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青岛专业实训干部在上海|让历史风貌建筑“有机更新”
让历史风貌建筑“有机更新”
公共空间叠加更多功能,嵌入百姓所盼所需,上海在老城区管理实践中不断制造“惊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驻沪记者 胡相洋
来到上海的专业实训干部都有这样的共识:一个体量这么庞大的城市,管理却是出奇的井然有序。无论是在洋气十足的核心城区,抑或是面临旧改的老弄堂,小到街头电话亭设置、自行车摆放、垃圾分类、私家车停靠,大到成片老房改造、特色街区打造、滨江空间重塑,专业实训干部理解的上海,是“规矩”。
与以往“大拆大建”外延式扩张的发展老路不同,上海的城市更新已步入了以反映新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等为特点的“有机更新”阶段。“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上海是怎么做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跟随青岛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一起看看“人民至上”理念融入城市管理血脉的上海。
功能复合:建筑可阅读
岐山村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有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村,如青岛的大学路、福山路一样,目前,这里75栋洋楼里面还住着400余户人家。8月6日,记者来到岐山村看到,洋房主弄呈鱼骨状排列,步入里弄,仿佛置身老上海历史的幽深处。
这片区域的有机更新,肇始于去年长宁区启动的岐山村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主弄堂内的优秀历史建筑,不仅完成了外立面修缮,居民楼的内部装修、厨卫设施改造以及强弱电架空线入地等也同步进行,成为上海新式里弄中首个同步完成内外修缮的成片风貌保护建筑群。
如何让更新后的历史建筑焕发人文光辉,是城市管理者绕不开的课题。“我们了解到,上海的街道办事处通过市场化租赁方式,如钱学森故居,是从居民手中租下房屋,打造名人事迹展厅,吸引游客。”专业实训干部林映君说,“环境改善了,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品质提高了,同步提高的还有这里的人气和名气。”记者拿起手机,扫一扫每栋建筑楼门口的二维码,这栋楼的身世清晰呈现在记者眼前,可以延伸阅读的,还有与这栋建筑密切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
“在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中,将百姓的日常需求作为最大考量,已成为一种共识。”专业实训干部潘伟说,“不仅历史建筑做了更新,围绕打造‘15分钟生活圈’,我们看到街区周边还嵌入了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社区配套服务、社区艺术活动空间,这些功能看似平常,却无不是周边居民所盼所需。”
记者了解到,拥有不同年代建筑资源而又寸土寸金的上海,正通过精细化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手法,让公共空间复合叠加历史、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为市民和游客带来独特体验。
多元参与:街区可漫步
“上海未来规划中,最好能把社区图书馆考虑进去。”在编写“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类似这样的群众心声,有相当比例被采纳,并加以落地实施。
上海提出以社区公共要素的“补缺”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将社区打造成“可漫步的街区”。谁最了解社区缺什么?当然是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因此,广泛吸纳居民参与、开门做规划,逐渐成为上海城市规划建设者的习惯和自觉。
“对人的需求的重视和城市更新的实践,开辟了上海城市存量发展的新路,这种对民意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增强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一种新的值得借鉴的城市治理方式。”专业实训干部罗维平说。
当然,向“美丽”“和谐”“宜居”“宜游”看齐的城市更新之路,在上海也并不都是坦途,尤其是老城区,不仅面临交通、线网、管道等物理空间的局限,多年来形成的机制不畅、多头管理等,也成为制约老城更新的棘手问题。
如愚园路,作为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建于1917年,全长约1573米。因横跨两个区,长宁段又分属于两个街道辖区,在城市更新、老城区精细化管理实践中,面临机制梗阻问题。但是,上海总是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上制造“惊喜”:在愚园路试点“四个打破”——打破边界、打破职能、打破机制、打破体制,整合政府职能与资源,委托一家企业集中运营,形成政府企业双平台,通过一口受理模式进行扁平化管理。由“各管一段”变“一贯到底”,使得社区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
专业实训干部滕振涛说:“破解老城区管理上的难题,需要创新思维。通过政企互通、居民商量,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优势,在街区的设计、规划和建造中始终考虑到人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处处可融入、处处可触及。”
开放共享:城市有温度
八月,杨浦滨江草木芳菲,江鸥点点。有人凭栏望江,步道上不时闪过矫健的跑者,上海市民惬意的生活为如画的风景增添了活力。
2017年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的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此后,惊喜不断,滨水岸线继续“生长”,其中“1号绿道”有望在年底贯通。这意味着黄浦江两岸的滨水绿道,长度上已经比肩纽约51公里的曼哈顿滨水绿道。
“我们了解到,开发黄浦江两岸,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刻意雕琢,而是在贯通和安全的基础上,根据浦江两岸的产业基础,将原来的底子慢慢‘着色’。”专业实训干部李风涛说,根据这个思路,黄浦滨江段在开发过程中,不少“原住民”得以保留。如浦东滨江后滩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原4公顷江滩湿地;杨浦滨江的船锚、徐汇滨江龙美术馆内的煤漏斗,以及原龙华机场的废弃油罐,不仅被保留,还与文创艺术相结合,赋予了现代功能,从而焕发出新的气象。
记者了解到,上海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中,坚持重大项目与小微更新齐头并进。一方面,通过以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为主题的“四大行动计划”,聚焦滨江开放、三大文化场馆、世博文化公园、张江科学城等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对于各类“边角料”,通过“行走上海”活动,关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和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创造,激发量大面广的社区空间“微更新”,努力为社区提供更为精准化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认同感。
“服务人民所需,是上海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价值。从规划、建设到服务、管理,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是上海从整体‘写意’到局部‘工笔’,从提升‘硬条件’到增强‘软实力’的细节描摹,对青岛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专业实训干部王振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