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创业青岛故事汇③|企业家在青岛的几个“没想到”
青岛日报2020年6月3日3版
企业家在青岛的几个“没想到”
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强:
副局长周末陪着出差,促成三千万大订单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晓峰
“原本这次竞标竞争激烈,政府领导走访企业时,得知我们这个订单有一定难度,决定与我们一同南下。”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强刚刚与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下了一笔3620万元的电机生产线订单。
时间紧、竞争激烈,中特何以顺利拿下这笔大单?这离不开市民营经济局干部不远千里南下广东中山的一次站台。
5月16日,市民营经济局副局长张琳陪同李学强坐上早上6点50分的飞机,11点半降落广州,再转乘大巴前往中山,下午两点多吃上一口午饭,直到下午3点两人才风尘仆仆到达大洋电机。
与一般意义上的为企业站台有所不同,这次张琳是利用周末时间,带着为企业服务的诚恳和青岛招商亲商的政策,直接帮着企业推销产品、拉订单。
这在向来以营商环境著称的南方城市也很罕见,让大洋电机总裁徐海明很是吃惊:“你们青岛的干部千里迢迢为一个企业争订单,这个订单不给你们给谁!”
当然,最终获取这笔大单,中特首先靠的还是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为格力、美的、LG等知名企业定制电机生产线,占据国内无刷直流电机装备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而领导干部的站台更让这种优势如虎添翼。
“政府站台对企业开拓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让大洋电机感受到了青岛打造电机产业集群的决心。今年不少电机企业削减了产线投资计划,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一单。”李学强说,“这次帮扶让我感受到干部们真正把我们当作自家人,我们也把干部当作自己人,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政府。”
对张琳来说,南下广东的周末两天时间花得很值。“和企业一块跑订单,政府部门有独特的优势,能让对方看到青岛对中特的重视。企业的技术实力、价格优势,以及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态度、在上下游产业的影响力,这些综合因素打动了大洋电机。”他说。
从另一个维度看,政府用公信力为一家企业背书,更显示出青岛尊重企业家、尊重财富创造者,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推一把。
在去年11月15日举行的“发现未来的青岛华为”民营经济创意会暨青岛市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上,中特发布了“‘动力谷’让青岛动起来打造新型电机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意方案”。半年多时间过去,中特已延伸到轨道交通电机等装备制造领域,并与海尔卡奥斯合作打造引领“中国制造2025”的全智能化无人生产车间。
“创意方案怎么落地?青岛电机产业车多马少,先把马壮大,然后再扩车。中山这一单其实就是创意方案的一个延续,从具体的事着手,把中特壮大。”李学强表示。
“政府帮助我们和外地企业打交道,可以获取他们发展的想法,由此把他们引到青岛来。创意方案是敞开的,要把电机产业链搭建起来,国内外企业都可以来青岛落户。”李学强认为,政府为企业站台,不仅给企业发展很大助力,也可以推动招商引资。
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中特逆势而上,业绩远远超过去年,与政府的这种全方位支持大有关系。算上这笔最新订单,上半年中特已接单8000多万元,全年目标产值有望超过1.5亿元。目前,中特已启动科创板上市,招商证券团队和毕马威财务团队进场开展尽职调查。
不过,李学强也有了新的烦恼:“发展太快了,车间已经不够用了。”在中特位于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加速器的厂房内,订单已经接满,新设备放不开,场地问题亟须解决。
“鼓励创新创意,用平台思维帮助企业赋能,调动政府、专业机构和上下游对接,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同时,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订单、生产、场地等实际问题,既需要创意平台的造势,也需要政府一点一滴、一件一件去做,让企业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只要你有创意,政府就会支持。”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高善武表示。
万洋众创城项目副总经理陈显静:
项目从签约立项到征迁倒地,仅用两个半月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任晓萌 通讯员 王钰淇
“没想到胶州效率这么高!”6月2日下午,在位于胶州市九龙街道的万洋众创城项目现场,项目副总经理陈显静笑着说,“有了政府这个强引擎助力,我们的项目进度就像摁下了快进键,马不停蹄全力加速。”
落户胶州的万洋众创城项目,投资额达到100亿元,计划建设集智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及生产生活配套为一体的低碳智造众创园,引进众多以装备智造、电气电子、食品加工和轻工产品智造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打造山东最大的制造业集聚平台。该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百亿级产业集聚。
“我们之所以选择投资胶州建设万洋众创城项目,不仅仅因为胶州在区位、交通、产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在于胶州‘亲’‘清’的营商环境和优质的政务服务,我们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深有体会。”陈显静表示,该项目自去年12月31日签约,从立项、规划、审批到今年2月17日开始征迁倒地,仅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胶州高效的政务服务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也成为万洋众创城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早日投产达效的“强引擎”。
“项目落户推进时,恰巧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项目进度,胶州市成立了万洋项目工作专班,全程贴身服务。”陈显静表示,因企业工作人员初来胶州,导致项目提报时信息掌握不全,平台填报流程操作不明。得知这一情况后,胶州市发改局、工信局和九龙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第一时间成立“胶州万洋项目立项小组”,就项目地块、行业类别、建设内容等相关信息及时沟通,帮助企业快速有效地完成网上填报,上报信息后进行了即时审批办理,确保项目立项备案全程网上申报、即报即批。
不仅是项目立项审批便捷迅速,项目驻地的九龙街道办事处也加快项目征迁倒地工作,为项目建设“腾”空间。2月27日工作组进行测量评估,3月24日片区地上附着物复核基本结束,3月27日土地征收工作进入签约阶段,4月底,万洋众创城项目上合示范区板块土地签约征收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地上附着物已经完成清障,这个月即将破土动工。”陈显静告诉记者。
