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搞活一座城 关键要让人才“活”起来
2019年,25万海内外英才汇聚青岛。至此,青岛已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并获评由智联招聘联合相关机构评比出的2019年度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这些数字背后,汇聚成的是建设青岛的磅礴力量。
“‘来了就是青岛人’,不仅表达了青岛对人才的渴求,更要把每一位来青人才当成家人,帮助扶持他们在青岛成就事业梦想。”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义瑛表示,“激发人才活力,帮助他们成就事业,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流平台汇聚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干成一流事业
“注重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全”,是青岛招才聚才的初衷。
究其根本,人才看重的是成就事业的平台和创造创新的价值实现。为此,青岛在为广大人才搭建建功立业的平台上下足了功夫。
2019年,青岛立足“搞活一座城”,在全市发起15个攻势。接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相继获批,赋予了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国家责任,这为广大人才提供了放飞理想的广阔舞台,去年有近7000名外籍人才来青工作或开展项目合作。
与此同时,青岛抓住建设上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历史机遇,提出打造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央企“国际客厅”,推动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让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在青岛互动耦合,助推人才实现价值倍增。
站在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角度,用产业来聚集人才、让人才带动产业发展,是青岛引人用人的思路与打法。
针对产业结构层次低的问题,青岛紧盯现代金融和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产业,引进“瞪羚”、“独角兽”人才企业项目,完善以投资为驱动的“人才+项目+资本”招引机制。聚焦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编制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紧缺急需专业目录和职业工种,引进中科院青岛EDA中心、矽昌通信等高端人才企业,促进集成电路等产业链的快速形成。
面对“新基建”这一新风口,青岛早在去年6月,就提出抓住新兴产业投资机遇,加快发展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在今年1月公布的14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量达20个,总投资632亿元。可以说,在“新基建”这轮竞赛中,青岛已经“起跑”。“新基建”的发力,将使青岛的产业平台势力进一步增强,为各类人才施展抱负提供更好的干事创业平台。
搭建高层次、高质量的事业平台,用一流平台,助推一流人才干成一流事业,将是青岛回报广大人才选择青岛的最好礼物。
大力破除人才制度束缚,解放和释放人才活力
“对人才能力和价值的认可,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和激励。”胡义瑛介绍,“2020年,青岛将发起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把评价权还给市场主体,做到谁使用谁评价。”
青岛,是一座工业之城,制造之城。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加强顶层制度供给,是解决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保障技能人才后继有人的关键举措。
今年,青岛将全面升级技能人才发展顶层制度,着力破解技能人才待遇无光、发展无望问题,持续打造工匠之城。一方面,将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向上发展通道,率先指导企业探索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专家、技能总监评聘,从制度上破除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同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重点探索业绩与薪酬挂钩的路径办法,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经济收入水平。
“什么绑住人才手脚,我们就改革什么”。近些年,人才评价备受诟病,评价权与使用权分离,评价标准不科学,严重制约了人才活力的释放。
2020年,青岛将大力推进人才评价权限下放。深入推进职称评审改革,进一步扩大用人单位职称自主评价范围。
聚焦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去年海尔、海信、青啤、青岛港试点基础上,青岛近日出台了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实施意见,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除了评价权限的下放,还将树立“干什么考什么,突出能力,注重实绩结果”的导向,引导广大人才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此外,在激励机制上,坚持“评聘统一”,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鼓励企业落实工资福利待遇,让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兑现。
聚焦乡村人才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青岛力量,在大力实施“雁归兴乡”计划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去年经过培训2万农民成长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今年将继续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针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业通道不畅问题,青岛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今年不但将试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还计划举办首届乡土技艺大赛,采取以赛代评的方式,加快评价选拔一批乡村振兴的骨干人才,努力为乡村人才振兴贡献青岛智慧。
关心人才,就是要关心人才关心的事情
对人才,青岛用真情谱写服务篇章。去年,青岛对高端人才的服务做了全新的优化升级,建立起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公安、教育、卫生等16个职能部门,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累计办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862张,促进出入境与居留、户籍、交通出行、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个服务事项落地落细,办理服务事项2200余项。
今年,青岛又在服务人才上放大招。从毕业生最关注的落户手续的繁简入手,将未就业的外地生源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扩大到专科毕业生,持续推进人才落户政策,不断扩大范围,降低门槛。2019年,有近17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和近6万名技能型人才在青就业创业。
今年3月,针对疫情情形,青岛又将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范围扩大到国内(境)外毕业学年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在校大学生,并升级“青岛人社·学历汇”,在校大学生可在线进行学籍确认,落户资格审核实现“秒批”。自3月17日发布新政,3天时间已有300名大学生提交落户申请。
住房问题是影响青年人才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在青人才安居,青岛从去年加大了解决人才群体尤其是青年人才住房问题的力度。2月25日,青岛又出台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全市将建设和筹集不少于10万套人才住房。租赁住房按照不高于同区域住房市场租金的60-80%确定;产权型人才住房销售价格按照不高于销售时点同区域商品住房售价的80%确定。
把人才引进来,让人才住下来并最终留下来,青岛用行动呈现出渴求人才的赤诚。
平台、制度、服务,是青岛引才聚才用才的“硬”功夫,而近距离感受青岛,一年来的平台之变、产业之变、政策之变、效率之变、态度之变,更能阐释其“软”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嬗变。“青岛让大家更美好,大家让青岛更精彩”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记者 薄克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