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同生命 青岛这所学校给星星孩子搭建"小宇宙"
青岛新闻网4月2日讯(记者 韩彤彤 徐斌)“他们没有普通孩子的表达能力,很难和别人对话。他们有着自己‘小固执’,喜欢什么就会一直做什么,这些行为或许很难被人理解。”郑芳是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她口中这些“不一样”的孩子是大家惯称的“自闭症患儿”,他们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每当这时,晨星的老师们会带着孩子到中山公园或商场做一些公益活动。在她们看来,这个日子更应该成为呼吁大家关注自闭症孩子,接受自闭症孩子的契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晨星编制出专属于自闭症患儿的教学课程,开展“生态教育”,帮助孩子们尽可能融入社会。
正如今年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主题一样,晨星学校的老师们始终用爱温暖着这群星星的孩子。
送给42名星星孩子的小宇宙
在青岛晨星实验学校一楼,有一间五彩缤纷的感统训练教室,在大片的撞色背景里,这儿放着平衡木、彩色球和秋千等感统训练娱乐项目。相比起普通孩子的感统训练,这些显然要简单得多。“虽然项目简单,但他们对视觉刺激更敏感些,这些颜色能让他们心情愉悦。”
作为山东唯一一家公办自闭症学校,晨星的招生范围涵盖学龄前至义务教育阶段,目前,这里已有42名自闭症儿童,就像感统训练教室那样,从活动场地到课程设置晨星始终把更好的帮助孩子作为落脚点。这里便是专属于42颗“小星星”的小宇宙。
“这里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他们会不定时地缩进自己的‘小世界’里。有的喜欢一直转圈,有的喜欢捏酸奶盒。”郑芳是青岛晨星实验学校校长,已从事特殊教育33年,“刚入校时,每个孩子几乎都会让老师感到棘手,他们没有普通孩子的表达能力,着急了只会用头撞你、用脚踢你,甚至用牙咬你。”
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最佳良药。“这时候,我们的老师会让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抱抱他们,轻声安抚。”郑芳说道。
每个来到晨星的孩子都会进行情绪管理学习,从认识情绪到管理情绪,老师会帮助孩子们给情绪‘编码’,让他们明白原来这是生气,这是高兴,这是失望,慢慢地,他们会知道生气时该怎么做,失望时是什么感觉。
这是孩子们收获的第一件“礼物”,或许,这也是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推行家校共育,让家长无惧“标签”
2020年4月2日是第13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今年情况特殊,整个疫情期间,孩子们一直和父母在家里参加线上课程活动。为了帮助孩子们适应居家学习,老师给每位孩子特别制作出“每日作息表”,从起床洗漱到学习游戏,事无巨细。
“从家门走进校门,这一步孩子迈得艰难,家长又何尝不是。”从事特殊教育33年,郑芳见过不少家长难以接受孩子“自闭”这件事儿,“社会对这些孩子有‘标签’,家长甚至也戴上‘有色眼镜’。”说起“标签化”现象,郑芳建议道:“我们的孩子确实和普通孩子不一样,这是事实,不需要回避,更不需要害怕。晨星每位老师都会成为家长强有力的合作者,当家长足够坦然,充满勇气和信心时,这种积极心态,同样会给孩子力量。”
不像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的陪读制度,晨星并不要求家长到校陪读,但学校每两个周会举办家长大课堂,帮助家长系统掌握有关自闭症的知识。“很多家长在这方面的信息获取比较零散,面对孩子的突发情况不会处理。我们要做的便是打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通道。让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拥有舒适的成长氛围。”
开展“生态教育” 盼“星”空无碍
在晨星老师的眼中,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充满差异化的个体。因此,自建校以来,晨星一直致力于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最适切的教育方法。去年9月,晨星开始将《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孤独症学前教育康复课程指导意见》应用于日常教学中,逐步创设了以“生态课堂、生态课程、生态校园”为依托的教育康复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我们提倡的‘生态教育’就是为每一位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兼顾全面个性发展的同时,减轻核心障碍。”据郑芳介绍,目前,晨星初步建立了生活化的主题教学模式,打造出基础性课程、补偿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齐头并进的生态课程体系,形成了“集体课+小组课+个训课+主题实践活动”、“融合活动+家庭康复”课程多元实施模式。
“无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对家长的引导,我们希望在‘生态教育’指引下,能有更多的孩子具备自理和自立能力,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其实在郑芳心中,所谓“生态教育”,同样也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接纳这些孩子,尊重不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