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媒体刊登了一封来自青岛的“邀请函”
从胶州湾畔到黄浦江畔,五月风劲,浦江潮涌,两座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同框”!
7月6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及其旗下的《文汇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一条特别的广告——“让浦江潮涌胶州湾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引发不小的关注。
这则“邀请函”颇具设计感,左侧是高楼林立的上海陆家嘴,右侧是青岛的地标栈桥、五月的风、奥帆基地以及拔节生长的城市森林。青岛隔着大海,向上海发出合作的邀请。
观象君还了解到,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带队、多位市领导、局长组成的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已经启程奔赴上海。
两座颇有渊源、气质相似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千里相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期待。
1
身未到声已远
这两天,“青岛即将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舆论对于两城的相会颇为关注。
7月5日一大早,由澎湃新闻出品的“百年长情,看五月的风拂动新上海滩”一文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写道,一八九七年五月,上海,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在这里诞生,开启了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新篇章。也是在这一年,青岛开埠,用一座港口敲开了金融业的大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溯这段极其珍贵的城市发展史,方才后知后觉,原来青沪两城早就因“开放”而结缘,因“港口”而相知,因“金融”而相遇。
对于此次青岛与上海的相会,文章认为,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使命,描绘新愿景的青岛,于7月奔赴上海,当“五月的风”拂动新上海滩,一条走向未来的青岛路径,或许即将呈现。
7月6日早上,上海当地媒体一篇关于“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的报道再次广为传播。
文章写道,对于城市走向来说,时代能改变一切。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上海青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青岛不再依赖纺织业,“五朵金花”等制造品牌开始崛起,纺织工业相继转移至其他地区,上海同样把重心开始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上青天”也就渐渐淡出中国城市的发展舞台,变为陈年往事。当未来已来,经历时代变迁后的上海与青岛,因为现代服务业,终于等来了“再续前缘”的机会。
全国能用“大”字来称呼的城市并不多,“大上海”无疑最耳熟能详的、最令人口服心服。
上海之大,不在于地域——面积仅为6340平方公里,约为青岛的一半,而在于包容。上海的文化传统向来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历史上就是一个各种文化交融、共存的地方。上海人对各种文化现象比较见多识广,对各种各样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都能够容忍,有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开放、宽容心态。
这在上海当地媒体这两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得淋漓尽致。“学霸”上海敞开胸怀,欢迎意气风发的“学弟”。这让我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双城互动充满期待。
2
再续“百年情缘”
只有相似经历、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互相懂得,脾气相投。城市亦然。
展开中国地图,青岛与上海好比点缀在漫长海岸线上的两颗明珠——青岛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上海位于东海之滨、黄浦江畔,两城直线距离仅为500多公里,物理上的距离很近,而这一次的牵手,无疑将大大拉近两地在心理上的距离。
青岛与上海身上有着极其相似的特质。回望过去,两城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网红”,民国时期,青岛与南京、上海、汉口、天津并列成为中国5大“特别市”。
而青岛与上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上青天”这段共同奋斗、共享荣光的情谊。回望百年前的中国,纺织工业是最重要的工业门类,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直接左右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谁抓住纺织业的发展红利期,谁就能在当时的中国城市发展版图中,脱颖而出。
作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青岛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形成了纱纺、印染、机械制作等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体系,生产规模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天津第三),是国内三大轻纺工业城市之一。解放前夕,上海、青岛、天津三市棉纺织设备占全国70%左右,令青岛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纺织工业基地的地位不可动摇,城市的经济发展排名也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始终处在全国前列。这个时期的中国城市格局,是属于上海与青岛的荣耀。
青岛与上海更大的“共同语言”还在于开放。可以说,上海和青岛都是“吃开放饭”起家的,而且都是从被动打开大门,被裹挟着卷入全球化的河流,到主动开放,融入世界。在“对外开放圈”两城有着更多的相似点:都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都是“自贸城市”,都是“上合之城”……
有一种开放就做“上海”,梧桐树下、弄堂小巷,从浦江畔到长三角,这里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从全国第一家保税区到第一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从第一块土地批租到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上海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探索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为我国全面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开放基因、开放智慧、开放行动,成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让上海成为全球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开放高地。
上海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层次越走越高,身位越来越靠前,这是青岛需要学习的。
有着这么多共同经历和共同话题,青岛与上海此次一定很多话可以聊,有很多事可以做。
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上海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青岛此行有侧重点,那就是求学现代服务业。
为什么要学习上海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
去年,青岛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0.9%,首次突破60%大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达81.7%。
服务业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相当关键,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无论是跟自己的战略定位比,还是与先进城市比,青岛服务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急需提升、追赶。这也是此番专业实训聚焦现代服务业的初衷。
在舆论看来,现代服务业如同一条纤细却坚韧的红线,牵起两座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而当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重新建立,青岛试图以现代服务业为钥匙,寻找青沪合作发展的契合点,无疑将再续青沪两城的百年情缘。
为了把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好做法学深悟透,青岛采取了选派干部体悟实训的方式。这一方式已经在“学深圳、赶深圳”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非常有效。
6月28日,王清宪为首批51名赴上海体悟实训干部做了两个小时的“动员辅导”,并为他们送行。在上海,实训队员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上海场景,带着问题学,用心体悟,通过现代服务业的窗口,透视上海改革发展的全貌,剖析上海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逻辑,体悟开放包容的真谛。
这一消息发布后,在上海产业界、企业界引发一定影响。6月29日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行的一场半导体产业论坛上,多位参会嘉宾聊起青岛的这一新目标时认为: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青岛这个因制造业而闻名的城市,找到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有了这51位青岛实训干部“打前站”,让上海各界亲眼目睹了青岛“拜师求学”的诚意,此番青岛与上海的交流对接自然更加顺畅,更容易出成果。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青岛与上海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观象君将密切关注,为粉丝带来新鲜、深度的“风从海上来”,敬请关注。
作者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