人才、技术、企业、市场等资源要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集聚、互动、耦合,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智慧城市产业生态,更好助力万企、赋能百业。“疫情期间,海尔卡奥斯平台助力山西侯马市在4天内就组建起一条日产10万只口罩的生产线,强力支援抗疫;目前通过海尔卡奥斯赋能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20%,利润率提高20%,充分展现出工业互联网在保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王清宪说。
“我们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运筹资本力量服务实体经济,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集聚发展动能。”王清宪说,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是对投资者最大的感召。青岛通过开创性举办“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汇聚创投风投力量。截至6月底,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11家、同比增长24.9%,备案私募基金656只、增长42.6%,管理基金规模达949.2亿元、增长33.8%,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增速均居全国第一位。不到半年时间里,连续拿下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青银理财、兴华公募基金四张含金量十足的金融牌照,资本市场越来越有活力。全市过会及上市企业达到58家,较年初新增7家,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坚定不移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足用好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王清宪告诉记者,着眼发挥在全国全省开放大局中的作用,青岛积极推进“国际客厅”建设,为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市场主体,以及有意对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目前,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国际客厅”、山东会客厅已开门迎客,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和央企“国际客厅”也将于今年开业。“通过‘国际客厅’,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地走进青岛、走进山东、走进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和‘一带一路’更广袤的空间。”
据统计,通过多元化开拓外贸市场,1月至7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3418.1亿元,增长2.7%,增幅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全省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3%,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1.4%,对欧盟进出口增长9.9%。1月至7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2%,稳外资工作成效明显。
“我们正在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的‘三化三型’政府。要吸引投资首先要有非常好的投资环境,什么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概括,就是‘4+1’的发展生态,即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的‘四链合一’,加上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王清宪介绍,按照这样的理解,青岛理出了13条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由一位市领导牵头。“我牵头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产业链,与这个产业链相关的投资者来到青岛,特别是大的项目,需要市委、市政府这个层面才能拍板的事情,从一开始我就带头倾听、协调、推动。我会带着相关的部门或者区(市)来听投资的企业家讲投资方案,当场讨论、当场回答,能当场拍板的就当场拍板。如果还有一些需要深度讨论的,定下时间,定下具体谈判对接的人,把决策的过程扁平化。”王清宪说。
王清宪表示,之所以确定这样的制度,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更会因此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有的投资人来的时候,会带一个产业链的投资人,最多的有20多个、30多个,需要对接的部门几十个,如果让他们一个一个去对接,中间衔接成本很高。投资人与有关部门和区(市)对接上后,直接由区(市)和部门找他们,而不再需要他们一个个上门找区(市)和部门,这样就节省了投资者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面对疫情大考,青岛扎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我们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泛凝聚起‘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社会共识。”王清宪说。
青岛创造性开展了“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为更好听民声、用民意、解民忧、纾民怨、聚民智、暖民心,推动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体现群众意愿,青岛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青岛电视台、政府信箱等各类渠道,打通民意收集、办理、反馈、落实、监督各个环节,让全体市民和企业家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并倒逼政府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已受理各类诉求82万件,投诉类诉求办结率达97.7%。“我们大力化解民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腾出26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等新增重点支出,上半年完成民生支出520.7亿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计划今年全市普通高中录取率提升到68%。针对疫情暴露的医疗短板,加快建设高水平医院,全市卫生重点项目达到20个,总投资约259亿元,是近10年投入最大、项目最集中的时期。”王清宪说。
“‘六稳’‘六保’是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调整背景下的举措,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就有极大的好转,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有短期的想法,要增强意志力,提高承受力。遇到困难,要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急于求成。”王清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