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烟和酒,是餐桌、社交最必不可缺少的两件东西。俗话说“烟酒不分家”,贵州茅台酒厂与玉溪红塔烟草集团相距不远,在40年前,却分别成就了中国最大的烟王与酒王——一个创造了税值1400亿,另一个则喝掉了2吨多的茅台。
时间倒退到1964年,那时候中国茅台酒厂的年产量仅仅只有220吨,这看似不少,但是按照现在的比例算,那时候的产量仅仅能达到如今产量的5%。不仅仅是产量低,茅台酒厂在当时是不盈利而且亏损的,那一年,茅台酒厂亏了84万。
1964年的84万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差不多的大厂子,人均工资也才就35元,而那年刚满25岁的季克良,就是在这时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了茅台酒厂的调酒员。
1964年的工资单
刚进入茅台酒厂的前两年,季克良就以一篇《我们是如何造酒》的文章轰动了白酒界,在随后的“十年”中,季克良又被当做臭老九下放到车间,与酿酒工人一起做体力活。这三年,季克良走遍了茅台酒厂的每一个车间每一个仓库,也正是这三年,他练就了只用鼻子,就能分辨出茅台酒的香型、种类、年份以及酒精度的本事。
1983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的厂长,但是季克良更愿意去酿酒,便主动辞去了厂长的职务,只做茅台酒厂的总工程师,这几年中,不断有其他的酒厂向他抛去了橄榄枝。
在当时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年代里,对方的条件是一套别墅和五万元的年薪。但是他拒绝了,理由是只有每天闻着茅台酒的酒香,他才能觉得自己真实存在。
同年代中,褚时健带领着玉溪卷烟厂,从全国破产到全国第一,承担起了云南省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时间回到1963年,36岁的褚时健被调到了糖厂当副厂长,这个糖厂连年亏损,每年要靠着政府补贴20万才能维持运营。刚上任的褚时健,一个月就找到了亏损的原因,随后又在一年的时间里,把糖厂从负债20多万转变为盈利8万,第二年变为盈利20,第三年便盈利了40万。
正是在糖厂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79年,52岁的他,被调往了玉溪卷烟厂。当时的卷烟厂由于连年亏损,马上就要倒闭了,也是被所有人都看不好的一个场子,他接手之后,从员工福利到生产制度再到技术改革,硬生生的把一个快要破产的卷烟产,拉到了缴税大王的座位上。
18年来,他在位的期间用烟草味国家贡献了1400个亿,但是由于当年体制的原因,他的月工资,仅仅才不到4000块。
个人收入的巨大反差,让他走上了岔路,1995年,他被匿名举报贪污,律师马军感慨:“褚时健是在不该拿钱的时候,拿了他应该拿的钱。而在褚时健落马之后,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也调整了。”而他进去之后的烟厂继承人,年薪加上奖金合法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褚时健一辈子的工资也没有那么多。
后来的2012年,烟王褚时健做起了橙子买卖,而酒王季克良也获得的终身成就奖。两人作为烟酒界的带头人早已神交已久,只是未能见面。终于在2016年,在有心人的安排下,这两位烟王和酒王的手握在一起,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这几个词,终于在这一刻完美诠释,这个定格,也足以载入世界烟酒史的史册。
那个年代里,成就了不仅仅是酒王、烟王,还有更多的企业家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崛起、不断奋斗着。烟王和酒王沧桑的脸上,隐藏着两个耄耋老人过往的辉煌。
褚时健的一生,可以说是奋斗的一生。从谷底到巅峰再到谷底,然后另辟蹊径再到巅峰。
万科地产的王石曾这样评价褚时健:“衡量一个人的标志,不看他登到山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而褚时健自己说,我不期望别人在说起我的人生时有多少褒扬,我只希望人家说起我时,会说上一句:“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
正如王石说的那样,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的反弹力是巨大的,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反弹力,甚至超越了年龄。
这是褚时健,一个传奇,他从苦难当中爆发出来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虽然他给自己的墓志铭就五个字:褚时健,属牛。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
2019-11-19 青青岛社区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综合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房产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综合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
2019-11-19 青岛日报
2019-11-19 青岛新闻网综合