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解析高考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岛城名家与高考生们一起写作文

2020-07-08 10:50    青岛早报

写出时代

今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的作文主题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视角宏大,与时代主题共振。早报特别邀请岛城资深语文教师和教育专家,从高考作文的立意与写作方面进行解析。专家们一致认为,鲜明的主题便于考生能精准把握文章的立意,很难跑题;但高度统一的主题,也让作文素材和写作手法容易雷同,很难出彩。运用思辨思维,联系实际,把自我成长放在家国情怀的大背景下,是分出高下的关键。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陈鷟

想跑题难想出彩亦难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陈鷟对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目紧密联系了现实,中规中矩,没有超出人们的估计,也很好理解,想跑题都难,但要写出彩来也难,对考生的情思和文笔是一个考验。

“如果我来写这篇作文,我可能会在情感上着力,写一篇记叙文。我会告诉大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家庭三代人都是医生,其中90后孙女在爷爷和妈妈的鼓励下到前线抗疫的故事,报道中的这个家庭就是我的一个邻居。我把这家人‘移植’到我的身边来,近距离地写他们抗疫的故事。 ”陈鷟说。一方面写媒体报道中爷爷、妈妈两代医生对第三代90后小医生的鼓励和90后小医生的勇敢,写媒体报道出来的他们的彼此通信等;一方面会以邻居的视角,发现他们家彻夜不关的灯,窗帘上来回踱步的爷爷的身影,早起外出时妈妈的黑眼圈和泪痕等,以此告诉大家,其实面对疫情,谁都害怕,谁都担心,都是血肉之躯。但作为医护工作者,他们只给外人以坚强,给远隔千里的亲人以鼓励。 “最后,我会和很多在家里隔离的小伙伴们交流我的发现,让这个医生世家的家门口每天都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送来的温暖。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我会紧扣‘距离’和‘联系’这两个词,一条明线写他们一家三代之间的距离与联系,一条暗线写我们整个社会在疫情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联系。 ”陈鷟说。除了情感方向,他认为这篇作文选择对社会乃至对文化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但这样的一篇议论文要出彩,对一个中学生的要求可能更高,难度可能更大一些。

(青报全媒体记者 赵黎 王世锋 郭菁荔 耿婷婷)

青岛58中高三班主任、语文老师 丁旭东

作文主题扣紧“隔离不隔爱”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曝光后,青岛第58中学高三语文老师、班主任丁旭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旭东老师潜心研究语文教学多年,是青岛市2020届高三语文核心小组成员,参与了青岛市模拟考试作文标准制定工作。

丁旭东认为,本次高考作文,从“疫情”这个大背景出发,引导考生去思考“疫情期间的距离和联系”这一对看似矛盾却紧密相连的关系。材料中有很明确的提示,因安全的需要,在国家部署和全民努力下,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防疫距离”;又因为奉献者们的努力而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这也是考生要反思的问题——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当然,文章的最后,还是要联系具体现实,谈一谈如何融入到保持距离的安全和加强与社会、国家的联系上。整体上说,隔离不隔爱是这次作文的总基调。本次作文不容易跑题,但个人认为写得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思辨思维学会联系现实谈做法等因素应该会成为得高分的重点。

高考作文对于文本没有任何要求,但丁旭东认为,可以利用演讲稿等熟悉的形式展开写作,处理得当,也算是发展等级里的创新。

(青报全媒体记者 周洁)

资深教育主编、青少年成长专家 兰君

把自我成长融入家国情怀

高考首日,“含分量”最高的作文题目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集体热议的全民话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视角宏大,与当下的时代主题共振。 ”在资深教育主编、青少年成长专家兰君看来,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既要锚定当下现实,又要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疫情下的思考和价值重塑,每个考生为此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开放大题。

