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她以一人之力,保全数万女孩!
魏特琳,全名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科尔小镇。
魏特琳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父母给农场主打工维持家庭。魏特琳从小就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个性。她一边上学,一边勤工俭学,靠打工完成了大学学业。
1912年,她毕业于伊利诺伊斯大学。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派遣来中国,担任安徽庐州府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魏特琳应聘进入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掌管学校校务。
魏特琳非常喜欢中国。当时中国非常贫穷落后,大多数人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魏特琳在上课之余还经常为妇女们开课讲授卫生知识,每周两次为校园四周的贫民看病。同时她还鼓励大学生们要走出校园,献身社会,为穷苦乡邻服务。
这原本是魏特琳最美好的愿望。但是随着日本铁骑的入侵,打乱了应有的生活状态。1937年11月11日,上海完全沦陷,这时候已向南京发出了危急信号。
国民政府开始发出明令:“接近战区各大学另筹开学办法。”当时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决定,将在校教职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西迁办学,一部分留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魏特琳挺身而出,自愿留下,并担任驻校维持委员会主任。
安排妥当之后,魏特琳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设立一个安全区,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躲避战火。
后来她又请求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魏特琳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立成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
接着最可怕的事发生了。1937年12月13日日军从南京中华门攻入城中。一路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一个不留。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比上海更甚。
虽然魏特琳早已做好了准备,但是日军的残暴程度远远超乎她的想象。另外小小的避难区根本容纳不下如此多的难民。大量儿童、妇女涌入南京金陵女子学院,魏特琳匆忙应对。
后来进入学院的人越来越多,日军在城外又找不到大量的女性,开始向女子学院伸出黑手。刚开始日军碍于美国教会学校的牌子和国际安全区的布告,不敢妄动。后来渐渐失去了约束力。有日军开始进入女子学院,魏特琳和她的同事们开始阻拦。
很多日军对魏特琳的阻难十分不满,有的粗暴的士兵更动手开始打她。美国大使馆见状也难以出面,只是下了最后的通牒,要求美国公民尽快撤出南京。
魏特琳又一次拒绝了!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警告他们:“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魏特琳再次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
这已经是她第四次拒绝。“这个时候不能抛开中国”,多么令人感动而敬仰!
面对女子学院的百般阻拦,日军不敢白天强攻,换成了晚上偷偷摸摸的潜伏。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魏特琳和同事们昼夜不停的巡逻提防,有时候一天也顾不上喝水。
她的压力太大了!不仅身心俱疲,每日面对日军的种种暴行,对心灵的摧残也难以承受。
在此期间,她的日记中常常写道:“太倦了,倦得连字都写不出来,”“倦得无法思考”。1937年12月16日(星期四),她的一则日记写道:“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无辜、勤劳的农民和工人被杀害。我们让所有40岁以上的妇女回家与她们的丈夫及儿子在一起,仅让她们的女儿和儿媳留下。今夜我们要照看四千多名妇女和儿童。不知道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怖。”
日本侵占南京后,成立汪精卫伪政府。开始将矛头对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中国难民度过困难难的西方人。并在《紫金山晚报》上刊登了诸多抨击魏特琳的文章。
魏特琳的内心彻底崩溃。几天后,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递交了辞职报告。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
整一年之后,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凯瑟琳选择了自杀。她打开了家里的煤气躺在床上,用最平和的方式洗礼着内心深处最沉重的记忆。
她在遗书中写道:她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临终前还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国民政府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勋章。
魏特琳死后,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的正面,雕刻着金陵女子学院校舍的剖面图,上面刻着四个中国汉字:“金陵永生”。
2002年12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即金陵女子学院原址)为魏特琳树立了一座铜像,至此,被誉为南京“女菩萨”的魏特琳,长久地屹立在了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