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什么会让王公大臣吃白水煮猪肉?
乾隆帝赐给大臣的肉叫胙肉。
胙肉,并不是清朝才有。中国古代注重敬天法祖,而胙肉就是祭祀祖宗神灵的猪肉。在中国的文化里,这种祭祀的胙肉是饱含祖宗神灵带给我们的福分的,所以一般来说,在祭祀完毕后,胙肉都会被分而食之,相当于祖宗赐福。
而在清朝,吃胙肉则被赋予了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
满洲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气候恶劣,创业更加艰辛。据说当时满洲人没什么吃的,偶尔得到一些猪肉,拿白水煮一煮,大家分食,就这样挨过了寒冷的冬天。后来,清军进入山海关,建立了清朝,并逐渐走向盛世,满洲王公贵族们躺卧在功劳簿上,沉溺在温柔乡里,既无法提笔安天下,也不能上马定乾坤。
而且自乾隆朝以来,这种奢靡腐化之风更加严重了,乾隆帝忧心忡忡,于是将吃胙肉这一仪式放大,作为一项政治教化出现在满洲王公贵族的政治生活中,以此来提醒满洲诸王公贵族们不要忘本。
一般来说,乾隆帝会在重要节日期间,如新年朝贺之时,组织满洲诸王公贵族聚在一起,将白水煮出来的胙肉分给他们吃下。这种胙肉是不放任何调料的,吃起来寡淡无味,而且肥腻无比,极难下咽。
乾隆帝的想法很明确,一方面表示的是个祖宗赐福的意思,另一方面就是要强化祖宗创业艰难的印象,让他们在享受奢侈生活之时不要忘本,达到忆苦思甜的效果。
所以,每到吃胙肉的仪式,有些满洲王公贵族因为害怕吃不下这无味的猪肉,就只好在袖子里藏一些食盐,乘人不备撒在肉上,让肉多少有些味道,这样就可以顺利吃下去了。
乾隆帝得知后,便专门派御前侍卫在仪式上来回巡视,一经发现有谁在胙肉上动手脚,比如偷带食盐,那是要动家法的,而且肯定是严惩不贷。而且每个人的胙肉都必须要在仪式上全部吃完,不能剩下,更不可以偷偷带出宫去扔掉,否则更要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