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季度实现GDP2504.87亿元,经济逐步回暖,稳中向好
青岛一季度实现GDP2504.87亿元,经济逐步回暖,稳中向好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4月3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一季度青岛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一季度我市生产总值为2504.87亿元,同比下降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28亿元,同比下降0.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0.43亿元,同比下降10.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63.16亿元,同比下降5.5%。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有序恢复,及时摸清各方面情况,坚决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快各行业复工复产,推动经济社会运行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步入正轨,发展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伟介绍,“特别是3月份以来,各项积极因素加快集聚,回暖态势不断增多,发展形势逐步企稳转好。”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种植业基本持平,畜牧生产形势向好
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69亿元,增长0.3%。蔬菜、食用菌和瓜果总产量稳定在34.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生产保持平稳,生猪存栏123.98万头,出栏49.81万头,禽存栏4806.42万只,出栏3902.05万只;一季度渔业产量9.4万吨,下降4.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1.41亿元,增长9.8%。
二、工业生产降幅逐渐收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比重提升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8%,降幅较1-2月份收窄10.5个百分点,3月当月生产回升,增长8.7%。从行业看,一季度35个行业大类中有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较1-2月份增加6个,行业增长面为20.0%。其中,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医药制造业增长2.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6个百分点;关系社会民生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13.0%和2.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1.8和11.1个百分点;基础原材料生产行业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8.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比重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下降6.5%,降幅窄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9%,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总体承压,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1-2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9.8亿元,下降2.4%。从10大行业门类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0.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微降0.4%,其他7个行业降幅均超过两位数。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8.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19.9%,教育下降22.1%。
疫情期间,居家网络办公、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数字化进程加速,对互联网相关行业需求较大,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线上消费等新模式的催生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电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业务总量增长1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逆势上涨17.4%,保持高速增长,展现了数字赋能企业发展和消费模式加速转变新机遇。同时,在网络购物带动作用下,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增长7.5%,快递业务量增长4.3%。
四、投资保持增长,在建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一季度,全市投资增长2.7%,比1-2月份提升17.8个百分点,3月当月增长12.6%。从重点领域看,一季度工业投资高速增长40.1%,同比提升35.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0.3%;技改投资增长6.3%,同比回落99.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4.6%,同比提升18.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8.9%,同比提升19.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79.6%,同比提升94.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2.1%,同比提升6.9个百分点。主要受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带动,民间投资增长21.7%,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民间投资增长60.3%,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20.2个百分点。
全市在建和新开工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为后续投资提供有力支撑。一季度在建项目3358个,同比增加1162个;新开工项目322个,同比增加47个。从重点领域看,农业在建项目59个,同比增加45个;工业在建项目858个,同比增加400个;房地产业在建项目1368个,同比增加209个;基础设施在建项目580个,同比增加340个;社会民生领域在建项目239个,同比增加97个。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一批前瞻性项目,推进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海水淡化等项目储备和建设。
五、消费需求受抑制,网络销售等新兴业态逆势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4.3%。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下降4.8%,3月当月下降12.1%,比2月当月降幅扩大9.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下降11.9%,3月当月下降11.9%,比2月当月降幅收窄16.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下降46.1%,3月当月下降54.0%,比2月当月降幅收窄29.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0.1%,3月当月下降29.4%,比2月当月降幅收窄35.9个百分点。另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受疫情影响回落较大,文化艺术业下降58.6%、体育业下降51.4%、娱乐业下降82.6%。
疫情期间,居民消费活动受到较大抑制,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下降5%。线下消费明显减少,但网络消费受到热捧,保持高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销售额83.6亿元,增长12.9%,占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比重达到26.6%,拉动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6个百分点。传统商超积极扩展网络销售业务,实施线上线下销售融合,在多项促消费政策措施实施下,取得初步效果,一季度销售额下降8.9%,3月当月下降15.8%,比2月当月降幅收窄23.9个百分点。
六、进出口增速减缓,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跨境电商大幅增长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363.0亿元,下降0.4%。其中,出口743.0亿元,下降2.3%;进口620.0亿元,增长2.0%。3月当月进出口537.1亿元,增长13.6%。其中,出口312.5亿元,增长18.2%;进口224.6亿元,增长7.8%。从贸易类型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9.7%,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分别下降10.7%和25.7%。从贸易对象看,市场开拓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对东盟、欧盟(不含英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表现出色,分别增长32.7%、6.4%和19.3%,对俄罗斯进出口增长0.3%;对美国、日本、韩国、巴西、澳大利亚进出口分别下降13.8%、4.6%、10.5%、25.9%和12.9%。
跨境电商进出口快速增长,一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3.5亿元,增长6.5倍。其中,跨境直购出口1.7亿元,增长20.2倍;网购保税进口1.8亿元,增长6.7倍。
七、宏观对冲政策有力,企业负担减轻,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通过延期缴纳税款、减免中小企业税费、优化退税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减轻负担。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8.1亿元,下降9.2%。全市税收收入207.6亿元,下降13.7%。其中,增值税下降21.5%,企业所得税下降15.2%,个人所得税增长22.5%。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一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39.4亿元,为企业提前拨付支持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19.5亿元,其中稳岗就业类资金2.2亿元。发放创业扶持资金1.5亿元,增长280.7%;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70万元,增长8.2%;政策性扶持创业9964人,增长79.8%,创业扶持政策成效明显。
为对冲疫情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三个月来三次降准,累计释放1.75万亿元。全市通过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适当延期还款、降低企业首贷门槛等措施,确保企业贷款量增价降,缓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困难。一季度涉农贷款余额2750亿元,比年初增加159亿元;制造业本外币贷款2529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2914亿元,比年初增加267亿元。3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986亿元,较年初增加1110亿元,同比多增9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03亿元,较年初增加1193亿元,同比多增333亿元。
八、“保供稳价”成效明显,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9%,3月当月为104.2%,涨幅比2月当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受蔬菜和肉类价格上涨影响,食品价格指数为118.4%,非食品价格指数101.3%;服务价格指数101.4%,消费品价格指数106.8%。为此,市相关部门着手加大“保供稳价”工作力度,根据市场供求情况,适时组织投放储备肉及储备菜,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稳定供应;同时,兜住民生底线,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物价联动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0元,增长1.1%。
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下降31.2%,3月当月下降34.3%,比2月当月降幅收窄13.9个百分点,3月初开始就业市场回暖,吸纳就业人数增加。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一枝独秀”,吸纳就业增长8.5%;平面设计员、课程顾问、人力资源管理首次进入岗位需求前十位,而餐厅服务员、营业员、质检员退出岗位需求前十位,就业需求结构优化。
刘伟表示,当前,国内疫情蔓延和扩散势头已被遏制,各项帮扶政策措施效应释放,疫情负面影响不断稀释化解,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近期境外疫情又带来输入性传播风险,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我市按照中央政治局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力度落实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政策,通过全面快速的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出现积极变化,持续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扎实抓好“六保”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从眼前的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市在新一轮城市竞争重构和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中垂直崛起。
(记者 杨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