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南墅镇土地规模化经营:下出满盘皆活的“棋局”
让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赋能
莱西南墅镇土地规模化经营:下出满盘皆活的“棋局”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马英歌 通讯员 郑海晶 戴润秋
“过去,4亩地年收入5000元,现在有了土地流转的补贴,还能在家门口的产业园上班,一年收入2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近日,在莱西南墅镇东鲁农业产业园内,果农左书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
推动乡村振兴,南墅镇“定向突破”,大胆尝试以土地规模化流转这一机制创新手段来撬动产业振兴这块“巨石”。一招活,全盘活,随着新机制的运行,当地党委政府带领群众不失时机地配套推进现代农业,从产业动能的转换,到农业新业态的培育,从精深加工产业链的构筑,到农民就业、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系列的创新“打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南墅模式”加快带动当地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土地规模化流转,盘活乡村振兴产业动力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启动产业振兴这一“引擎”,夯实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才能驶向快车道。
东石格庄村党支部书记吕洪海和班子成员最近特别忙,7月17日,他们一边组织人员对东石美丽示范片区进行规划建设,一边着手推进西石、盛家两个村整村搬迁改造的前期筹备工作。
“以前村民主要种植传统大田作物,产量和收入都不高。为了壮大集体经济,2012年,村里把村集体的70亩机动地统一耕种,2015年镇上整理废弃石墨矿坑又增加了160亩地。”吕洪海告诉记者,从2015年起,东石格庄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2019年将全村5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至村集体,党支部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成为全镇第一个完成土地整建制流转的村庄。
合作社采取“土地分红工资”利益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就是村民将手中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每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510元。而每亩土地产出的净利润,则按照“三三四”原则进行分红,即30%按土地流转数分配给流转户,30%用于合作社运营及扩大再生产,40%归村集体所有。
在这片昔日偏僻贫困的乡村,新的机制把农业生产者们纳入了一个全新的体系中,“这样一来,老百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村民李向阳感慨地道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在家门口打工一方面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同时还可以拿到土地分红,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像李向阳一样,村民们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拿到土地入股和务工分红“双收入”,果树到盛果期后每亩土地分红将过千元。今年年底村集体收入能达到80万元,明年全面丰收后毛收入将达到600万元……
据了解,目前东石村园区的种植总体规模达到760亩,栽种苹果、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目前合作社发展势头可喜,2019年收入达130万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00万元,“至2023年园区果园达到盛果期后,年收入有望达到500万元以上。”吕洪海信心满满地表示。
有了合作社这个强有力的载体,村庄的传统农业重焕生机,逐渐形成了一个“强磁场”。“乡村的年轻人会逐渐看到现代农业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潜力。”吕洪海兴奋地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建立青年农业人才培育学院,建立农业人才数据库,支持青年人返乡就业,提升乡村活力。”
昔日穷乡僻壤,今日村民将搬进“电梯楼房”……
一大早,南墅镇北墅村的农场除草工人唐国香已经在东鲁农业苹果基地中劳动。“以前,我家里种着六亩花生,年收入仅万余元,现在农闲时来合作社做工,每月能有2000余元的额外收入,年底还能得到农场分红,家里生活宽裕多了。”
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开展,生产资料闲置、农民生产经营知识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等问题,都成为了农业生产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一道瓶颈。
▲东鲁农业产业园不仅有大田作物、设施大棚作物,还设有专门场所培训农民农业技能。马英歌 摄
为破解难题,南墅镇率先创新“双向托管”模式,即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种植技术、日常管理、采收、销售等托管服务;通过技术输出、托管大户带动小户的方式一级一级往下辐射,形成“托管链条”。
“通过企业与托管对象建立的这种合作关系,我们得以深入发展精细化农业,帮助农民提高技术,脱贫致富。”东鲁农业产业园董事长李建波介绍,一方面,通过新型土地流转合作模式与双向托管服务,实现了优质标准化农产品的产出;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预处理中心的建设(线下大型果蔬保鲜库与农产品分拣中心),打造优质标准化农产品供应平台,将东鲁农业与土地流转及托管服务对象紧密连接,实现互惠共赢。“这种盈利模式既可以带动托管大户的积极性,又可以维持托管服务的良性循环。”
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往往带来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点在南塾镇的基层乡村得到了印证。村民的生产方式改变后,生活方式也期待着改变。
“村民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够改善居住环境,”李建波介绍,面对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当地党委政府认真谋划,运用创新思维整合资源,统筹上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等,同时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政策,推动了南墅镇东石美丽示范片区的诞生。这里规划打造了“乡村生活区、现代农业区、田园旅居区”三个样板示范区,让村民集中居住。
今年东石村率先完成全村的整建制流转,并向临近的西石、盛家村拓展。地还是这片地,“田”已不是那片田了。记者从这个片区的一期规划了解到,当地的村民们将住上7层的电梯楼房,还可享受到与城里社区一样的水、电、气、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
合作社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助力器”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促进村庄产业振兴,发展壮大村庄经济,让村集体、村民增收,南墅镇西台上村党支部书记曹显春有自己的想法。在争取发展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0万元后,经过深入考察比较,他确定在小马哥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设葡萄大棚,由合作社承建承租,既保证了大棚质量,又降低造价40%以上。
“给俺们建了这个大棚,村集体收入增加了6万块钱,合作社增加了15万块钱,你说,俺们有没有干劲?”提起葡萄大棚,合作社的村民一脸兴奋地夸赞道。
此外,曹显春还申请库区移民村发展资金30万元投入东石格庄农场,发展集体经济资金30万元投入镇资产管理公司,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多元。
▲西台上村的葡萄大棚里硕果累累。
葡萄有了,大棚也有了,可是葡萄园田间土路雨季泥泞不堪,旱季高低不平,葡萄运输难,水、电供应也不能完全保障,产销难题无法解决。于是,西台上村争取资金52万元硬化葡萄园田间路1000米;争取资金40余万元对村两处平塘进行深挖加固,疏通了泉眼,常年保持蓄水2万立方米左右,保证了全村400亩耕地用水无忧;争取电力部门支持,筹资10万元架设农用电线,群众用上了电泵浇灌,省事省力省钱。基础设施为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基础,2018、2019两年,村民种葡萄亩均收入超过1.2万元,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保障村民的利益,合作社在支付流转土地固定租金的同时,优先招募凭土地入股的农户,按照每人每天70元的工资待遇到园区打短工,也可以按照每月2000元的待遇专职劳作,使其在得到土地租金、收益分红的同时,还能得到务工收入,致富途径进一步拓宽。这项创新,让村集体有了更多收益。
现在的西台上村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的胡同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在中心街两侧栽植樱花、冬青等绿化苗木2000余株,修建了村民文化休闲小广场,安装了体育运动器材,安装监控实现对全村公共区域的守护;为全部农户办理了家庭财产意外保险;村委会开放式办公,党员活动室兼做村庄会客厅,及时化解一些小矛盾,拉近了干群距离,促进了村庄和谐……截至目前,西台上村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10个,集体产业项目3个,总投入332.8万元;村集体入账71.0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5.2万元,偿还债务29万元;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帽子,快步走上了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农民生活富裕。南墅镇通过土地规模化发展带动产业振兴,通过双向托管等途径创新发展特色农产品带动产业发展,以点带面,全力促进乡村振兴大发展。”南墅镇党委书记姜浩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