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重症新冠患者肠穿孔 4小时手术闯过生死关
手术对视野清晰度和手指灵敏度要求很高,由于防护服的障碍,活动不便、视野受阻、手感减弱,让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不是一位重症新冠患者突发十二指肠穿孔,作为二线待命的一名外科医生,我可能不会和团队走上一线,完成这台特殊的外科急诊手术。
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4个小时的手术下来,几近“中暑窒息”了。汗水浸湿了全身,护目镜被水雾糊得啥也看不清。
一想起同行们穿着这身行头,在一线坚持了近两个月,心里就涌起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作为岳阳市首家定点救治医院,我们是此次疫情的主战场。1月21日,岳阳市出现了首例确诊患者,傍晚转至我们医院救治。
当晚,院内灯火通明,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由感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40多位主任专家,组成了“全副武装”的抗疫小组。
夜晚的医院病房。(受访者供图)
他们穿上了白色防护服、蓝色隔离服、防护靴,医院大门严进严出,所有进入人员都要测量体温。这个阵势让人心生紧张。
不到两小时,院里清空了一栋五层的住院楼,转移了楼里所有非新冠住院病人,十来个后勤人员背着十几斤的消毒罐,上上下下消杀灭菌。
这时,医院工作群里通知,所有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
群里几乎是秒级响应。有位同事简短地回复了一句:“召必回、回必战!”这句话一出,群里几乎快炸锅了。所有人都排队跟帖,出现了一竖排“召必回、回必战”的刷屏文字。
那一刻,有股热血,涌上心头。
随着疫情的发展,病患越来越多,救护车“呜呜”的警笛声不断响起。一线对医护人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了。
院里发出号召,各科同事都没有退缩,签名按手印,转战抗疫一线。
医院采用梯队搭配制,优先安排最有经验的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上一线,其他科室的医生配合待命。在病人救治过程中,相应科室随时参与会诊和治疗。
2月13日凌晨三点,前一天入院的新冠肺炎确诊重症患者陈大爷,突发剧烈胸腹痛。经过相关检查和院内专家会诊,初步诊断为“急性消化道穿孔”。考虑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即手术。
身穿防护服的医生们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若放在平日,这是一例比较常见的手术。但新冠重症、高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等病情聚集,令71岁的陈大爷手术难度增加数倍。
尤其是术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术,直接面对被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加上他又是重症感染者,手术中暴露的风险很大。
术前我也害怕过,担心自己感染上病毒。一旦见到病人,所有的恐惧和担忧都顾不上了。
好在我参加过医院组织的线上新冠病人手术应急培训和演练。术前准备有条不紊,会诊制定好手术方案,我和科室副主任接受指派完成手术。
手术对视野清晰度和手指灵敏度要求很高,由于防护服的障碍,活动不便、视野受阻、手感减弱,让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月13日上午10点半,陈大爷被推进手术室。检查发现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穿孔,破孔较大,直径约有4公分,修复起来时间较长。
为了减少病患呼吸困难和感染的概率,我们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不到4个小时就顺利结束手术。
走出手术室,已经接近下午3点了。我感觉一阵眩晕,稍一用力,就上气不接下气。
参加手术的麻醉医生、巡回护士的护目镜上都积满水珠,说话、呼吸都十分费力。但可以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手术成功了。”
接下来,就等待陈大爷的术后恢复了。术后首次下床;肠蠕动恢复;拔除引流管,恢复肠内营养;复查肺部CT,新冠病灶吸收好转;第二次核酸检测为阴性。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他闯过了感染、营养、呼吸等生死难关,最后成功治愈出院。
岳阳市确诊患者人数已经保持一个月零增长。我们医院最后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于半月前治愈出院了。
忙碌的院子突然间安静下来。感染科的楼门口,那棵香樟树已经冒出了新芽,春天如期而至。这应该是我从医16年以来最难忘的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