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30年代以前的旧中国,没有制针工业,民用及工业用针完全依赖进口。当时手缝针南方诸省多用德国针,北方及东北各省多用日本货,德国针和日本针垄断中国市场。
中国最早的制针企业——冀鲁制针厂,是1931年由民族资本家尹致中先生在青岛所创办。
尹致中(1902—1984)莱阳人,著名实业家。1916年到青岛,先在洋行当童仆,后就读于青岛商学院。1926年去日本,在制针厂学徒,入广岛高级工业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
图为冀鲁制针厂厂房大门,上方为董事长尹致中题写的厂训。
1929年底,他和刘朴斋在冠县路创办忠记针厂,这也是青岛最早的民族手缝针企业。后尹致中和刘朴斋退出忠记针厂,在利津路 8号筹建新厂,定名为“冀鲁制针厂”,于 1931年正式投产并成为中国唯一的制针工厂,冀鲁制针厂的创办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开业当日,即将上任的青岛市长沈鸿烈,陪同宋子文、孙科和其生母卢太夫人等都到厂祝贺参观。冀鲁制针厂也填补了中国制针工业的空白,结束了依赖进口洋针的历史。
冀鲁制针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冀鲁制针厂生产的产品
冀鲁制针厂生产的“蝙蝠”、“黑双龙”、“兽王”等品牌民用和工业钢针,由于质量要求严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中国制针业的顶尖企业,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南洋、印度一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能赚取外汇的产品。
1933年12月,铁道部颁发给青岛冀鲁制针厂缝纫钢针超等奖状。
冀鲁制针厂国货证明书
1933年,尹致中又在昌邑路 3号建兴华制针厂。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冀鲁制针厂月产量为 500余箱(每箱 25万根),产品包括各类缝衣用针、唱片针、梳棉麻针、麻袋针、工业用针等,各种民用和工业用针,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东南亚各国。填补了中国制针工业的空白,结束仰赖洋针进口的历史。
1938年 1月,冀鲁制针厂被日本海军查封,并强行购买,改名为“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
青岛冀鲁制针厂获得的CCY式连三速度制针机专利证书。
日寇二次侵占青岛后,冀鲁制针厂被日商强行购买,改称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
冀鲁制针厂缝纫针商标:黑双龙牌、兽王牌、金兽王牌
冀鲁制针厂缝纫针商标:冀鲁针厂牌、如意牌、蝙蝠牌
1945年日本投降后,尹致中回到青岛,以归还财产所有权的名义购买收回冀鲁针厂,并恢复原名。1946年夏,工厂复工。同时,陆续标得敌产大福染织厂、大信化学公司、大北木厂。出任青岛市工业会理事长、青岛市参议会参议员。尹致中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创办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址设在杭州路原日本四方寻常小学,青岛解放后,1950年迁址于黄台路原日本女子高等学校。为青岛职业教育及培养工业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1947年,尹致中当选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去台湾,在台湾创办大东公司。1952年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主席、名誉主席。1962年在香港创办大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专营制铁及船舶业务。1969年创办螺丝总汇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病逝于香港。
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黑龙牌”商标
国营青岛制针厂“红叶牌”手缝针
1949年青岛解放之后,政府派人参加组织了青岛冀鲁制针厂管理委员会,参与管理。1955年,青岛冀鲁制针厂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改称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1966年,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改称青岛制针厂,同时,国营青岛大华制针厂和1957年成立的公私合营启东制针厂并入该厂,使该厂成为青岛市生产手缝针的唯一企业。1979年,青岛制针厂职工增加到1438人,年产手缝针18.29亿支,完成工业产值2279万元。生产的“白兰”、“红叶”、“玫瑰”等品牌手缝针,1980年和1985年全国十家同类产品测评均获第一名,并获国优银质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步伐的加快,青岛制针厂的生产经营,尤其是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出现困难。1998年,该厂改制为青岛冀鲁制针股份合作总公司。
拆除前的冀鲁制针厂(王栋供图)
2007年,工厂旧址拆除,用于房地产开发。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文中未署名图片均源自青岛档案馆,转载请注明!
2019-12-20 青岛新闻网
2019-12-20 青岛政务网
2019-12-20 青青岛社区
2019-12-20 大众网
2019-12-20 青岛新闻网
2019-12-20 青岛新闻网
2019-12-20 央视军事
2019-12-20 青岛新闻网综合
2019-12-20 齐鲁晚报
2019-12-20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