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队员家属的“医”天:院内院外,都是“战士”
青岛新闻网2月25日讯(记者 任静 孟璐)“我知道他肯定会报名的,他平常就是这样的人。”谈到丈夫张学鹏报名援鄂时,怀有32周身孕的妻子王倩说道,“大年初一晚上,他在医院值班时给我打来了电话,因为他平常夜班的时候是不带手机的。这次还没等他开口,我就抢先说,我知道你要说的是什么事,我支持你。”
这份默契或许可以用同为医护人员、早已烙印在心底的“救死扶伤”四个字来解释,张学鹏是青岛市中心医院ICU的主管护师,王倩是产科的护师。在王倩印象中,平常的张学鹏就是这样的人,在ICU工作的七八年间,医院有任何活动他总是会积极参与。
突然的援鄂 最长的“异地”
大年初四,张学鹏随山东省援鄂医疗队踏上了去往黄冈支援的路途,也是从这时开始王倩一人在家呆了11天。
两人老家在平度,春节时因医院值班大年初一提前返回青岛,孩子留在了奶奶家,原本大年初四接回孩子的计划却因疫情、丈夫的援鄂延后了,且因防控要求等原因,直到正月十六婆婆才带着孩子来到青岛。
得知怀孕七八个月的王倩需自己在家十多天,同事们一遍遍发来关心,医院领导也经常的电话慰问,并每周送来水果和蔬菜……种种,种种,让她的心里不断涌进一股股暖流。
当下张学鹏在“前线”已将近一个月,说起时间,时常记不得“今天是多少号”的王倩,对丈夫的离家时间、离家多久却记得清清楚楚。她说,这是两人认识以来,“异地”最长的一段时间。
要工作到生产的最后一刻
怀孕32个周、家中还有一个两岁零十个月的女儿、丈夫援鄂,医院曾劝说王倩这段时间在家休息,但被她拒绝了,“我还没有到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分娩时丈夫是否能赶回来。
每天早上六点多,孩子还在熟睡,王倩已经在家吃完早餐、收拾完毕,准备出门去往医院了。从家到医院的距离步行十分钟,王倩回忆,虽然和丈夫同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工作,但俩人几乎没有同一时间出门上班的机会,在ICU工作的丈夫每天都要比她早走十几分钟,医院内碰面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来到医院后,早交班、核对药品、婴儿采血……王倩一下进入到了工作的节奏中,工作中的她用同事的话来说就是“完全不像是怀孕的”。
“你准备工作到什么时间呢?”“只要身体允许,到生产的最后一刻吧,我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是这样。”
“爸爸加油!武汉加油!”
下午下班回到家,这是王倩和孩子的亲子时光,陪女儿看科普动画、搭积木……这段时间她会经常看些疫情相关的新闻,而两岁多的女儿现在一看到电视上穿着防护服在工作的医护人员时,不自觉地会喊:爸爸加油!武汉加油!
去到黄冈正式展开工作后,张学鹏和家人的视频通话时间并不多,他曾和王倩说,不要主动给我电话,我接不到,我有空的时候就会给你打的。而这样的“空”多是他吃饭的间隙。
因此,王倩更多的是等着电话的铃声响起。为了怕妻子担心,张学鹏很少和她说起工作中的事情,吃住、物资情况占了两人电话的大部分内容。
一封家书给孩她爸“看到家里一切都好,我很安心,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病人”
理解丈夫的忙碌,但担心也一直萦绕在王倩的心里。
2月19日凌晨,上完夜班的张学鹏收到了妻子发来的一封“家书”。在这封署名孩子她妈写给孩子她爸的信中写道:“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虽然有担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将来有机会我们一起把这件事讲给宝宝听,要让他像你一样,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张学鹏看完表示,心里“酸了一下”,“很感动,看到家里一切都好,我在这也没有心事了,可以安心的工作,把更多时间留给病人。”
从报名奔赴一线开始,张学鹏是逆行的抗“疫”战士,而身在背后同为医护人员的王倩更是家里家外默默付出的战士,她在坚守医护岗位、照顾家庭的同时,更给了一线丈夫心无旁骛救治病人的支持和力量。而这更是无数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的缩影,每位治病救人的逆行者,背后是一个个给予他们强大力量的家庭。
是他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让一个个受伤的家庭正在团聚。脱去防护服、摘去口罩他们是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爱人的依靠,但穿上这身防护服,他们的世界里就只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谢谢你们,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