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太海中“闹险” 青岛热心市民和救护员联手营救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游泳具有危险性,敬请量力而行”是浴场滚动播放的一条警示语。7月8日8点53分,一名78岁老太在第一海水浴场游泳时突然遇险,热心市民和一浴救护人员联手救援,将其营救上岸并迅速送往医院。目前,老人已在医院接受治疗。
▲众人合力试图将遇险者托举上船。
海上遇险众人联手施救
随着岛城各大浴场全面开放,随着气温走高,不少人下海游泳享受夏日清凉。7月8日上午,记者在第一海水浴场拍摄时,偶遇突发事件。8点53分,海面上传来呼救声。在海面执勤的救生人员发现险情后,急忙向不远处的遇险人员靠拢。
▲岸边人员迅速接应。
记者看到,呼救人员距离岸边50米远,附近的游泳者迅速靠前帮忙,救生人员划着救生艇靠到遇险者身边。众人试图将遇险者托举上救生艇,但由于遇险者已经失去知觉,身体上无法配合,加之在水中难以施力,几次托举都没有成功。为了防止遇险者落水,船上的救生人员始终抱住遇险者的上半身。与此同时,两艘救生艇迅速驰援。一名赶来的救生人员跳上正在救援的船只,合力将遇险者拉上船。
▲医护人员对遇险者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赢得救命时间
8点57分,救生艇迅速靠岸,此时驻浴场的医护人员早已在岸边等候。遇险者被抬上担架后,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待其有生命体征后,迅速抬上浴场专用救护车。9时许,救护车一路长鸣载着遇险者去往医院救治。
▲遇险者被紧急送医。
今年第一次下海就遇险
事后,一名老人紧跟着上岸来到救护站询问情况。据老人介绍,出事的是他的老伴儿,今年78岁。“今天我们来办的更衣证,这是今年第一次下水。老伴儿会游泳,游得不错,不知道怎么就发病了。”老人告诉记者,事发时他和老伴一前一后地游,他在前,老伴儿在后。听到老伴儿说不舒服,他立即回头扶住老伴儿,然后呼救。当时,老伴儿口吐白沫,附近游泳的人也帮着在水里搀扶,然后救生艇就开过来了。
当得知老伴已经被送往医院,老人随后也赶去了医院。不久,护送遇险者去医院的医护人员回到救护站。据医生介绍,遇险者被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救援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
从发现人员遇险,到遇险者被救上岸、抬上救护车,整个救援过程一气呵成,惊心动魄。也正是救护人员的专业救治,才将遇险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创伤、中毒、溺水、触电等都会导致心搏骤停。及时通过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法,有可能增加病人生还的机会,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青岛市救生协会会长王超告诉记者,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施救,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施救成功率大于50%,因此进行心肺复苏时,要利用好黄金4分钟的救命时间。
据王超介绍,溺水施救首先应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岸上第一时间急救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严重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急救及时,方法正确,有时可使几乎无望的溺水者转危为安,但若耽误了上岸后的最佳急救时机,则可能会使整个救生工作前功尽弃。”王超告诉记者,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解开溺水者的衣服和腰带,清除溺水者口鼻淤泥、杂草、呕吐物等,如有活动假牙,应取出,以免坠入气管内。如果发现溺水者喉部有阻塞物,则可将溺水者脸部转向下方,在其后背用力一拍,将阻塞物拍出气管。如果溺水者牙关紧闭,口难张开,救生者可在其身后,用两手拇指顶住溺水者的下颌关节用力前推,同时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向下扳其下颌骨,将口掰开。为防止已张开的口再闭上,可将小木棒放在溺水者牙床之间。使头颈后伸,打开气道,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心肺复苏是使溺水者恢复心跳、呼吸的关键步骤,应不失时机尽快施行,且不要轻易放弃努力。
下水前热身必不可少
记者了解到,虽然各大浴场均已开放,但是目前海水温度仍不是很高。青岛市救生协会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到有救生员的浴场游泳,下水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如果老人体质不好,最好不要下水游泳,特别是患有风湿、类风湿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人。另外,游泳时不应空腹,否则容易造成头晕、疲劳、四肢无力,甚至抽筋。下海前应预冲一些水,让体表适应水温得到缓冲。老人游泳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根据个人体力每游几百米就适当休息一下,且要有人陪同。
王超说,游泳时如果遇到抽筋情况,不要惊慌。首先,应该深吸一口气,让身体保持仰头的状态浮于水面,同时用抽筋对侧的手握住抽筋的部位,将其用力向身体的方向拉扯,并将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的腿部膝盖上,可以帮助小腿伸直,减缓抽筋状态。如果出现手指抽筋的情况,则需要将手握成拳,然后用力张开,如此反复,迅速多做几次,直到彻底消除抽筋为止。手脚抽筋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不要紧张。游泳者要做的是尽量让口和鼻浮于水面,让四肢保持放松,以此节省体力,增加救援时间。
浴场工作人员提醒泳客游泳时要量力而行,多听浴场广播,熟悉浴场须知,海水浴场每天都将不间断地广播潮汐情况及安全须知。
岛城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术
记者从青岛市应急局了解到,我市在全国率先普及“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的先行先试城市,该培训工作得到前国务院应急办和应急部领导的肯定。截至目前,青岛市已累计8万人参加“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通过培训,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的配套项目,多次在大型活动中救助遇险和受伤人员,通过心肺复苏、外伤救治等技能,为专业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争取了时间,提高了生命的存活率。
在青岛,“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全市应急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青岛市95%以上的山地、岸际和城市应急救援任务,在突发意外等现场应急处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重点办好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12件实事的通知》要求,2020年度继续完成2万名“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工作。
(青报全媒体记者 于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