“今年高考作文题主题明确,立意方面不存在多大难度,只要立意准确,不偏题,分数基本不会出现很低的情况。对考生来讲,材料具有普适性,考生不会因生活水平和背景的差异对题目产生模棱两可的理解,达到了考查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兰君认为,因为对主题的高度统一认知,写作素材和方法也容易严重“撞车”,趋同化的“表面文章”会占一定的比例。考生的高下之分,可能主要看布局谋篇的独特功力,有没有内容上的思辨力和文采上的充分展示。

“好的作文题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充分的开放性。分析近年高考作文材料,如果很好地抓住其引导语部分,往往就能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思维能力强、思维水平高的考生,一定会在关键词的有机关联上有所体现。 ”兰君说,题目中的关键词,“距离”有远近,“联系”有亲疏,这其中大有深度文章可做。

“写作切入点可大可小,可宏观把握,体现出个人与家国时代的关系,也可以从自身的感受写起。 ”兰君分析说,可抒情可记叙也可以议论,但要体现出来个人的抱负、眼界,不要一味空谈,要多从个人角度谈出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见解。作文应该表现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对未来的洞见以及对社会的担当。高考侧重于引导考生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将自身的成长节点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好的作文都是“有我”之文,把自我成长放在宏大的家国情怀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谋篇内容才有可能冲击一类卷。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必须关心时政,准确把握时代脉动,拥有家国天下的胸怀抱负和思接千载的开阔视野。

(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海龙)

师生范文

陶利坤
曹光宇

逾越相距的寒冬 感受相系的温情

■陶利坤:青岛第十七中学,高二一班学生

居家隔离、云服务、一米线是人与病毒的理性距离。各行各业的坚守奋斗,是人与人的密切联系。

拉开距离的是病毒,密切联系的是温情。病毒席卷全国,温情却无处不在。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暴发之时连夜赴往武汉,使英雄与人民相系。张文宏带领值班队查房,慰问重症患者病况,让医生与患者相系。某网站美食博主为已逝的李文亮医生做他生前最爱吃的炸鸡腿,以缅怀李医生,是不同行业之间的紧密相连。各大明星红人捐赠款额与物资,是榜样与群众的联系,国家下令提供患者治疗所需的费用和设备。是国家与人民的联系,中国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像是一张充盈的蜘蛛网,它饱含的不仅是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凝聚力,更是融化于你我,散落于人间的温情。

距离是暖春前的寒冬,终将逾越;联系是透过云层的暖阳,永恒相随。与其说疫情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不如讲疫情使人们的密切联系浮出水面,系于人间。因为这份温情一直都在,它在每个人的心底悄悄燃烧,只是疫情带来的寒冷需要它的感化。生活中从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中国人从未丢弃温暖,只是将它藏于心中。平平无奇身着白衣的医院护士,每天在医院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却能在国家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地冲入医疗队,援助全国各地,那一刻的承担与责任,正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即使工作平凡,那份寄于心中的联系,捧在手中的温情,也将勾勒出你伟大的轮廓。像是阴雨天的蜘蛛网,不被轻易发现,但却是一鸣惊人的坚固与温暖。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正是有爱才让人们逾越距离的寒冬,去感受联系的温暖。但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雄伟力量,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最伟大最高尚的品质,就像罗素先生所讲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此刻的我,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请怀着这份民族自豪感与万众一心的雄伟力量去逾越距离的寒冬,感受紧紧相连的温情。

与自己的距离

■曹光宇:毕业于青岛二中,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很多字眼具有天然的迷惑性,“距离”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时,会习惯性地代入“以我观物”的视角。然而“距离”并非必然指向外在,我们与自己之间同样存在距离。

我们与外界的诸多联系因新冠疫情而被阻隔,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被微信问候代替,师生同事之间的交流转向线上。城市的夜空依然灯光闪烁,但却不知为谁而亮。我们于是变成了孤岛式的个体,但这也倒逼我们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心。

因为疫情虽然隔离了人群,同样也消解了借口。 “不得不去”的交际应酬不复存在,“没有时间”的万能理由瞬间瓦解。我们不用挤公交和地铁,不用进行无谓的寒暄。疫情中的我们有大把的空闲。然后呢,时间都去哪了?我们是否翻开了尘封已久的书卷,拨动了灰尘满布的琴弦?之前因为所谓 “忙碌”而无暇着手的事情,是否一一提上了日程?

