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争先,济南奋起!两个万亿之城,能否稳住山东第三的位置?
我们奋力奔跑,才能站在原地。
对于“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渐行渐近”的山东而言,如果不加倍努力,不仅不能缩小与广东、江苏之间的差距,想要保住老三的位置也不容易。
留给山东的时间不多了。再过半个月,2020年的三分之一即将过去,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带来沉重一击,对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的山东来说,夺回失去的时间迫在眉睫。
在3月17日召开的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再大的风雪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再大的困难改变不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再大的压力动摇不了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山东各地市已经开始行动起来。4月13日,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用6个版发布2020年16市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报纸刊登重大规划不稀奇,但如此大篇幅地刊载各地市立下的“军令状”却很罕见。刊载的内容不仅包括16个地市具体要完成的承诺,更细化到完成时间和责任人。
纵观各地市的承诺,大而空的口号式承诺少了,具体到特定项目、具体指标的内容多了。这也足以看出,尽管疫情对2020年全年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山东决心加快发展的脚步,夺回失去的时间。通过将发展目标公之于众的方式,让各地市变压力为动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
山东能否完成既定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济青双核的表现。在16地市发布的承诺事项中,济青的“承诺”引人关注。
想要保住当前的位置,再图进位争先,山东需要一个高高昂起的龙头,青岛必须站出来,担起这份责任。
青岛首次公布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比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
今年以来,青岛已经表现出了一些逆势上扬的势头,例如在“双招双引”方面,今年一季度,青岛陆续网签的各类项目429个,总投资接近5600亿元。
济南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2月底前国民生产总值迈过1万亿门槛、全年引进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那山东就将拥有青岛和济南两个万亿之城。
万亿之城的数量是经济大省、强省的重要表现。第一大省广东目前拥有深圳、广州、佛山三个万亿之城,东莞今年基本锁定万亿。第二大省江苏同样拥有苏州、南京、无锡三个万亿之城,第四个万亿之城南通有望今年诞生。山东身后的浙江也拥有杭州、宁波两个万亿之城。
随着济南晋级,山东将成为全国第四个、北方第一个拥有两个万亿之城的省份,双轮驱动之下,发展后劲更足。
1
青岛
必须加码,才有可能进位争先
在公开的20项承诺任务中,青岛提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比2019年高出0.5个百分点。
将2020年GDP增速定为7%,基于青岛对当前形势的深刻研判,以及对自身发展条件的精准认知。
目前,青岛在城市竞争中的处境不容乐观——
2019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11741.31亿元,增长6.5%,在2019年的城市GDP排名中,青岛最终位列全国第14位。
两大强有力的挑战者,郑州和长沙,距离青岛仅咫尺之遥:2019年郑州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58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长沙11574.2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也就是说,郑州和长沙的GDP增速如果比青岛高1个百分点,就有可能在今年赶超青岛。
当前的城市竞争就好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得慢了,也是退!
标兵宁波、无锡发展稳健,青岛想要缩小差距,不太容易;追兵郑州、长沙气势如虹,青岛想要拉开差距,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青岛只以当前的速度发展,那么与标兵的距离不仅不会缩小,还会拉大,身后追兵的距离则会越来越小,存在被再次超越的可能。
疫情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同样是一道“分水岭”,只有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危机意识,主动作为、奋起直追,才能把疫情造成的时间损失、工作损失、发展损失努力夺回来,攻坚克难,化危为机,乘势而上!
今年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不仅不能下调,还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加码”,青岛的底气何来?潜力何在?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事关经济工作的全链条,也是青岛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
13日青岛公布的公开承诺事项,首次披露了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相比去年21.6%的高增长,算是保守估计。
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增速创近七年新高,创全国35个大城市第一。
即便今年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暂时性“停摆”也没能打断投资青岛的高昂势头。今年一季度,青岛陆续网签的各类项目429个,总投资接近5600亿元。在此起彼伏的“现金为王”声浪中,全球这么多真金白银投向青岛,这种逆周期增长,展示着“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含金量。
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这些战略带给青岛的红利正在持续释放。已经成为投资热土的青岛,将为投资人打造更多的投资场景,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眼下,“新基建”风头正劲。青岛提出,今年要加快推进总投资3520亿元的144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6500个。可以预见的是,“新基建”网络的不断延伸,将为青岛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为城市发展赋能。
对青岛而言,当前最大的机遇就是因疫情倒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带来的机遇,就是工业互联网即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
这一次,青岛有实力抓住机遇,而且必须抓住。青岛公开的承诺事项之一,就是支持海尔、海信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集聚整合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今年,青岛将树立新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精准引进科学家及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和创业团队,全年引进聚集各类人才24万以上,建设筹集人才住房10万套以上。
2
济南
剑指国家中心城市
在济南发布的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被摆在了十分显著的位置,可见其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视程度。
承诺事项中提出,深入实施《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济南当前最重要的城市战略。尽管在今年年初才正式发布《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制定了发展路线图。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济南早已开始行动。2019年的1月9日,莱芜正式并入济南,进一步优化了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作为我国城镇体系层级的“塔尖”,我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座国家中心城市。济南在三年之内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地理位置而言,济南具备了成为中心城市的先天条件。作为八横八纵高铁网中的节点城市,济南位于京沪通道和青银通道的交汇点处,已成为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纵观已经入选的九座国家中心城市,除北上广三座一线城市外,其余六大城市全部为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济南也正在奋力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作为山东省会,济南曾经长期位居省内经济第三的尴尬位置,甚至不及地级市烟台。但这样的境况在2018年出现了改变。近两年来,济南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可以说,在通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这条赛道上,济南还是颇有胜算。但仅仅凭借交通区位上的优势,还远远不够,合肥、长沙等城市甚至比济南优势更强。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样的优势,济南在公开承诺事项中提出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科创中心等四大中心。
在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承诺中,明确提出12月底前国民生产总值迈过1万亿门槛。对于距万亿“一步之遥”的济南而言,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困难。济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为9443.4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在“9000亿+”这个梯队中,竞争十分激烈,共有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等七个城市,除泉州外,每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不过几十亿。济南将以怎样的姿态迈入“万亿俱乐部”,顺利晋级北方第五城,令人期待。
想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济南作为省会集结了各大银行的省级分行,有着较强的吸金能力。在2019年全国存款余额20强城市中,济南以1.88万亿元排名全国16,山东首位。
作为八横八纵高铁网络上的枢纽城市,济南没有理由不在物流方面有所突破,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当前,济南正在打造国际内陆港、国际商品口岸、国际贸易城。
为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济南可谓大动作不断。不但提出创建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还积极推动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的建设,推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济南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并非一时兴起,济南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驻济高校达到40余家,为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疫情的发生并没有阻止各大城市“抢人”的脚步,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已经打响。济南提出,力争新留济大学生11万人以上。瞄准了驻济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相信未来还将出台更加有竞争力的留人举措。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完善的基建更是一个强省会城市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济南提出,加快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当前,全国各大省会城市相继在机场建设方面有大动作。重庆、昆明先后宣布将建第二国际机场,成都第二座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也有望今年年底竣工。对于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的济南而言,加快机场二期的改扩建势在必行。
济南的发展速度和势头令人振奋,对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阵痛期的山东而言,是一个好的苗头。但相对武汉、成都、杭州、郑州、西安等强省会城市,济南的底子还是略为薄弱,必须持续发力。
山东的未来,很大程度上系于济南和青岛这对双引擎能不能同时发力。两城今年的承诺,相当给力,必能给山东强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