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打造海洋产业生态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动力源,产业是着力点。作为国内唯一海洋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区,青岛蓝谷积极发挥科研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前不久,这里最新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刚刚执行完西沙海域水下勘察任务,为海洋环境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是水下机器人在西沙海域勘察时拍摄到的画面。这种长棘海星,喜食珊瑚虫,过度繁殖会威胁岛礁健康与生态平衡,及时了解它的生长地点和状况,对保护珊瑚礁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在这次调查中,勘察队员们借助新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在十多个岛礁开展调查。
水下机器人研发人员朱家村:我们水下机器人搭载摄像机和水质传感器,可以通过屏幕实时观察海中珊瑚的生长状况,还有长棘海星的分布等,可以为今后的海洋环境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技术方案。
在水下调查任务中大显身手的机器人,是青岛蓝谷80后科研团队今年研发出来的。2014年落户青岛蓝谷时,这个研发团队只能从事一种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团队和这里的十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现在已经有30多种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了7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
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部长刘玉龙: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涉海科研成果,产业项目、创新要素在蓝谷聚集,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目前,青岛蓝谷已经汇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23家“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3家高等院校、研究院,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0多个。在这些海洋“科创大脑”的辐射带动下,青岛蓝谷着手打造了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大数据等产业集群,目前已落户企业四千多家。
为把海洋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引领优势,前不久,青岛蓝谷管理局还发起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检集团等43家机构成为首批成员单位。联盟内联入驻机构,外接国内外顶级高校、重量级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要把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创新资源汇聚起来,对项目的引入落地,全链条、全方位地服务,把整个产业生态链打造健全,实现海洋科技资源的“聚合”到海洋产业发展地“聚变”,不断在蓝谷诞生出来能够引领世界的海洋科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