我们看到一种大分流。有人狂飙突进地阅读、学习、写作、思考,此前停滞的书稿以每日万字的速度逐渐生长,还有家人的陪伴与久违的温情。他们淡定,坦然,勤劳。有人夜以继日地刷微博、打游戏、看网文,以最放任自流的形式挥霍时间。他们或许也有愉悦与兴奋,但终究归于空虚与惶惑。于是真相得以揭晓:从前所谓的奔波忙碌、身不由己,到底是生活压力与社会规范所致,还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德尔菲神庙有一句著名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在疫情中被迫直面自己,由此缩短了与内心的距离。工作是我热爱的事业,或只是谋生的手段?忙碌是真切的理由,还是借口与托词?亲情是一种陪伴,还是一种负担?当时间不再构成实质性约束,我能不能找到一件事情并投身其中,幸福到忘记吃饭?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而言,疫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负面冲击,所有人的生命健康都受到直接的威胁。但从个体认知和成长的视角来看,它并非对所有人形成均匀打击,而是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切面,让人们得以呈现出差异化的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借此良机,刀刃向内地开展自我剖析,那么白衣执甲的战士们的付出,在守护我们的健康之外,也就具有了另外一重意义。

《水浒传》中,鲁智深圆寂之前念偈曰: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疫情不会成为掩埋所有人的雪崩,但却会成为唤醒一些人的潮信。

隔开距离为人民,密切联系因担当

■丁旭东:58中高三语文老师,青岛市2020届高三语文核心小组成员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新冠疫情突发,“距离联系”话题适时,人人皆有思考。防疫为何需要人们拉开距离,抗疫又是如何密切人们联系?作为一名亲身经历疫情的高三老师,很荣幸就“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这一主题和大家交流,我的发言题目是隔开距离为人民,密切联系因担当。

防疫虽拉开人们空间距离,却实为人民利益安全;距离的拉开,彰显的是国家防控措施的果断,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

同学们,面对新冠疫情这个“不速之客”,你是否有不能与亲人聚会的不甘?你是否有不能及时开学的不解?你是否因安全 “一米线”而感觉不适应?你是否因不能进入体育场大汗淋漓而遗憾?没错,防疫确实拉开了我们亲人、同学等的距离,但是相信大家一定会理解和等待。因为正是这些距离的拉开让我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和安全,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儿女的众志成城,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制度优势。有如此制度优势,病毒怎不驱散,人们的联系怎会疏远。

抗疫虽隔空间距离,却拉近心理距离,让人与人更加友好密切,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对疫情。

同学们,大家是否觉得青年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追求自己的“诗与远方”为明智之举?是否觉得“亲邻互助山成玉”的局面已成过去?我相信,这场抗疫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城乡社区志愿者用危险之下的担当让我们感叹“社区一家亲”;快递小哥、人民教师、新闻工作者们用他们对平凡岗位的坚持,让我们与社会相连;白衣天使们用“除夕赴荆楚”的豪迈让国人心系武汉。同学们,疫情虽隔离空间,却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密切、互助,让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我们真的应该乐于助人,我们真的应该为成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抗疫密切了我们与社会、他人之间的联系,让我们认识到家国不可分割,你我皆有联系,这才是抗疫中最宝贵的财富。

同学们,交流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疫情中“距离”与“联系”看似矛盾,其实密不可分。鲁迅有言“无尽的远方,均与我有关”。针对疫情,身为青年的我们,需继续因安全而拉开距离。用“拱手礼”代替“握手拥抱”,坚持戴口罩,坚持不到人群密集处,公共领域自觉与他人隔离都是一些好的选择。当然,我们更应该反思与家人、社会和国家的联系。联系亲人,真正地倾听和感受父母的爱;联系社会,在安全的情况下,参与到社区的防疫和宣传工作中去。联系社会,立志成为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的医务工作者,立志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立志成为脱贫攻坚的“孺子牛”都不都是一些很好的选择吗?

