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山|清华、国科大、南开来了!“名校外援”助推青岛优质教育“开枝散叶”
清华、国科大、南开来了!“名校外援”助推青岛优质教育“开枝散叶”
今年秋季学期,青岛预计有17所新建中小学投入使用,还有一些学校预计在今年年底竣工。这其中,有一些学校头顶“名校光环”,颇受瞩目。
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是个不老的话题。近年来,受外来人口增多、全面二孩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等多重因素影响,青岛中小学及幼儿园生源不断增加,学位供给更加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每年,青岛都有一批新学校投入使用或纳入建设规划,除了“土生土长”的新学校,青岛还积极引入“外援”,引进知名企业和名牌高校来青参与办学。教育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教育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选择也更加多元。
1
院士博士当导师,名校“扎堆”来青参与办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附属学校
来青参与办学的名校,大都有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城阳区联合创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民办公助),将于今秋迎来首批学生。届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金战将来青担任执行校长,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委派10名院士及90名正副教授担任校外兼职辅导员。
青岛莱西南开学校(民办)的招生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学校在简介中提到,天津市南开中学原副校长贺海龙担任总校长,师资中包含三位南开大学博士。
将于今秋启用的青岛京华学校(民办),也在对外宣传中介绍自己具有“清华基因”。
此外,已于2019年启用的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力量及资源,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副教授刘名卓担任校长,选聘原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校长陆桂英担任执行校长。
预计于2021年启动招生的青岛启迪中学(筹,民办),将由清华附中秦汉学校全面管理,依托清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办学。
清华附中青岛学校(公办)计划在今年正式开工建设,清华附中将向青岛学校输送先进办学理念及管理模式,并全面负责青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工作。
2
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合力弥补教育短板
名校名企纷纷来青参与办学,而且以民办学校居多,这股“热潮”因何而起?
青岛市素质教育促进会副会长、青岛市委党校李光全博士认为,社会需求和政策支持是主因,其中社会需求又包括学位需求和优质教育需求。
青岛市2019年统计年鉴及公报数据显示,在普通中学(初中+普高)阶段,2016年在校生35.6万人,2017年为37.2万人,2018年为38.5万人,2019年达到40.9万人,生源呈逐年递增趋势。再加上“二孩潮”、消除“大班额”等因素,各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学位“吃紧”现象。为了保障孩子入学需求,一些学校开始扩招或改扩建,与此同时,新校规划和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有学上”只是最基本的需求,“上好学”是每个学生和家长的渴望。特别是在中学层面,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对优质初中、优质高中的需求更为突出。
另外,政策环境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青岛市民办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鼓励捐资或出资办学,独立举办或合作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去年年底发布的《青岛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攻坚方案(2019-2022年)》明确提出,到2022年,力争新引进2-3个优质教育集团实施委托办学,新引进3-5个优质民办教育集团、知名企业来青办学。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办教育成为比较好的投资方向和投资业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马勇军也指出,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充分补足教育的短板,倡导和支持外来资源办学,能够缓解当地政府兴建学校资金不足、教师不足等问题。
3
“公”与“民”良性互动,教育格局不断翻新
海信学校的学生在海信科学探索中心研学
“外援”的纷至沓来会给青岛的教育格局带来哪些变化?
在马勇军看来,市民将有望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借助名牌高校的科研力量和教育资源,民办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站在高起点上,更有利于这些学校在后续发展中进入良性循环;公办学校也可以实现本校的高水平发展,同时有望带动整个区市教育质量的提升。
以崂山区为例,多年以来,初中教育一直是该区的一个“弱项”,而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作为该区重点打造的品牌学校,从上海引进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成熟的课程研发体系,有望扭转先前的“落后”局面。
李光全认为,外部教育资源,特别是民办教育资源的引进,将促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相互促进乃至相互合作的局面。民办学校为了快速崛起,会从公办学校挖老师,与公办学校抢尖子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办学校更加注重对教师团队的培养以及对教育质量的提升。随着一个个教育集团的成立,不少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形成合作,加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外部教育资源的引进,将让青岛的办学主体更加多元、育人模式更加丰富、教育特色更加凸显。可以看到,教育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国企、民企、专业化的教育投资集团纷纷投资教育领域;而民办学校为了快速发展,也在探索更多元的育人道路,例如在办学中凸显国际化、艺术化等,让学生的选择更加丰富。
市人大代表,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也表示:“教育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需要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基础教育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良好局面。”
曾经,青岛中学的入驻,海信学校的开张,都凭借其教育资源优势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可以想见,不久的未来,青岛的学生除了二中、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中、青大附中、超银中学等名校之外,还将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供选择。
4
做好教育“慢活儿”,
让“名校基因”真正融入骨血
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的生物实验课堂
“名校光环”的加持有助于新学校特别是“外来户”迅速提升知名度,但是如何让“名校基因”真正融入骨血,而不是演变成招生噱头?
“名牌高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是怎样的,将决定学校的办学实效。”马勇军说,合作机制多种多样,有的是由高校派驻管理团队,将整个管理机制和教育模式迁移过来;有的是派遣高水平校长、执行校长来统筹学校管理;有的是在挂牌后高校定期派遣专家来指导;有的则类似于加盟连锁店,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统一到总部参加培训……
任何一种合作都面临着费用和责权利的问题,通常而言,费用投入越多,高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越紧密。“国内有的学校只是挂个牌子,对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打个问号。”马勇军说,“也存在这样的案例,挂牌一两年之后双方已经不合作了,但牌子仍然挂着,这就难免沦为招生的工具。”
马勇军认为,对于这种办学模式,应该有一套监管测评机制,学校挂什么牌子、叫什么名字,高校应该有哪些实质性的投入、派驻或培养多少人员、教研方式如何、持续时间多久、效益如何,这些都应该有定期评价。
观象君了解到,对于名牌高校附属的公办学校,一些区市教体局已经制订了专门的合作目标和评估体系,以此衡量高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实效,以及引进校长的施政效果。
“教育是个慢活儿,需要一定时期之后才能看到成效。”某区教体局负责人告诉观象君,“如果届时办学成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会按照合同终止引进校长的聘期,同时与高校协商调整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