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建民
令王建民没有想到的是,刚进入聋校的他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听障孩童教育的特殊性,学校给每一位实习老师配备了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实习老师很快熟悉学校环境,帮助老师同时也帮助教授的孩子们彼此接纳对方。但王建民的指导老师临时有事,他只好自己硬着头皮前往学校为他安排的班级。
教室里的孩子对他的到来感到新奇,大家热切地围在这位新老师身边,手舞足蹈的比划着。无奈那时的王建民还完全不会手语,只好通过在黑板上写字来和孩子们交流。王建民对那时的情景印象很深:“一开始真的特别着急,基本跟孩子们没有办法沟通,只能一个人揣摩他们的手势。他们也特别想要跟我交流,做每个动作都特别努力,生怕我看不明白。”在进入聋校的半年里,他教学生知识、学生教他手语。教学相长,每天都在自学的王建民终于能和学生自如交流。
42年聋校的教学经验,让王建民了解到属于这个无声世界的孤单。因为听力障碍,没有声音的输入,大部分的学生也无法出声表达自己,既听不见也说不出自己的心情。这些孩子除了心理上的与世隔绝,生活上也会有许多烦恼。这些经历成为了王建民退休后坚持进行手语普及的原因,让更多人听懂听障人士说的话,让更多人具备与他们交流的可能,是他执著与坚守的心愿。来电的是王建民认识的一位工作人员。电话里他了解到,有位听障人士在就医时出现了与医生沟通不畅的问题,急需王建民的帮助。挂断电话后,王建民匆忙地赶往那家距自己住宅很远的医院。由于求助的听障人士教育水平不高,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手语学习,王建民与他的沟通也显得有些艰难。
这位特殊的病人已经来了这家医院好几次,虽然只是一点小的口腔问题,但他并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病情。就医之后,他又没有办法在购药和缴费上与医院达成一致。医生看着他无奈又着急的比划,束手无策。
王民的到来解决了医生的困境,他尝试着用手语和聋人沟通,并把医生的要求告诉了他。为了让他得到更专业的救治,王建民联系上了青岛市立医院口腔科医生,带上自己的手语工作团队,轮流为他充当手语翻译。口腔问题需要多次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每一次复诊,王建民都没有缺席。帮助听障人士进行就医服务,是王建民坚持做了六年来的工作。她和丈夫刘学强是王建民在聋校期间的学生,两人在十六岁于聋校相识,手语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语言。毕业后,他们一起在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两人相伴相守,转眼就是三十年。生活的变故总是出现得突然。由于不知名的病因,她的视力随着年岁开始下降。去医院就诊之后,初步判断将有失明的风险。后续的治疗还需要去很多次医院,夫妻俩联系上了曾经的老师,期盼他能在就医时提供翻译的帮助。
王建民收到消息,找到了市立医院的眼科主任。陪同她每一次就医服务,希望这位自己昔日的学生能得到最专业的救治。不要在已经失去听力的情况下,再失去光明。虽然带她辗转多家医院,但遗憾的是,治疗的结果并不乐观。在刘淑芳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仍然未见好转。医生判断,她将永久性失明。
二零一九年的冬天,王建民来到了他们家中探望。房间不大,却很温馨。因为有客人来,茶几特地摆上了新鲜的水果。角落里是他们种的小型盆栽,满满地摆在了向阳的窗台上。唯一特别的,也许是正在播放却没有声音的电视新闻。
王建民的这次拜访,还带上了他的学生张苏琦,她是青岛二中的高二学生。从去年开始,她就在王建民的周末手语课堂学习手语。
客人的拜访让刘淑芳家的沙发显得有些拥挤,但夫妻俩为这不多见的热闹而感到开心。刘学强用手语比划着自己的名字,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妻子。他的目光诚恳而真挚,由于天生听力的缺陷,他难以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只能发出模糊的声音。不能发声但想要表达的迫切让他的手语比划的有些乱。“慢点比,慢点比,不要着急”,王建民坐在沙发的一侧,一边向我们翻译着他的话语,一边安抚着刘学强的情绪。
沙发边的交流进行的很缓慢,但在场的人都没有着急。王建民向苏琦翻译着夫妻俩的话,又用手语表达客人的问题。对话每进行一会儿,房间里就会自然地安静下来,刘学强用手语再将刚刚交流的话翻译给妻子听。跟刚刚有些着急的他不同,他的动作很慢,一笔一划,妻子摸索着他的手,通过触觉来判断讲话的内容,苏琦惊讶于这样的表达方式,但她没有作声。比完一句之后,刘学强看着妻子,等待着刘淑芳反应过来,再接着翻译下一句。2020-01-06 青岛新闻网
2020-01-06 青岛新闻网
2020-01-06 青青岛社区
2020-01-06 蓝睛
2020-01-06 青岛新闻网综合
2020-01-06 青岛新闻网
2020-01-06 青岛新闻网
2020-01-06 青岛综合新闻网
2020-01-06 青岛日报
2020-01-06 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