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要"听话"也要"会办事"
吐槽,这几年很流行,特别是《吐槽大会》这档综艺节目更是让很多明星和青年爱上了吐槽。
大家为什么爱吐槽,因为吐槽的背后是“爱”。
在疫情笼罩的压抑氛围中,青岛市敢为人先,3月4日发布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的意见》,官方向全体市民发出吐槽青岛的邀请。
你没有看错,这不是朋友间的瞎吐槽,而是青岛官方发起的吐槽。
让老百姓吐政府部门的槽。这号召一出,那还得了,家里人民币不多,可谁家还没几个槽点。各种槽点纷至沓来,不吐几个槽,都对不起青岛市的一片良苦用心。
看了大家贡献的吐槽,今天涛君忍不住也想吐个槽。
01
用“群众视角”去服务
啥是“群众视角”?
举个栗子,有个心理学家正要去吃饭,结果看到有个乞丐乞讨,文案是这样写的:无家可归,帮帮我吧。
心理学家说,我在钱上就不帮你了,但是我可以帮你改改文案。于是新的文案变成: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
等心理学家吃过饭,再见到乞丐时,乞丐拦住他,对他充满感激的说:我今天2小时内收获了60元,比以前多乞讨了好几倍。
为什么改个文案,效果就这么好?
因为新文案是心理学家从路人的感受出发而写的文案——既然是在饭店旁边,赶着去饭店的人的感受必然是“饿了”。而这时说“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就能瞬间影响别人的感受。
而前面的那个“无家可归,帮帮我吧”是乞丐从自身的角度写的文案,它描绘的是自身的感受“我无家可归”,而不考虑这样的感受和路人有什么关系。
换个说法就是这就是所谓的“同理心”。
而在现实中一些部门做了很多事,为什么人民满意度不高呢?终究还是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来做事,并不是从群众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举个栗子:涛君所住的小区建于90年代。小区虽老,优点却不少,绿化率很高,各种花草都有,春看花,秋吃果,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道路狭窄,年久失修。
于是居民多次反应,街道为小区重修了内部道路。本来一件好事,可是后来却引起居民强烈不满。因为路是扩宽了,可野蛮施工,把小区的绿化严重破坏,树没了,花死了,小区光秃秃了。
站在相关部门的角度看,我多好,帮居民把路翻修了,又完成了一项民生工程。
可那是你的角度,在居民眼里,你修还不如不修呢。
居民要的是翻修路吗?居民要的是修路后更美更便利的生活环境。
结果你把路翻修了,就完工了,路旁的建筑垃圾和被破坏的植被就不管了,小区最后更丑了。
那到底是居民不知足要求太高?还是相关部门办事不力?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了。
别让好事最后成了坏事,别让民生工程成了怨言集中地。民间的反应,群众的呼声,是政府得失的映照。多从群众百姓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既然花钱把事做了,请做的更有品质一些,这样老百姓才能满意才能舒心。
02
要听话,也要会办事
再来听一段大家的吐槽声:
“不看口号看行动”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带头干!”
“坦白说这两年确实对青岛‘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彻底绝望了,不操这些闲心了,好好活着吧”
看来,除了听听市民吐槽声,下一步把事干瓷实了,才是大家更关心的。不然只“听话”不干事,大家建言献策的热情会衰退,对政府的信心就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浏览一下大家的留言,你会发现很多基本都是老问题,比如增加三甲医院、小学幼儿园配套、8号地铁开通时间、企业多跑腿等等。
要想把事做好,按市场规律办事很重要。
市场规律最重要的一条是:一切商业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而展开。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根本,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存在的问题。
继续举个例子,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现在很多市民的新需求。
比如以前外地人来青岛能看个海,洗个海澡,就很嗨皮了。可现在仅有沙滩和大海已经满足不了新需求。
这时政府的公共服务就要升级。在此要为崂山石老人海水浴场的变化点个赞。如今的石老人一跃从浴场变成了城市休闲中心地。浴场上有了咖啡馆,有了图书馆、有了健身和游乐设备,甚至夏天还有了卖唱的姑娘和小伙,人气那是呼呼的往上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很多服务搬到了线上,而线下将更多的通过“体验式场景“来满足市民的新需求。青岛有那么多的景点,做到与新需求同步了吗?被吐槽很惨的青岛世博园一度快要关门了。放着金饭碗却要饭,本质上还是办事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
写到这里,涛君忍不住还想再吐个槽。
政府的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要把资源运用在关键点上这是常识。但拿稀缺的公共资源去给商家统一安装门头招牌来美化城市,从经济规律来看有点浪费。
首先,门头招牌是商家品牌的一部分,品牌的一大功能是展示商家的特点和实力,同时解决市场中的信任问题。
而招牌统一让优秀的商家失去特色,降低了竞争力。另一方面之前消费者可以根据招牌的质量来判定商家的实力,以此决定是否信任和选择购买,你这一统一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
第二浪费公共资源,财政的钱是个零和博弈,用在了这里,就不能用在了那里。用在了给商家安装统一新门头上,必然就不能用在道路改善、城市绿化等民生工程上。
市场的交给市场,公共的交给公共,别让公共的补贴市场,到最后市场和公共的都不满意。按市场规律办事,效率会更高一些。谁把效率提高了,谁的发展速度就更快,这就是市场的基本规律。
03
未来赢在城市治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发现谁是“退潮后的裸泳者”。
面对疫情,深圳杭州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自己赋能,各种智慧城市的运作方式让其他兄弟城市大开眼界,而旁观者发现自己还在一家一户的拿笔填表,尴尬之情溢于言表。
比如,拥有阿里巴巴的杭州,在2月11日,率先推出“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的健康码模式,疫情期间,领取绿码可凭码通行,红码和黄码需按规定隔离并健康打卡。随后其他地方陆续开始抄作业,健康码先后在四川、重庆、海南、安徽等地推广实行。
而这一切来源于杭州早早的开启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杭州,街头的摄像头不仅在“观察”,还可以“思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的融合运用,给城市装上了可以感知、预警、指挥的“城市大脑”。
城市数据大脑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创新,更催生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比如在交通领域,大数据的量化管理模式,决定了无论是分流疏导还是信号配时,都必须摒弃传统的点线管理模式,而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统筹组织面上交通、区域交通,同时逐步改变了交警传统的警务机制和管理模式,这为治理“城市病”探索了新路径。
其实在智慧城市上,青岛也早有行动,2013年青岛就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先后成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首批“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等等。
但是相比深圳与杭州,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也体现在市民的吐槽中,比如”上青岛政务网找东西,检索不能用,页面需要好久才能打开,有时候还崩溃”“12345办事效率低”等;青岛的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停车场在线上“各自为战”,还没有自己的“一卡通”,数据全都跑在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或者各自开发的APP上,在城市大交通的“大智慧”上还不够便捷、集约。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疫情,终于让大家明白城市治理也要升级改造了,社会治理水平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以后的人才和招商,更会偏向软实力强的城市,因为在这里事更好办,生活更舒心。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告诉我们,现在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首先是服务,其次是管理,最后才是执法。
比如,面对交警的乱停车罚款,大家更愿意先看到“如何把用破桌子破椅子占车位”的现象解决。前者是执法,后者是服务。
写在最后的话:
多从市民群众的角度看看问题,满意度就来了。
少喊口号多按市场规律办实事,经济就发展了。
从执法和管理转变为城市服务,青岛就更好了。
因为爱青岛所以才吐槽青岛。
我的槽已吐,你的呢?
留言区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