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电影历史悠久,随着年代久远、旧城改造、社会发展等各种原因,大部分老电影院已经拆除,有的装修另做它用。那些熟悉的老电影院,是纯真童年里不可或缺的亮点,它们承载了几代青岛人的青春记忆。虽然现在的电影院设施设备愈来愈高档,但可能再也找不回当年老电影院的感觉了……当年的那些美好记忆,是否还深藏于你的脑海?
昨日发布了《那些青岛人熟悉的老电影院,流年碎影里的满满回忆!》一篇图文,介绍了红星、青岛、东风、胜利、遵义、大光明、台东、金城、水清沟俱乐部等几家老电影院。可能一些读者对于文字不是很关注,我在文中也有过注明,本篇只是挑选了部分大家很熟悉的老影院,后期还会陆续编辑发布。
中国电影院
曾经的中国电影院与邻近的红星电影院,是所有在青岛放映新片的首映影院,新片在这里放映几天后,才会轮到其它影院放映,可见当年的火爆场面和在岛城市民心中的地位。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电影院
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开业。开业上映的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1938年12月日本霸占了山东大戏院,改名“国际剧场”,主要放映日本影片。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国电影院,仍是电影、戏剧轮番演出。解放后收归国有,取名“中国剧院”,1986年更名为“中国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院的经营管理进入了困难期,全国的电影院,尤其是老电影院纷纷转行。不过,即使在困难时期,中国电影院依然坚持着电影的放映。
永安大戏院
永安大戏院,位于平度路22号,1924年建。原名新舞台,曾用名大舞台、新新大舞台等,是解放前青岛最大的一家戏院,当年有华北第一大剧场之称。在全国也仅次于上海的天蟾大舞台。那时的梨园界就流传:没到青岛永安大戏院唱过,就不算名角,京剧界的著名演员来青岛时都在此演出。建筑面积为2445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座位1214个(楼上424个、楼下790个),舞台设备(灯光、音响、幕布)齐全。于1994年拆除重建,现为青岛市群众艺术馆。
华乐大戏院
华乐大戏院,始建于1903年,在山东路(今中山路北端)。最早叫中国剧院。因这里靠近小港、大窑沟,住着许多外县来青务工的农民,所以剧院里主要演出柳腔和茂肘鼓。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剧院被日本人霸占,改为电影院,名称也改为乐乐座,主要放映日本电影。1930年初又转交中国人经营,改名为青岛大戏院,不久改称国民大戏院。1935年又改名为中和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1946年2月2日,中和戏院改名为华乐大戏院。
青岛解放时,华乐大戏院楼下有观众座席500个,楼上有座席200个。1953年,戏院因成为危房而被拆除,后建成青岛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产品展览推销服务部,1958年,成为后来的工艺美术品公司大楼。
天成戏院
天成戏院,由小席棚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场。很久以前以卖唱为主的艺人撂地演出,发展到七八个人,用席子搭起了小棚,形成了简易的小戏院,有了舞台和座席。后来,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剧场,改称中原戏院。1930年戏院扩建叫五福大戏院,1934年起叫群英大戏院,1938年起改名为金城大戏院,后因与湖北路上的金城电影院重名,1944年又改称”天成戏院”,直至青岛解放。
中苏友好馆
中山路1号,1910年5月兴建,次年10月竣工,是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作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亦称青岛总会)。1949年后俱乐部停办,改称为“中苏友好协会”。
它前面一层是阅览室,后院有一间较大的房子,也用来放电影。不过规模较小条件较差,可是它的院子较大,在院里挂块白布当银幕,再摆上几条长凳,晚上可以放露天电影,夏季晚上,人们一边乘凉,一边看电影,也很惬意,再加上票价便宜,颇受人们喜爱。
中苏交恶后,这里又变成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办公室。对许多老青岛来说,在那里看电影的记忆至今也是一段愉快的享受。2009年,办公单位迁出,目前是一家高档西餐厅在经营。
金星电影院
位于安徽路的青光剧院,先后由德商、美商、英商经营过,曾叫明星大影戏院、银星大戏院、明星电影院、青光电影院、青年剧院、银星剧院。放映的都是西洋影片,来这观影都是外侨,头等票价要1块大洋(一般影院最贵的6角,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是6元)。上世纪20、30年代,当时的银星大戏院曾与福禄寿大戏院展开过多年的激烈竞争,最终福禄寿成为其附属影院。
根据新老老照片对比,可以看出老建筑已不在,文革时曾更名为红卫兵电影院,八十年代改为金星电影院。后期被邮电局租用。
电影公司影视厅
金星电影院的旁边就是青岛电影发行公司,前些年还经常在那里放映一些新上映的影片,后期只保留了一处小门头,其它大部分场地已是挪为他用了。
