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寻机,“投资青岛”成色更足
青岛日报2020年4月27日1版
两个月签下400多大项目、超5000亿元总投资
危中寻机,“投资青岛”成色更足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耿婷婷
对一座城市而言,“大项目”始终是衡量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尺。
不久前,青岛披露了3月份“网签”重点项目的明细。当月网上签约重点项目197个、总投资2690.3亿元。
这是青岛第二次披露月度招商成绩。2月份,这座城市签下了2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603.5亿元。
即使没有“战疫”的背景,这样的成绩也足够悦目。而且,敢于每个月公布招商引资的“月考”成绩,何尝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从去年开始,“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渐成共识,很显然,这一势头,并没有因为疫情冲击而中断。今年以来,在“双招双引”上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让青岛变得更具吸引力。
两个月签下400多大项目、超5000亿元总投资,这座城市就这样最直观地传递着发展的澎湃活力,就像窗外春天里日益浓郁的满目葱茏。
新产业、新基建发力
翻开各个区市招商引资的“成绩单”,最突出的特点是项目的“分量”越来越重。据市商务局统计,3月份,我市引进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共84个,占签约项目比重42.6%,在2月份基础上再提高4.5个百分点。
而且这些大项目与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高度匹配。据记者初步统计,2月份签约的项目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3月份签约的大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超60%,高端装备和高端制造类5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类41个,现代服务业26个,新能源新材料类22个,现代金融类20个,医养健康及生物医药类16个,总部、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创新孵化等其他类21个。
落户平度的中冶新型有色金属材料研发生产项目经理鲁建刚告诉记者,这个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不仅设有生产车间,还同时具备了设计中心、国家级科研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行业标准实验室、校企合作中心、国家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事业部驻厂工作室、国家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驻厂工作室等功能分区。项目投产后将可实现有色金属材料的智能化制造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20亿元、税收3000万元,新增就业120人。
投资金额100亿元的中南高科·胶西智造产业园将打造集产业招商、园区运营、实体企业投资为一体的都市新型产业园,重点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精密机械、电气设备等国内外优质产业,建成后预计可引入企业120家。
由山东鲁花集团全部法人股东出资20亿元设立的鲁花道生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将在崂山区开展金融板块业务,涵盖集团财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项目预计在五年经营期内可实现税收20亿元,十年内可实现税收46亿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落地青岛的大项目中,新基建备受追捧。3月18日,2020年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项目云签约仪式举行,以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10个新基建特色项目正式落户,总投资额达51.5亿元;3月10日,涉及5G产业和应用创新、工业互联网产融平台运营项目、华力阳光智慧城市平台运营项目等总投资135.7亿元的20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城阳,开启了城阳在“新基建”领域的全新拓展。
大项目纷纷落地,就是一个个强力引擎。它们用大投资、大平台、大网络、产业链的方式,驱动城市的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动能转换。
与此同时,青岛各个区市的产业版图也被重新塑造。二三月份,从签约大项目分布看,胶州市和西海岸新区分别以签约85个项目、总投资1484.6亿元和签约45个、总投资1065.9亿元成为各个区市中名副其实的招商引资“领头羊”。
投资场景更加丰富,投资路径更加清晰
“战疫”背景之下青岛的“惊艳”表现,很形象地说明“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这一共识正被有效地延续,甚至是放大。去年,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这些战略带给青岛的红利加速释放,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1.6%,列全国35个大城市第一位,创7年来新高。高增长为青岛“炸开了泉眼”“找到了矿脉”,让企业家们看到了青岛发展的无限潜力,愿意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向青岛。
今年以来,投资青岛的场景更加丰富,投资路径更加清晰。
上合示范区在推动青岛国际物流、现代贸易、产能合作与双向投资、商旅文交流发展方面效果明显。今年以来,上合示范区已经与国家电投集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视频签约,将在青岛设立首期规模30亿元、总规模100亿元的中俄能源合作投资基金,并在新能源发电、综合智慧能源、智能农业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发力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相关产业正有序推进,累计新增注册市场主体超2000家,在建、待建产业项目78个、总投资869亿元。
而青岛正在建设的“国际客厅”则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商会以及有意对接国际的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提供了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和法律、审计、会计、签证、生活等全方位配套服务。
“屏对屏”的说服力
这份“惊艳”的成绩单,也得益于青岛在“双招双引”上一系列超前布局,一系列创新举措。隔着屏幕,就敢砸下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真金白银,这背后既是投资方对青岛十足的信任、信心,也是青岛精心组织的必然结果。
疫情防控初期,青岛便向全球发出了“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并公布了中、英、日、韩四部24小时投资服务热线。此后,全面推行“互联网+招商”模式,开展网上洽谈、网上签约,组织举办“网上签约周”活动,海内外企业持续投资青岛的势头没有因为疫情而受到影响,招商引资取得了积极成效。
早在2月1日,市商务局便制定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商务领域重点工作的指引》,指导开展用数字化措施推进“双招双引”,推行“互联网+招商”模式开展网上招商、网上洽谈、网上签约工作;2月3日,市商务局又下发《关于报送网上签约项目的通知》,组织各区市积极开展网上洽谈,准备一批高质量项目拟进行网上签约;2月8日,市商务局下发《关于推进网上招商开展网上签约的通知》,组织各区市、功能区组织开展“网上签约周”活动,与此同时,梳理在谈的科技含量高、投资大、具有一定典型示范性,且洽谈较为成熟、具备近期签约条件的项目,定于在疫情期间每个月第二个周开展网上签约活动。
青岛还以高效务实的服务,让企业感受投资环境的软实力,吃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定心丸”,项目推进没有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
为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崂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安排了招商服务专员采取远程视频的方式,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对接,了解项目需求,协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第一时间核准免冠行政区划的公司名称,并安排免费代办专员帮助企业准备全套登记材料,通过全程电子化方式,“零见面”完成了从申请、受理、核准到领证的全部企业登记业务。
2月14日,在网上签约现场,哈尔滨莱特兄弟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法人代表刘忠亮作为签约代表就曾这样为崂山区招商部门“点赞”:“这次签约非常高效,昨天定下签约流程后,今天就马上执行了。之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选择投资青岛,首先是因为看好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势头,其次,青岛对科技型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我们所看好的。”
项目签下了,还得加速落地。中冶新型有色金属材料研发生产项目从签约到动工只用了一周时间。“拿地即开工”,这得益于平度经济开发区的大力帮助。投资方中冶电子的办公室主任李凯捷说,自从项目签约后,项目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土地摘牌等工作都是交给平度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的代办专员“跑腿”办理的,高效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