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产业用地交给谁?布局新兴领域、拒绝产业空心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
投资最后总要落实到项目上,项目总要落到土地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出让不仅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土地要素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稀缺资源,也是地方政府调控产业结构、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当下,通过土地出让来观察一座城市的产业布局,虽然与规划相比具备一定滞后性,但却是一个挤掉水分、只剩干货的观察视角。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含金量,还是得靠市场数据来检验,青岛能不能经得住这种观察呢?
中国土地市场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27日,青岛共出让工业用地258宗,比去年同期的179宗多出了79宗,同比增幅达到44%。其中,胶州以70宗名列榜首,西海岸新区以63宗位列亚军,即墨以53宗位居第3。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产业用地出让TOP100城市榜单,青岛位列全国第6,位居盐城、唐山、苏州、滁州、南通之后。疫情冲击之下,青岛的土地出让仍然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显示了青岛的产业活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资本对青岛的市场信心。
不过,土地出让数量自然与城市土地存量密切相关,类似深圳这种土地极为紧张的城市自然很难上榜。但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成绩也证明,城市实力不仅要看土地能承载多少项目,更得看项目的“亩产”怎么样、项目的质量怎么样。尤其是工业用地,它出让给了谁,基本就代表了未来几年内城市动能来自哪些领域。对于青岛这样的工业城市来说,工业用地的出让情况,格外值得拿放大镜好好看一看,因为工业正是青岛能否重现光芒的决定性因素。
去年6月份时,涛君曾经梳理过当时青岛的工业用地出让情况,当时超过半数工业用地,是被从事机械设备、建筑建材、农副食品、零部件制造等行业的企业拿下,传统行业依旧是中坚力量。但是在今年梳理时,机器人、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项目,就以极高的频率出现,西海岸新区尤为明显,初步统计,63宗工业用地出让中,有12宗土地出让给了机器人、生物科技、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项目,新动能聚集的趋势明显。
越是在发展压力大的时候,更应该咬紧牙关,不因短期利益而粗放利用宝贵稀缺的土地资源,西海岸的新动能聚集,或许就与这种思路有关。
项目挑地,地也得挑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业“标准地”项目遴选暂行办法》已出台实施,提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标准地”概念。
所谓“标准地”,是指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投资、建设、税收、能耗、环境、科技等至少六项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商,项目应符合地块产业方向和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排放增加值和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六项指导性控制指标要求。达不到指标要求的,原则上不予供地。
这是用地质量的制度性保障。
此外,青岛工业用地出让也出现了鲜明的“链”式特点。
例如在胶州,大批仓储物流项目,出现在了临空经济区、上合示范区以及周边区域;西海岸新区中围绕港口、化工,出现了一批配套的仓储、加工、资源利用项目;城阳的许多金属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带有明显的轨道交通印记;即墨和莱西则出现了诸多汽车配套产业项目……
例如,看城阳区土地出让分布的话,会发现在今年13宗工业工地出让中,有6宗属于棘洪滩街道,其中青岛康立德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6000套轨道交通配套产品项目、青岛动投智创投资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综合配套项目、青岛地铁创新产业园一期产业项目等,处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上下游,都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生态发展密切相关。2020年6月7日,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国际信息和智能制造(青岛)产业集聚项目签约落户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这些落户开工的项目,也将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与人才来青创新创业,这都会成为青岛发力“新基建”的产业资源优势。
仅从工业用地的出让情况,也能大概画出一幅青岛产业布局的地图,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布局模式,不仅能提高新项目的“存活率”,也能催生“老”项目的新动能,形成集聚效应后,还会天然吸引相关产业落地青岛,这就是产业链的“链”锁反应。
从工业用地的出让情况来看,青岛各个区市也在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各自的发展重点非常突出。差异化正是握掌成拳的基础,只有避免了同质化的产业布局,才能避免双招双引层面的恶性竞争,减少区市间互相抢项目的内耗式竞争,真正实现做大青岛的蛋糕。
土地出让关系的不仅是项目与投资的数据,更是区域发展的方向、城市产业的布局,是“站在未来看今天”的决定。青岛今年以来工业用地出让不仅是数量在增长,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这些都将成为青岛未来几年内的发展动能,青岛在土地出让上的“提质增量”,是越来越多企业家、投资者看好青岛的表现,而这些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布局,也会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活力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