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座落在第三公园东北角的高台之上,它是1952年建成的面积只有1800平方米、座椅1064个,它的楼上很小只容纳几排座椅。现在工人文化宫依然高高耸立在那里。
二七剧场
青岛铁路分局工人文化宫,建于1950年,位于广东路37号,原为铁路工人俱乐部。1976年11月改建后称二七剧场。建筑面积1764平方米,座席1264个(楼上412个、楼下852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1983年,剧场部分扩建成一座活动楼,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分四层,设有舞厅、展厅、游艺厅等。1986年6月剧场改造,座席宽敞,楼下减少了134个座位。
纺机俱乐部
青岛纺机俱乐部,1979年6月建成,位于四流南路22号。是青岛纺织机械厂对社会开放的综合性俱乐部。1980年1月1日对社会开放。建筑面积为5 621平方米。其中,有面积1440平方米、座席2208位的剧场一个。俱乐部每年都举办联欢会、歌手大赛、职工文艺会演、交谊舞会、读书演讲等群众文化活动。
海员剧场
海员剧场,位于新疆路10号,1958年建,1979年扩建,建筑面积3683平方米。有座位1342个(楼上432个、楼下910个),舞台设备齐全,电影放映设备完善。2000年后这里重新改造,原来的海员俱乐部拆除,旧址上建起中联自由港湾大厦。
红领巾剧场
青岛市少年宫红领巾剧场,位于市北区少年宫路2号甲(原贮水山路2号甲), 说起贮水山儿童公园的青岛市少年宫,或许现在的青岛孩子已经没有几个知道的。这里曾经承载过许多青岛市民少年时的记忆,许多70后、80后儿时都在这里的红领巾剧场看过电影,欣赏过话剧。老剧场经过60多年的运营,因破损严重,已在原址上重建。
四机俱乐部
四方区工人俱乐部,1951年11月25日成立,位于杭州路41号,原名为纺织工人四方俱乐部。活动面积728平方米,,有可容纳826位观众的小剧场一座。
1981年,老建筑拆除后建成高六层的活动大楼。内设录像放映室、舞厅、游艺室、招待所等。现为宾馆经营。
四方剧院
四方剧院,位于人民二路6号,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始初时称为“黎明大戏院”,文革时改称“井冈山剧场”,文革后变更为“四方剧场”,2002年定名为“四方大剧院”。它曾经是周边居民听戏、看电影的唯一娱乐场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市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老四方一段抹不掉的印迹,留给了老青岛无数美好的回忆。
文革期间,四方剧场改称井冈山影剧院,它一直是四方区的文化中心。
进入2000年后,由于设施老化和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较高水平演出要求。四方剧院的改造项目也被列入了2011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二件实事之一。除了建筑楼体框架保留外,四方剧院的绝大部分旧有设施和构造建筑被拆除改造。2012年1月,老剧院改造项目竣工,2012年春节后迎来首场演出。
沧口剧院
沧口剧院,位于升平路40号,建于1955年,有座位1100个,舞台设备、电影放映设备完善,2000年拆除。
四流中路41号
说起老沧口剧院,1955年到1999年就在现沧口维客广场的位置,据说当时的剧院效益一直很好,后来在1999年因为要规划建设沧口维客广场(一期),沧口剧院被政府拆迁到了现在的四流中路41号,因为场地太小远远不能满足逐渐增长的大众需求,没有多少时间就没有了什么业务,后来就停止营业了。
沧口工人俱乐部
沧口区工人俱乐部 ,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成立,位于沧台路197号,原名沧口纺织工人俱乐部,1977年改名为沧口区工人俱乐部。 1978年组建沧口地区职工业余艺术团。常年举办文艺学习班和摄影、书法、美术等展览。电影队除完成放映任务外,还为各工厂企业培训放映员。
楼山剧院
李沧剧院初期名称“楼山影剧院”,因地域西侧为青岛市十大山头之一的楼山,故称“楼山影剧院”。剧院位于兴城路39号,建于1984年,同年12月1日对外开放。1985年“楼山影剧院”更名为“楼山剧院”,2013年6月14日,经改造再次开业并变更为李沧剧院。
1984年12月1日,青岛市建国以来第一座,最大的专业现代化戏剧、电影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楼山影剧院建成开业。
青岛的电影历史悠久,随着年代久远、旧城改造、社会发展等各种原因,大部分老电影院已经拆除,有的装修另做它用,让我们再次随着那些旧影片段,一起回忆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美好的记忆的老电影院!
在这时代的变迁里,那些年的老电影院,已陆续成为老青岛几代人的记忆!停留在脑海中那回不去的旧时光里!
那些抹不去的老电影院记忆,后期还会编辑发布,敬请继续关注。
本组图文感谢藏友杜祯彬、王纪民、华龙、网友”白刺根约翰“等资料图片提供,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2019-12-29 青岛新闻网
2019-12-28 医学界
2019-12-29 青岛新闻网
2019-12-29 青岛日报
2019-12-29 青青岛社区
2019-12-29 青岛交通广播897
2019-12-29 青岛新闻网
2019-12-29 海报新闻
2019-12-29 青青岛社区
2019-12-29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