当然,除了胶州征迁倒地的速度之快,对项目土地利用率的高要求也着实让陈显静意外。“为更进一步地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亩均产出效益,胶州各部门主动与我们项目建设方沟通对接、协调规划,将项目的规划容积率提升到了2.6,这样一来,项目园区容纳企业从400家扩展到了700家,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陈显静笑着说,“当然,这些都得益于令人惊喜的胶州速度。”
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洪春:
大型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从开工到封顶仅用70天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陆波
站在青岛惠科项目现场,看着拔地而起的厂房,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洪春难掩内心欢喜:这座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厂房从3月10日开工到5月19日封顶,用时仅70天。“厂房封顶进一步提振了我们在即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要加紧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争取今年12月投产。”梁洪春说,项目投产后可年产芯片360万片,实现产值25亿元。
“我们也没想到能这么快封顶,这得益于即墨区各级政府部门的超前服务,提前考虑,真是让我们见证了项目建设的‘即墨速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这种手足般的服务、全心全意的帮助让我们倍感温暖。”梁洪春说。
惠科项目是青岛市重点引进的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单体产出最大的半导体功率器件生产基地,产品可用于高铁动力系统、汽车动力系统、消费及通讯电子系统等领域。项目原定于正月初八开工建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工期一拖再拖。梁洪春急,项目所在的北安街道更急。年初街道便提出了项目要“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纳统”,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为保障进度,北安街道成立了重点项目保障小组,实施挂图作战,为项目量身定制了包括总统筹、负责办理相关手续、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与协调、负责拆迁工作等人员在内的服务团队。
“疫情突发后,我们马上成立了工作专班,专线协调企业复工复产,力争让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北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付锦介绍。
项目所在地原是自然村,地表有通讯设施、电线杆、果树等,不利于施工。“惠科在全国共有11个基地,在其他地方建设,往往会遇到村民阻挠我们清除地上附着物的情况。”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锐原本只是吐槽一下。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旁的即墨区北安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晓杰立即将这事儿上报,由街道出面,提前帮助企业解决了困扰。
当然,服务团队的“有心”还表现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惠科项目方多为外地员工,2月份,部分员工回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买不到口罩。得知消息后,北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宋雪峰通过小微企业共享平台,为企业匀出5000余只口罩,支援项目安全快速开工建设。
3月初,惠科项目方通过微信再次发出求助:“有位韩国专家在项目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尽早回来。”徐晓杰将情况反映给街道及即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即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导如何入境、如何接回、如何隔离,并协调做了两次核酸检测,确保专家最短时间内回来并安全参加项目建设。
3月中旬,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建设人员比较少,施工无法按期进展。看到这种情况,徐晓杰协调当地人力资源公司,输送即墨本地施工工人。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稳定,在当地政府、项目方、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下,现场工人数量最多时达到700人。
……
5月19日,项目开工的第70天,厂房封顶。“干建筑行业20年,这种体量的项目70天就完成封顶,还是头一次遇到。”站在主体建筑下,项目监理毛宗春感慨道。
紫荆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孙迎喜:
“莱商夜话”微信群引来“清华系”落子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马英歌
电光耀目,机械轰鸣,电钻声、凿壁声响彻于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6月2日上午,位于莱西市水集街道青岛路西309省道北的紫荆石墨烯产业研究院1层石墨烯展厅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装饰展厅。
“从3月25日签约至今,1到4层都快装修完毕。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莱西市工信局对我们的支持,7月份研究院就能启动运营了。”紫荆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孙迎喜告诉记者。
该项目由清华紫荆产业研究院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创立,以打造石墨烯应用产业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交易、科普培训、示范推广综合平台为目的,引进和培育石墨烯产业技术工业化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汇集石墨烯产业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同时,整合清华大学相关资源,结合当地石墨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石墨烯领域的工程技术、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
这个高端项目能够落户莱西,除了莱西的政策环境外,还得益于莱西市工信局建立的一个企业家微信群——“莱商夜话”。