同学们,易卜生曾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掌舵者”。愿我们都能从“疫情的距离和联系”这个思考中获取成长的养分,继续因爱隔开安全距离,迈向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康庄大道!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系丁旭东老师发来的 “下水文”,为大家高考作文写作提供多一种思路和角度。 )

名家写作

昨日,广大高考生迎来了人生的首次大考,今年的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对于这么一个主题,你会怎么去写呢?6位岛城名家与高考生们一起写作文 (限于版面,文章有删减)。

心心相依抗疫行

■刘耀辉:作家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 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己亥庚子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神州大地,延续千年的归乡拜年传统被迫中断了。

在外辛苦一年的小伙子想要回老家,路封了;刚出嫁不久的新媳妇想要回娘家,不让了。随着社区、公园、广场被封闭,热衷于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都回家猫着去了;而随着旅游、购物、餐饮等行业停工停产,很多习惯于呼朋引伴的年轻人也都被挡在了家门里。

等到迫不得已要外出时,大家才蓦然发现,疫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陡然变远了:口罩遮住半张脸,相隔至少一米远,聚众活动不允许,排队要看安全线……仿佛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这可怎么办?

好在凡事都有两面性,疫情无情人有情!虽然疫情使国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增大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更近了。这突出表现在亲朋师友间的联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多了。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若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其实是有助于个人幸福、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每一个奋斗者和建设者的心与心之间,又必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客观地看,新冠肺炎疫情虽然迫使我们与他人接触时要保持距离,但也极大地增进了民族的凝聚力。它促使我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敲响了21世纪20年代的开场锣:

“武汉,挺住!中国,挺住!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于是,我们看到了全国十九个省市驰援武汉,一大批最美逆行者奔向抗疫前线;我们看到了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白衣天使们,呕心沥血筑起了防疫战线;我们看到了坚守在抗疫岗位上的许许多多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这一个个可爱的人,这一颗颗火热的心,交织熔铸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你要相信,疫情中发生的这些生动的中国故事,必将把十四亿中国心灵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迸发出更加强大的中国力量。且让我们心心相依,共盼福佑中华,疫情消散,同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远和近

■张金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胶州七中教师。在《人民文学》等发表作品若干。曾获老舍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

庚子年初,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猝不及防地袭击了人类。新冠病毒肆虐,众多的人被感染、被吞噬生命。为隔离病毒,各类聚集性场所关闭,聚集性活动取消,走亲访友中断,人们居家不出,以互不相见的方式隔离病毒的传播。人和人之间,突然远了,不仅仅隔着一只口罩,更隔着戒备和猜忌。难道人类的相互信任就此土崩瓦解,相互依存和报团取暖即将被改写?当两个行人相遇,他们故意远离对方,空旷的街上变得更苍凉了。病毒在人和人之间站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就算是一家人也开始互相戒备,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纷纷用分餐制就餐。

远离人类和野生动物,“远”似乎是最安全的。戒备产生疏离,“远”也产生着寒意。

因为要“远”,兄弟姊妹不能相见;因为要“远”,父母子女不能拥抱;因为要“远”,恋人爱人不能亲吻。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只有眉目传情、电话问候和内心的牵念。

在这特殊的时期,“远”就是人们的保护伞和救生衣。但是,却有与病毒面对面严酷对峙的勇士。他们是离病毒和危险最“近”的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死神面前,医护人员屹立在最前沿,他们都是血肉之躯,是最易感人群,但谁都没有退缩。

