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警惕!中小业户复市,防控存有隐患
2月20日起,我市推动各类生活服务业尽快恢复营业,保障市民生活需要。随后,众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百货、理发等营业单位陆续恢复营业。根据市民反映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中小商铺迫于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支出压力,恢复营业后更多注重盈利,而疏于疫情防控把关,存在一定的疫情风险。家住江苏路社区的孙先生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齐东路一家面包店在门口摆放着检测体温的额温枪和登记表,但商家对进店顾客根本不测温。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大型商场服务行业,对进门人员测温、登记信息把关规范,但不少沿街生活服务类中小业户确实存在疫情防控松懈的情况。
在九水路13号一家理发店,记者进店理发前后均没有被要求测体温和登记。理发结束交款时,店主只是简单询问“不发烧吧”,也没做任何登记。随后,记者在夏庄路采访了多家店铺。开业的店门口醒目处都贴着通知:“所有进店人员必须测量体温,如无测温设备,需将货品移至门口售卖,或顾客凭社区发放的通行证及身份证进入。”一些店铺门口小桌上摆放着登记表,表格上注有顾客姓名、手机号、体温、居住证号等需要填写的信息,但多数店主默认让顾客自觉填写,没有逐一要求。在一家通讯器材店,记者提示店员应该测量体温后,店员才拿起额温枪,额温枪显示为32℃,店员并未质疑也没有进行复查。在观崂路与滨河路路口一家蔬菜店,10多名顾客在店内购物、付款,不但没有测温登记,收款员为方便和顾客交流,口罩只是象征性地挂在嘴巴下面。
香港中路香港花园附近的“迷你岛”门口贴了通知,建议顾客戴口罩,而店里只有一名戴口罩的营业员,对顾客出入没有任何询问或测温。在浮山后二小区福源广场一家超市,记者先后三次进店购物,但只有一次遇到工作人员在门口测量体温。洛阳路与安阳路路口一家超市同样存在没有测温、登记的问题。“来个顾客不容易,强制测体温、登记,会得罪来之不易的顾客,询问一下就可以了。”从事熟食经营的店主说,“疫情歇业期间,房租、税费、雇员工资等月度开销需要上万元,春节前又大量囤积熟食积压资金,现在没有现金流运转,急需有收入缓解困局。所以恢复营业后,就将营业销售放在第一位,疫情防控则顾不上太严格。再说也不会那么倒霉,就在我们这里传染上病毒。”
记者在走访中与经营业主随机聊了聊,存在这一侥幸心理的中小店铺不在少数。“防控不严的众多中小店铺与市民接触频繁,成为潜在疫情隐患。”投诉市民说,根据青岛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下发的通知,在推动各类生活服务业尽快恢复营业时,要求经营业户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各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业户落实防控措施的检查指导,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对违反防控疫情规定的经营业主加大处罚力度,以警示其他经营者。同时呼吁广大市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光顾防控不规范的店家,以脚投票引导经营者重视疫情防控的把关工作。
针对店小人少的实际情况,有不少市民建议推行扫码登记,也就是通过扫码系统进行出入登记。
“这种数字化防控手段可有效记录人员在公共场所的活动轨迹,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可快速找出在公共场所与其有过接触的人员,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传播可能性。”市民建议说,这种方式还可以减轻商铺人员手工登记的工作压力,以及可能出现的疏漏、交叉感染等,还可以有效提高事后追溯的精确性和时效性,实现“早发现、早排查、早隔离、早治疗、早预防”的防控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输入性风险和本地大面积扩散风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类扫码系统可以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突出“短、平、快”简洁风格,尽量减少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必要输入和下载,弱化系统使用对市民工作生活的影响。普通人出入公共场所时,只需拿微信扫一下码就可以。□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邱正
记者点评“防控链”一环也不能少
形成全员防控的闭环,才能让疫情可控。恢复营业的小店小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接触频繁,是疫情防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面对存在的隐患,主管部门在推出政策帮助中小业户解经营燃眉之急时,不能放松对这一环节的监管。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在管理细节上下功夫,通过暗访、抽查,拧紧疫情防控的弦儿,或者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推广扫码登记等方式,既解决业户人手不足等问题,又监督其将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