“这个群里营造的热闹营商氛围和企业协同发展气息让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迎喜向记者描述第一次进入莱西企业家微信群的情景。企业家们在莱西市工信局党组成员、三级主任科员尹德志的带动下,坚持不间断地分享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家们在交流中密切合作,在互助中抱团发展,在分享中达到共赢。
“看到这个群内组织企业家一起学习分享经验,再由干部点评,感觉到莱西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发展环境和氛围越来越浓厚,让我感觉到莱西的干部和企业家之间真的成了‘合伙人’。”孙迎喜感叹道。
如果说“莱商夜话”的分享只是让孙迎喜感到好奇,而真正让孙迎喜决定把研究院落在莱西的动力,却是疫情期间发生的一段“插曲”。
1月28日,在莱西企业家微信群里,海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刘宝生发出急需医用酒精容器的求助。很快,莱西市钰昊奶牛发展公司总经理张代鹏在群内回复,可以无偿提供2个10吨奶罐,并协调奶罐放置地;永国汽修厂的总经理栾永国表示可以免费给予航吊和装车服务;青岛雀巢有限公司则可以帮助进行专业清洗。而在线下,莱西市工信局局长徐宏则积极协调车辆通行等问题。政企携手,使得海诺的求助在微信发出后的第二天上午,就得到了解决。
这种政企协同共进、共克时艰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孙迎喜。“通过这件事情,我被莱西的营商环境和企业的凝聚力所震撼,进群也由起初的好奇转化为欣赏,进而产生了到此来布局项目的念头。”孙迎喜告诉记者。
仅仅从优化营商环境为出发点,却收获到企业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企业家的合作伙伴关系。紫荆石墨烯产业研究院的落地也大大激励了尹德志做好做优企业家微信群的信心。“现在我们正着手成立莱西企业联盟,进一步整合、优化和利用好现有资源,积极对接更多外部优质资源,以新的思维格局、新的发展模式,借势、借力,共赢发展,营造让企业家更加舒服的氛围。”尹德志说。
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江勇:
政府联络员帮企业“巧解”用地难题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欣
再过一个月,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整车工厂就将迎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验收团队。这是项目投产前的“最后一关”。“若一切顺利,‘青岛造’氢燃料电池汽车8月份就会正式量产。”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江勇说。
从正式签约到首个项目建成投产,仅用短短一年时间,这是美锦方面不曾想到的。
当一个实打实的新产业项目签约后,着急的不仅是地方政府,企业也急于以最快的速度见效收益。作为全国氢能产业头部企业之一,美锦也正在快马加鞭全国布局中。除“老家”山西外,青岛是美锦目前在北方的主要布局。可以说,“青岛速度”直接影响着“美锦速度”。
2019年6月底,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签署合作框架,将在氢能全产业链上展开合作,包括新能源商用车整车、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项目。按照行业惯例,整车项目通常最先建设,但同时也耗时最长,买地、规划、建设,至少需要2年时间。而在青岛,时间被缩短超过一半。美锦整车项目之所以能刷新青岛整车项目落地投产速度,项目服务人员“巧解”用地问题至关重要。
为确保项目尽快落地投产,美锦整车项目采取“以租代买”方式解决工厂用地问题。2019年9月,江勇和团队便在西海岸新区锁定了一块较理想的项目用地。但令江勇没想到的是,对方开出了“天价”租金。“完全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也谈不拢。”江勇这头跟对方洽谈完,那头就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该项目服务联络人、交通装备产业处处长仲思卿打电话,寻求帮助。
接到电话后,仲思卿第一时间向西海岸新区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原先整车企业由西海岸区属国资投资平台和车企共同出资成立,我们考虑可以转变思路,先由西海岸新区国资进行股份收购,再由新区将土地厂房租给美锦。”仲思卿提出的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西海岸新区的响应。2019年12月,仅用3个月时间,美锦便成功租下这块地,并正式注册成立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似的事在美锦落地过程中还有很多。每当企业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十有八九都是仲思卿。不仅因为但凡诉求合理,这位联络人都有求必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能解决的一定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则第一时间协调相关方面解决。更重要的是,仲思卿足够专业。
在推进与美锦合作中,仲思卿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汽车产业招商团队对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经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变为半个专家。这也为整个项目更好落细、落实打下重要基础。
事实上,美锦与青岛签约板块的确定以及美锦在青岛的布局规划,都是双方多次沟通的结果。“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是城市抢先布局的好机会。但是,我们必须全产业链布局,不仅需要整车,更需要关键零部件,比如电堆、膜电极。”仲思卿说。正是团队不断争取和沟通,才有了美锦在青岛的全产业链布局。
作为“专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也深知作为产业起步阶段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推广困难等诸多问题。美锦项目推进,恰逢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制定期。出于对未来产业负责任的态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将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扶持政策纳入其中。“力度可以说是全国最大。”江勇说,“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青岛干事创业的信心。”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项目建设带来新挑战。为了让项目按计划落地,仲思卿自正月初八开始,就与江勇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通过在线形式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随时将青岛防疫最新政策告诉江勇。“酒店什么时候可以开放住宿、疫情期间餐食怎么解决,每天都跟西海岸新区方面联系,尽量争取让投资方第一时间赶到青岛,力争项目尽早开工。”仲思卿介绍。
整车项目之后,膜电极、电堆以及动力总成项目也正在快速推进中。“相信不久就能在青岛看到一条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仲思卿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