有多少人像他们一样,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倾其所有。蔬菜、粮油、米面、口罩、消毒水。 “只要我有,都会送出去。 ”一辆辆专列抵达武汉,一腔腔热血在惦念着疫区。我们远吗?在朋友圈,我看见非疫区的朋友说:物业在分发免费的蔬菜,这份情该怎么还?他们不知道得到的物资来自何处,送出温暖的人是谁。但是天下一家,你的得到和你的给出,目标都是亲人。我们因为疫情而需要“远”一点距离,但我们的心却因此而团结得更紧、走得更近。

天下一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抵达那被病毒占据的高地拯救一个个病人;天下一家,物流车、出租车、快递小哥在烽火前沿运送物资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天下一家,那架送疫区远行人回家的航班,翅膀飞过云端、飞过峰顶、飞过灾难的笼罩的城市,送亲人回家。

我们并不远,志愿者在卡口执勤,环卫工人每天洒扫、消杀;我们并不远,教师们在网上谆谆教导,疏导和引领斗室里的飞翔,科研人员在夜以继日地从病毒中寻找答案和福音。天下一家,我们从不疏离,我们看似很远,但是并肩在一起。

那么远,这么近

■桂鱼:青年诗人书评及影评人 青岛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 青岛·琴岛作协理事

库切在 《凶年纪事》中,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形容为棋盘上的博弈:“在人类生命与病毒的棋局中,病毒总是执白先行的一方,而我们人类总是执黑。病毒先走一步,而后我们作出反应。 ”

2020年,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日常。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为了尽可能地做好防护措施,“距离感”成为了日常活动的前提。居家,谢绝互访;出门,戴好口罩。从公共场所到私人接触,我们停留在各自的缓冲区中,以最恒久的耐心,守一份安全的自觉。

病毒阻断了个体的行动,但却无法阻止众志成城的集体力量。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赶往抗疫一线;各地基层干部和志愿者轮岗值守;社会机构和商家纷纷启动线上模式,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物流从业者不辞劳苦,保证物资畅通,以及粮食果蔬的及时供应……

或许你还记得那位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他挺身逆行,以一己之力,组合社会资源,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为医院筹集物资餐食。 《人民日报》称赞汪勇是抗疫时期的 “生命摆渡人”,而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组局的人。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组局者”的努力,原本因隔离而产生的种种障碍与匮乏,才渐渐消弭于无形。最朴素的善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名为“共情”的连锁反应。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有限的,心与心之间的情感交集,却是无限的。正如加缪笔下的里厄大夫和志愿者塔鲁,在对抗鼠疫的战斗中,素不相识的两人成为朋友。崇高的志愿与无私的奉献,连接起两个高贵的灵魂。

笛福在 《瘟疫年纪事》中写到:“正是由于值此灾难之时人们缺少彼此交往,才使得任何单独的个人不可能去了解发生在不同家庭里的所有特别事件。 ”

四百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一场巨大而凶险的疫情,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却早已不是笛福笔下的隔绝与猜疑。理性令我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情感令我们懂得如何关怀他人。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当疫情强行分隔了人群,我们却比任何时候都能够感受到,群策群力所带来的温暖,以及同心同德所催生的自信。

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不是自上而下的理性计划的结果,而是在数百或数千分散个人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单独的个体,或许都是时代的碎片,但拼到一起,便是一幅命运共同体的壮丽图景。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那么远,又这么近。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及合作对接会

2020-07-08    青岛日报

@高考生,明后两天等级考第一场8点开考,注意考场变化!

2020-07-08    青岛日报

市内三区小升初招生工作结束 本周六起陆续领取通知书

2020-07-08    大众报业

图说|热爱生活的青岛人原来这么幸福!

2020-07-08    青岛新闻网

大学路,你到底有啥好逛的?

2020-07-08    青岛新闻网

仅用120小时!上海工业互联网项目落户自贸区青岛片区

2020-07-08    青岛日报

【7月福利】贝壳商城每日11:00上新,原贝壳数1折兑换!超超超划算!

2020-07-08    青岛新闻网

青岛市气象局副局长丁峰明日下午做客民生在线 提问中

2020-07-08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