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59例患者“隔离期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什么情况?
2020年2月19日0—12时,我市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1例。
截至2月19日12时,我市累计确诊5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男性26人、女性33人),其中治愈出院29例,死亡1例,现有确诊病例29例(其中重症2例,危重症1例),均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累计已排除疑似病例276例,现有疑似病例16例,正在隔离检测治疗。累计已解除医学观察548人,仍纳入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75人,未发现异常。
按病例确诊医院所在区市分布情况:市南区7例(已治愈出院1例,死亡1例)、市北区12例(已治愈出院6例)、李沧区6例(已治愈出院2例)、崂山区4例(已治愈出院2例)、城阳区2例(均已治愈出院)、黄岛区13例(已治愈出院9例)、即墨区8例(已治愈出院3例)、胶州市1例(已治愈出院)、平度市3例(已治愈出院2例)、莱西市3例(已治愈出院1例)。
市北区卫健委公布患者信息:
38岁男性,现住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明翠雅庭小区。与青岛市第32例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系第32例病例住院期间为其治疗的医务人员。2月7日被列为密切接触者,并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分别于2月10日、2月12日两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月14日第三次核酸检测结果为可疑阳性,立即转运至市北区某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一步诊断,2月18日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经专家组评估确诊。该病例无密切接触者。
已按照规范要求对该确诊患者落实了严格防控措施。
两次核酸检测都为阴性,
那核酸检测还靠谱吗?
2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浙江诊疗经验(精简版),它分11个部分,包括检验检测及防护、肺部影像学检查、核酸检测、呼吸支持等。当天下午,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和专家组对此进行了解读。
假阴性被这样“揪”出
诊疗经验中提及,核酸阳性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但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现象,因此对于肺部CT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即使核酸检测阴性,仍须隔离患者并连续进行标本联合送检。
“核酸检测加肺部影像学是我们目前零漏诊的一个杀手锏。”梁廷波说,以核酸检测为标准,但又不以它为唯一依据,这是浙大一院在新冠肺炎诊治一开始,就采用的方法。
曾有一位女患者,5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她有明确的武汉流行病学史,我们又觉得她不是普通的炎症,和常规肺炎不一样,和新冠肺炎很像,所以决定不能放过。”盛吉芳说。最终这位女患者被确诊,治愈后出院。
让梁廷波印象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位患者:她在浙大一院庆春院区发热门诊就诊时,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看了她肺部的片子,我们不放心,就把她列为疑似病例,收治到之江院区,经过深部采样后,发现是阳性,而且还是位重症病人。”
对于假阴性,盛吉芳也做了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检测采样有关,“痰标本的阳性率最高,鼻拭子次之,咽拭子最低。我们会根据流行病学史、影像学等,反过来采样。”
迄今为止,已有三四位这样的病人,被浙大一院“揪”出。
“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会隔离治疗,进一步明确,这样可以保护更多的人。一旦漏诊,危害会很大。”梁廷波书记说,“所以,我们每位专家的神经每天都是紧绷的。”
有专家表示,目前类似的病例只是个例,普通民众无需恐慌,在疫情期间,个人防护不可松懈。此外,对出院病人如何判断和管理,应引起更多重视。
是什么造成了假阴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2月5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检测出核酸阳性,对于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过只有30%至50%的阳性率。通过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办法,还是有很多假阴性。”换句话说,可能有一大半真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核酸检测会是阴性。
假阴性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会耽误感染病人的及时治疗,同时也会让一些症状较轻的病人因自以为未受感染,在社会上流动,并增加其他人的传染几率。另一方面,病人出院时如果核酸检测呈假阴性,则也会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已经治愈,而放松了“二次感染”的警惕。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假阴性呢?
多位专家解释,试剂盒检测结果不仅与试剂盒质量有关,还与新冠病毒自身的特点、采样部位、采样量、运输和储存环节,以及实验室检测条件和人员操作有关,由多种原因构成,非常复杂。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位专门从事核酸检测的国家某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表示,由于新冠病毒的特殊性,不同的采样部位对检出率有很大影响。
除了采样,从样本运输到实验室检测的诸多环节中,每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视频:记者揭秘核酸检测实验室
做好防护,
万事不慌!
(来源|青岛市卫健委、央视新闻、齐鲁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