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疾控: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这样避免食物中毒
近期,全国各地发生了数起食物中毒事件。6月,广州发生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7月11日,四川成都发生一起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皮蛋中毒;7月16日,内蒙古锡林郭勒发生一起12人亚硝酸盐中毒。截至7月20日,云南今年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致12人死亡。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普通民众,“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已成为共识。盛夏高温多雨季节来临,气温持续升高,湿气增大,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细菌性食物中毒处于易发、突发、高发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警惕食物中毒哦。
食物中毒的分类根据致病原因
可分为以下4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人们摄入含有大量有害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造成的中毒,叫细菌性食物中毒。这些细菌毒素主要有: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
2、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饪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其毒素来自食物本身,而非外界的污染。我们熟知的河豚中毒、发芽土豆中毒、未煮熟的豆浆、四季豆中毒、毒蘑菇中毒都属于此类。
3、化学性食物中毒
因食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或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如有亚硝酸盐中毒、有机磷农药、鼠药中毒等。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谷物和甘蔗等在不合适的环境中保存可能产生霉变和真菌繁殖,食用该类食物可能发生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如最常见的黄曲霉毒素引起的中毒。
其中,夏季高温的5到10月份,尤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和高发,变质的肉、蛋、奶以及凉拌菜、剩菜剩饭等,极易滋生细菌,大多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
食物中毒了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轻症的食物中毒可以在家里想办法催吐,注意休息、平卧,呕吐和腹泻不严重的时候就不需要特别的干预,适当地注意补充淡盐水即可。
如果有剧烈的呕吐,腹痛、腹泻或者头晕、心慌甚至有昏迷感等紧急的情况,一定要到医院里进行诊治。
怎么预防食物中毒呢?
应当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
2、生熟分开;
3、烧熟煮透;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在家就餐,不吃来源不明的食物。食物要低温储藏,现买、现做、现吃,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具体来说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清洁
食物在食用前彻底清洁,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做饭时,一定要保持手部清洁,准备食物期间尤其是生鲜之后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就餐时,家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做到分餐制,用公筷公勺盛饭菜;对案板、刀具、碗筷、锅灶等及时清洁和消毒,保证厨房卫生。
生熟分开
无论是存放还是切菜的时候,都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处理生肉、禽类和海产品要有专用的砧板和刀;摸过生肉的手一定要冼净再去拿熟肉和蔬菜,这样可以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烧熟煮透
充分的加热可以杀死多数细菌,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另外有些食物本身含有毒素,充分的加热可以破坏毒素的作用。剩饭剩菜最多是隔餐,尽量不要隔夜,再次加热要彻底。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肉类根据需要存储在冷藏箱和冷冻箱中。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化冻,最好使用微波炉解冻、冰箱冷藏室解冻和清洁流动水解冻三种方式。做熟的食物在室温存放不要超过2个小时。
食材卫生新鲜
购买食材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购买“三无”食品。根据需要购买食材,并及时贮存,保证食材安全性。切勿购买和食用腐败变质、过期和来源不明的食品,不吃发芽的马铃薯、野生蘑菇、河豚鱼等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
网上订餐
若网上订餐,尽量选择持有有效证件、安全等级比较高的商家;若外出就餐应选择食品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馆,少吃凉菜或生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