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清患者发病前14天生活轨迹 确诊报告这样出炉
深入患者咽部采集样本、捋清患者发病前14天生活轨迹、帮助患者摆脱心理负担……
患者的确诊报告是这样出炉的
1月26日,大年初二,凌晨2点。青岛市胶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员嵇涛的手机骤然响起,某三级医院报告:发现疑似病例。
疫情就是命令。接电后,胶州市疾控中心应急队伍马上行动,周克文、董建波、刘玉学、李严、稽涛、肖文哲6名同志即刻到位,车辆风驰电掣驶向医院。
周克文、李严、肖文哲身穿防护服进入发热门诊观察室,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什么时候到的胶州?”“乘坐哪趟列车?”“现居住什么地方?”“到过什么地方?”“接触过什么人?”历时一个多小时,一一记录。
负责检验的董建波必须与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他全神贯注麻利地采集血液样本和鼻咽拭子样本,小心翼翼将取样拭子插入病患鼻腔处,全过程与疑似病例只保持三四十公分的距离。
刘玉学负责“打扫战场”。一切停当后,即刻对流调现场进行了彻底消毒。
早晨六点,专车载着装有血液样本和鼻咽拭子样本的专业运输箱,疾驰驶向青岛疾控中心检验室。
当晚9时,经青岛疾控中心检验,疑似病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
▲为避免与单位其他人员接触,周克文、董建波等6名同志转入指定旅馆集中管理。
与患者面对面采集呼吸道样本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和传染病抢时间,胶州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队员分成两个组,24小时轮班待命,所有物资在应急处置车上准备完善,一有情况随时出发。
一到医院,各队员根据工作任务马上展开行动,张绍基、毛丛林、邱晓磊分别与病人、家属进行谈话,董建波准备对病例进行采样,刘玉学准备物品待流调结束后进行消毒。
对于传染病患者,一般人纷纷远离,但是流调队员却是逆向而行,主动和患者密切接触。因为队员们需要了解患者发病前详细的生活轨迹、知道其接触的所有人员的具体情况,不能遗漏任何细节,所以必须跟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调查完成后董建波开始在患者身上采集样本,负责采样的董建波说:“紧张肯定紧张,但那一刻早已忘记了害怕。干这项工作已经习惯了!”最后刘玉学对参与流调采样的所有人身上进行消毒处理。
属于高危人群不敢回家也不能回办公室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束,工作才完成了一半。分分钟不敢耽搁,工作人员立刻兵分两路,董建波连夜将采集的样本送往青岛市疾控中心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张绍基、毛丛林、邱晓磊回到宾馆开始分析研判。
疾控中心疫情应急处置的队员们由于经常和患者接触,是高危人群,为了保护其他同事,他们自愿离开办公室搬到宾馆集中办公。
分析研判要根据现场流调获得的信息,将患者发病前14天的生活轨迹一一捋清,判断出患者可能的传染源,判定和找出患者发病前后所有密切接触人员的情况。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其实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需要分析大量的信息。此时与其说他们是一群医学生,其实更像是一群侦探在对事件抽丝剥茧、摸清脉络。这是传染病防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政府制定防控措施的依据,丝毫偏差将影响疫情防控的走向。
接下来要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待审核完成后上报市防控指挥部。六个小时,九个专业人员,一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产生了。
业余的“心理辅导员”
分析会刚结束,患者就发来了信息,不停地询问问题,在传染病面前再硬的汉子心理也是脆弱的,流调队员可能是其发病以后与患者交流最深、说话最多的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毛丛林不厌其烦地解释一个又一个问题,悉心给予安慰,直到患者摆脱了心理负担,安心治疗。而此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这对于每个流行病学调查队员来说是家常便饭。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场战斗中,医院的医护人员负责帮助病人战胜病魔康复起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则负责找到病毒的传播链条,打断传播链条,他们的武器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有了他们,战斗必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赵波 通讯员 魏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