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劈柴院的诸多老店,一直为老青岛津津乐道。而延续至今的“劈柴院豆腐脑”,更算得上是最代表青岛本地特色的小吃之一。作为一直坚守在劈柴院内,见证了老院兴衰的老字号,它也给无数老青岛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曾有网友说,几十年前和老公谈恋爱时就常来这里吃。劈柴院改造开业后,九旬老翁坐着轮椅来寻找几十年前的味道......,一家豆腐脑小店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不单纯是老青岛的,还有很多是城市移民与四面八方客的。一碗老豆腐脑,不是山珍海味,口中的余味已不仅仅在于那一抹豆香......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青岛最繁华的就是中山路,在国货正门斜对面有一个约一米多宽的不起眼的黑门洞,穿过去就是著名的劈柴院小街,两边的小店密布,多以海鲜为主,店门口的脸盆中摆满了新鲜的海鲜。进了门洞前行10米路右边就是这家豆腐脑店,由于店小,招牌已经斑驳难认,这个被很多人称为是岛城最好吃的豆腐脑小店,在一片喧闹的劈柴院小街上,显得是那样的另类,店门前没有拉客的小二,里面却天天坐的满满的。
后来,随着中山路商圈的衰败,劈柴院也是一片没落景象,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相信这就是曾经见证了青岛百年的本地著名小吃街。这条窄窄的小巷,两旁的店家基本上都已大门紧锁。那些曾经熟悉的老字号,只剩下老豆腐脑店还在守卫着自己打拼出来的领地。杂乱的青砖小路上,孤零零的立着一块牌子,草草写着:豆腐脑、馄饨馅饼……看到它,便到了这家豆腐脑店的门口了。
如果不是门口竖着的那块字迹模糊的白色牌子,还不容易看到这处门头。用红油漆写在门顶上豆腐脑店招牌,已经随墙壁风化脱落。陈旧的店面中,随处可见疮痍与沧桑。虽然劈柴院已是十分的萧条,但小店里还是有陆陆续续进来的食客,不少人也是听到劈柴院要改造的消息后,特地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为的就是喝一碗豆腐脑。
这样的一个窗口,递送了近40年没有变过的豆腐脑。豆腐脑店的老板陈先生介绍说,祖辈们来到青岛后,一直是肩上挑担走街串巷,靠卖豆腐脑为生。劈柴院建成后,他的父亲就在这里赁了一间房子,开起了小店。由于汤鲜味美,豆腐脑店迅速在江宁路这条小吃街上打出了名气,站稳了脚跟。
作为家里的长子,陈先生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泡黄豆、熬浆、调卤汤。父亲回老家以后,豆腐脑店曾停业过很长时间。直到1980年,政策放宽后,陈先生重操祖业,在原址开起了豆腐脑店。陈先生制作豆腐脑深得父亲真传,店铺开张不久,劈柴院豆腐脑的名气便被重新叫响。
忙忙碌碌中还是那样的干净,几十年来如此。
劈柴院曾经极度辉煌过,当年周末逛街里,到劈柴院喝一碗豆腐脑是一种很高雅的享受,估计当时的心理和现在农村孩子吃顿肯德基差不多。80年代,中山路附近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午餐就是花几角钱去劈柴院喝上一碗香甜豆腐脑。几十年过去了,劈柴院早已物是人非,但那透着豆花清香的豆腐脑口味依然没有变化。别看店面小,名气却可伸展到海外。有一年,一个新西兰女留学生因为在网络上看见劈柴院的豆腐脑十分有名,便带着到中国旅游的母亲专门来品尝。据说,当年西哈努克亲王下榻八大关宾馆还曾经委派贴身警卫到劈柴院半夜扣门请求为其做一席豆腐,这个故事不知真伪、也未作考证,但却一直在劈柴院传扬。
豆腐脑是按祖传工艺亲自做的,老店中还有几个镇店名吃,卤肉、卤蛋、馅饼、卤肉,都是几十年来经营的品种,吃他们家的卤肉时,一定要喝一口豆腐脑、吃一口卤肉,细细品味,这才是正宗的精华吃法。
改造后的新店面
2007年底,市南区政府以“改善民生,保护历史风貌,振兴老商业街区”为工作目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投资2亿多元,置换安置居民386户,为劈柴院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性改造建设工作。2009年4月10日,百年老院劈柴院重新开街,而豆腐脑店作为唯一一家一直在劈柴院坚守的老字号,也在改造后重新营业。
记得开业那年和对象还专门去尝过,味道还是很棒,但看着重新装修过的店铺与小街,总感觉心里少了些什么,当后来有一天,看到网友博客里的老照片时,才发现,照片里那岁月沧桑的老店旧影,才是心底最深的记忆沉淀。
搜集了一组劈柴院豆腐脑店的旧影图片,与诸多老青岛一起回望那曾经难忘的岁月情怀,再次回首劈柴院老街,那是老青岛的灵魂和记忆。曾经那斑驳的墙体、窄小的街巷,忆起幼时父亲带我逛街里的情景,老店里喝上一碗美味的豆腐脑,不禁再次让人追思岁月的流逝。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图片源自博友“船长的摄影日记”及城市档案论坛网友提供,转载请注明!
2019-11-23 青岛日报
2019-11-23 中国经济网
2019-11-23 青青岛社区
2019-11-23 青岛新闻网
2019-11-22 青报网
2019-11-23 齐鲁网
2019-11-23 青岛新闻网房产
2019-11-23 青岛新闻网
2019-11-23 青岛新闻网
2019-11-23 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